立体化的美学史写作
发布时间:2021-08-20 来源于: 作者: 王明刚 点击数:次
《西方美学论稿》(以下简称《论稿》)是我国著名文艺理论家和美学家王向峰先生的一部美学史新著。加之先前所作的《中国美学论稿》和《中国现代美学论稿》,向峰先生已对中西方整个美学史做了一番全景式的深度扫描,展现了他学术研究的宏阔度和完备性。
西方美学思想繁复,美学流派众多,美学家更是数不胜数。面对如此庞杂的研究对象,向峰先生以其深厚学养和独到眼光,拔冗去繁、披沙拣金,缀绳结网、纲举目张。全书以古希腊罗马的美学思想为起点,选取后世欧美各个历史阶段代表性美学家与美学派别的理论为论述对象,分五编下设三十五章加以论之。在论述对象选取上不求面面俱到、详尽无漏,而是有取有舍、有详有略,只写代表性人物的代表性观点、重点人物的重点思想,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既勾画出西方美学发展演进的“全景”,又着重突出标志性“景点”而施之浓墨重彩,既使读者把握全局脉络,又给人利落鲜明的阅读印象。
《论稿》是向峰先生数十年从事理论研究、创作评论和教学实践的思想结晶。文本间思想含量之沉实厚重程度,自不待言。特别指出的是,与一些西方“美学史”的晦涩艰深、难于理解不同,这是一部非常“好读”的著作。向峰先生把本来难懂的西方美学思想讲得深入浅出,用通俗晓畅的话语讲述高深道理,而且说得清楚、讲得明白。读其书,犹如聆听智者论道,时而娓娓说来,时而犀利激越,给人以沐浴春风、醍醐灌顶之感,绝不会置人于云里雾里而不知所云。与有些西方美学论著的冷冰冰、干巴巴不同,《论稿》文字有表情、有温度、有气息,给人以循循善诱的亲切之感。
《论稿》的再一特点就是批判性。此著对西方某美学思想的论述,没有停留于简单介绍和直接引进的层面上,而是既能“入乎其中”把握其思想实质本义,又能“出乎其外”,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和美学观为指导,对其进行反思、剖析和批判,明辨学理是非,指证高明处与不足点。任意从书中寻一例,如在论述萨特的美学思想时,对其“存在先于本质”的命题进行深入诊视。首先讲解“存在先于本质”的核心观点就是人的存在是一个自由自觉的存在,存在可以打破现实束缚,自由选择自己本质。向峰先生认为,萨特为了摆脱本质对人的存在的束缚制约,从而极端张扬人的主观精神和自由选择。这是唯心的、不科学的。因为,凡是存在都有本质规定性,脱离本质先有一个存在,而后再去自由选择一个本质,这本来就是一个假想的逻辑。向峰先生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对萨特加以辩驳,他讲到,一个人生存于现实之中,现实中来自经济、政治、伦理道德、宗教等各种关系对其形成制约,在此制约中形成人的本质。因此存在和本质是同时具有的、集于一身的,不可能有一种存在是无本质的而可以任意选择的。最后,向峰先生对萨特做了一个整体评价,认为他虽然站在反抗资产阶级的立场上,试图摆脱资产阶级的束缚而自由选择人的本质,但无论如何激进,却不能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成为无产阶级革命家。他还是一个资产阶级自由的知识分子,有正义感和批判精神,但始终也没有离开历史唯心主义。总之,面对西方五花八门的美学思想,向峰先生绝不盲目追从与肯定,而是以一个学问大家的严谨态度,进行清醒而科学地审视和评判,既指出其积极的一面,而对其消极偏狭的一面大加批判。
同时,《论稿》还清理历史上对某一家美家思想的评判,对其评判进行再度评判,以求剔除历史偏见,还其公允评价。譬如,对于第一个为“美学”学科命名的鲍姆加通,西方一些著名的《美学史》对其多有评价。意大利克罗齐认为鲍姆加通除了为“美学”命名外,其它观点皆为前人旧论,并无新创见,并言为“美学”命名是给一个没有出世的婴儿过早地进行洗礼,为其打造一副哲学盔甲,但没有强壮的身体来支撑;英国鲍桑葵也仅仅肯定其作为“美学”学科首创人的贡献。向峰先生认为这些闻名世界的《美学史》对鲍姆加通的评价是不公允和不全面的。他写到,作为“美学”学科创始人的鲍姆加通,其主要贡献并不在于能奉献出多年以后的人们才能写出的美学著作,而在于他开辟出新的研究方向。鲍姆加通确立了美学的研究对象,试图进行宏大的理论建构。他已经把学科研究分两大部分:理论美学和实践美学,又把理论美学分为三个方面:发现学、方法学、符号学。所以向峰先生认为在一切领域的先行者,我们都必须与其前人比较其贡献,而不是以其后者判定其价值和意义。向峰先生这一评价无疑是公正的、有说服力的。
《论稿》的另外一大特点就是开放性。向峰先生学养贯通中西,融汇古今,对某个美学思想观点、理论命题、范畴概念的阐发,常常启用中国美学中同一问题的有关思想进行对比阐发,相互印证,既找出其契合点,又指示其不同处。论述叔本华审美直观中的“自失”现象时,《论稿》引用了中国美论和文论加以解释,从而将西方美论纳入本土化的诠释视域中,呈现中西美学的通融性。关于“自失”,叔本华有一大段拗口难懂的论述。《论稿》一针见血,指出其精神实质无非就是论述主客体关系。一方面,艺术家要把主体情思灌注于对象化的客体之中,也即刘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和袁枚“鸟啼花落,皆为神通,如不能悟,付之飘风”中的道理;再一方面,客体也在召唤主体,使之入境,从而融化主体。于此,《论稿》用庄子的“吾丧吾”和王国维“有我之境”、“无我之境”加以比照论述。这种比照论述的方法既使读者迅速领悟思想内核,同时也实现中西方美学的比较、对接与融合。
再如,论海德格尔“语言是存在的家园”。《论稿》认为其中思想精义就是人的存在是语言的存在,脱离语言人不能成之为人,重视语言对于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关于这点,《论稿》先后以儒家、道家和佛禅的“语言观”与之对比,认为儒家对语言的重视这一点上与海德格尔所说“语言是存在的家园”有共通之处。儒家贵言,《左传》讲人生有三立,除“立德”、“立功”外,再者就是“立言”。孔子也讲“不言谁知其志”。无论是立言,还是言以明志,都承认语言对人的存在的意义。然而,道家与佛禅则认为语言不仅不能成为存在之家园,而且还可能会成为存在之牢笼。庄子借“得鱼忘筌”、“得兔忘蹄”讲“得意忘言”,老子讲“道可道,非常道”,严羽讲“不落言筌”,佛家讲“不立文字,教外别传”,凡此种种,都认为语言只是一个工具而已,达到目即可弃之。不弃,则入牢笼,成为存在的束缚。《论稿》的这种写法旁征博引,纵横开阔,对西方美学的论述又不局限于西方,呈现出开放性和发散性特点,给读者以全方位的多样启发和酣畅淋漓的阅读快感。
此外,《论稿》还大量援引古今中外的名篇佳构以论证某个美学观点,将美学理论同审美实践相结合。如此,既避免了从理论到理论、单纯理论阐发的玄奥难懂,使论述通俗生动,又展示了理论应对审美实践的现实有效性。向峰先生曾阅读大量的中外文艺名著,在以其论证某个美学理论观点时,如数家珍、随手拈来,而且妥贴有力。如分析黑格尔的艺术创作过程中“情境”与“冲突”关系、“动作”与“性格”时,就以广为人知的莎士比亚经典戏剧《哈姆雷特》为例进行阐述;批判胡塞尔的“先验自我”和“先验自我的主观性”时,则用曹雪芹的《红楼梦》和贺敬之的《白毛女》为例加以论证。这种著作特点在书中俯拾皆是,不一而足。
总之,《论稿》不单纯对西方美学进行平面式的介绍,而是做到述史和论证、中国与西方、古代与现当代、阐发与批判、理论与实践两相结合,是一部血肉丰满、生气灵动的、立体化的美学论著。用美学家李醒尘所作序言中的话说就是,这种写法“比通常的写法显得更生动、更开阔、更好懂、更有学理性、启发性和现实性”,这部著作不但“给读者提供了丰富系统的关于西方美学史的知识,而且能够激发读者美学理论上的思考,使之获得多方面的启发,对于我们的文艺创作和审美实践是会有帮助的。”他断言,这种美学史写法“与一些呆板枯燥的《西方美学史》相比,在写法上它已提供了新的方向和范例。”这些评价是深契《论稿》一书特点的。
(编辑:moyuzhai)
西方美学思想繁复,美学流派众多,美学家更是数不胜数。面对如此庞杂的研究对象,向峰先生以其深厚学养和独到眼光,拔冗去繁、披沙拣金,缀绳结网、纲举目张。全书以古希腊罗马的美学思想为起点,选取后世欧美各个历史阶段代表性美学家与美学派别的理论为论述对象,分五编下设三十五章加以论之。在论述对象选取上不求面面俱到、详尽无漏,而是有取有舍、有详有略,只写代表性人物的代表性观点、重点人物的重点思想,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既勾画出西方美学发展演进的“全景”,又着重突出标志性“景点”而施之浓墨重彩,既使读者把握全局脉络,又给人利落鲜明的阅读印象。
《论稿》是向峰先生数十年从事理论研究、创作评论和教学实践的思想结晶。文本间思想含量之沉实厚重程度,自不待言。特别指出的是,与一些西方“美学史”的晦涩艰深、难于理解不同,这是一部非常“好读”的著作。向峰先生把本来难懂的西方美学思想讲得深入浅出,用通俗晓畅的话语讲述高深道理,而且说得清楚、讲得明白。读其书,犹如聆听智者论道,时而娓娓说来,时而犀利激越,给人以沐浴春风、醍醐灌顶之感,绝不会置人于云里雾里而不知所云。与有些西方美学论著的冷冰冰、干巴巴不同,《论稿》文字有表情、有温度、有气息,给人以循循善诱的亲切之感。
《论稿》的再一特点就是批判性。此著对西方某美学思想的论述,没有停留于简单介绍和直接引进的层面上,而是既能“入乎其中”把握其思想实质本义,又能“出乎其外”,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和美学观为指导,对其进行反思、剖析和批判,明辨学理是非,指证高明处与不足点。任意从书中寻一例,如在论述萨特的美学思想时,对其“存在先于本质”的命题进行深入诊视。首先讲解“存在先于本质”的核心观点就是人的存在是一个自由自觉的存在,存在可以打破现实束缚,自由选择自己本质。向峰先生认为,萨特为了摆脱本质对人的存在的束缚制约,从而极端张扬人的主观精神和自由选择。这是唯心的、不科学的。因为,凡是存在都有本质规定性,脱离本质先有一个存在,而后再去自由选择一个本质,这本来就是一个假想的逻辑。向峰先生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对萨特加以辩驳,他讲到,一个人生存于现实之中,现实中来自经济、政治、伦理道德、宗教等各种关系对其形成制约,在此制约中形成人的本质。因此存在和本质是同时具有的、集于一身的,不可能有一种存在是无本质的而可以任意选择的。最后,向峰先生对萨特做了一个整体评价,认为他虽然站在反抗资产阶级的立场上,试图摆脱资产阶级的束缚而自由选择人的本质,但无论如何激进,却不能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成为无产阶级革命家。他还是一个资产阶级自由的知识分子,有正义感和批判精神,但始终也没有离开历史唯心主义。总之,面对西方五花八门的美学思想,向峰先生绝不盲目追从与肯定,而是以一个学问大家的严谨态度,进行清醒而科学地审视和评判,既指出其积极的一面,而对其消极偏狭的一面大加批判。
同时,《论稿》还清理历史上对某一家美家思想的评判,对其评判进行再度评判,以求剔除历史偏见,还其公允评价。譬如,对于第一个为“美学”学科命名的鲍姆加通,西方一些著名的《美学史》对其多有评价。意大利克罗齐认为鲍姆加通除了为“美学”命名外,其它观点皆为前人旧论,并无新创见,并言为“美学”命名是给一个没有出世的婴儿过早地进行洗礼,为其打造一副哲学盔甲,但没有强壮的身体来支撑;英国鲍桑葵也仅仅肯定其作为“美学”学科首创人的贡献。向峰先生认为这些闻名世界的《美学史》对鲍姆加通的评价是不公允和不全面的。他写到,作为“美学”学科创始人的鲍姆加通,其主要贡献并不在于能奉献出多年以后的人们才能写出的美学著作,而在于他开辟出新的研究方向。鲍姆加通确立了美学的研究对象,试图进行宏大的理论建构。他已经把学科研究分两大部分:理论美学和实践美学,又把理论美学分为三个方面:发现学、方法学、符号学。所以向峰先生认为在一切领域的先行者,我们都必须与其前人比较其贡献,而不是以其后者判定其价值和意义。向峰先生这一评价无疑是公正的、有说服力的。
《论稿》的另外一大特点就是开放性。向峰先生学养贯通中西,融汇古今,对某个美学思想观点、理论命题、范畴概念的阐发,常常启用中国美学中同一问题的有关思想进行对比阐发,相互印证,既找出其契合点,又指示其不同处。论述叔本华审美直观中的“自失”现象时,《论稿》引用了中国美论和文论加以解释,从而将西方美论纳入本土化的诠释视域中,呈现中西美学的通融性。关于“自失”,叔本华有一大段拗口难懂的论述。《论稿》一针见血,指出其精神实质无非就是论述主客体关系。一方面,艺术家要把主体情思灌注于对象化的客体之中,也即刘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和袁枚“鸟啼花落,皆为神通,如不能悟,付之飘风”中的道理;再一方面,客体也在召唤主体,使之入境,从而融化主体。于此,《论稿》用庄子的“吾丧吾”和王国维“有我之境”、“无我之境”加以比照论述。这种比照论述的方法既使读者迅速领悟思想内核,同时也实现中西方美学的比较、对接与融合。
再如,论海德格尔“语言是存在的家园”。《论稿》认为其中思想精义就是人的存在是语言的存在,脱离语言人不能成之为人,重视语言对于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关于这点,《论稿》先后以儒家、道家和佛禅的“语言观”与之对比,认为儒家对语言的重视这一点上与海德格尔所说“语言是存在的家园”有共通之处。儒家贵言,《左传》讲人生有三立,除“立德”、“立功”外,再者就是“立言”。孔子也讲“不言谁知其志”。无论是立言,还是言以明志,都承认语言对人的存在的意义。然而,道家与佛禅则认为语言不仅不能成为存在之家园,而且还可能会成为存在之牢笼。庄子借“得鱼忘筌”、“得兔忘蹄”讲“得意忘言”,老子讲“道可道,非常道”,严羽讲“不落言筌”,佛家讲“不立文字,教外别传”,凡此种种,都认为语言只是一个工具而已,达到目即可弃之。不弃,则入牢笼,成为存在的束缚。《论稿》的这种写法旁征博引,纵横开阔,对西方美学的论述又不局限于西方,呈现出开放性和发散性特点,给读者以全方位的多样启发和酣畅淋漓的阅读快感。
此外,《论稿》还大量援引古今中外的名篇佳构以论证某个美学观点,将美学理论同审美实践相结合。如此,既避免了从理论到理论、单纯理论阐发的玄奥难懂,使论述通俗生动,又展示了理论应对审美实践的现实有效性。向峰先生曾阅读大量的中外文艺名著,在以其论证某个美学理论观点时,如数家珍、随手拈来,而且妥贴有力。如分析黑格尔的艺术创作过程中“情境”与“冲突”关系、“动作”与“性格”时,就以广为人知的莎士比亚经典戏剧《哈姆雷特》为例进行阐述;批判胡塞尔的“先验自我”和“先验自我的主观性”时,则用曹雪芹的《红楼梦》和贺敬之的《白毛女》为例加以论证。这种著作特点在书中俯拾皆是,不一而足。
总之,《论稿》不单纯对西方美学进行平面式的介绍,而是做到述史和论证、中国与西方、古代与现当代、阐发与批判、理论与实践两相结合,是一部血肉丰满、生气灵动的、立体化的美学论著。用美学家李醒尘所作序言中的话说就是,这种写法“比通常的写法显得更生动、更开阔、更好懂、更有学理性、启发性和现实性”,这部著作不但“给读者提供了丰富系统的关于西方美学史的知识,而且能够激发读者美学理论上的思考,使之获得多方面的启发,对于我们的文艺创作和审美实践是会有帮助的。”他断言,这种美学史写法“与一些呆板枯燥的《西方美学史》相比,在写法上它已提供了新的方向和范例。”这些评价是深契《论稿》一书特点的。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