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叙事与文化返魅的写作
发布时间:2021-08-20 来源于: 作者: 高海涛 点击数:次
女作家赵雁的长篇小说新作《红昼》,出版后颇有反响。人们普遍对这部长篇所展示出的东北老工业基地艰难振兴的春天感、共和国工业叙事的历史感,工人阶级人物形象的纯粹与人物性格的深度给予好评。确实,这是近年来工业题材创作中出现的一部让人欣喜的力作,作者酝酿十年,落笔生风,把追溯“历史深处的工业”和刻画“工业深处的人”有力地结合起来,通过一个钢铁企业不同寻常的复兴历程,以特殊的文化视角展示了当代中国的工业精神。
而这个特殊的文化视角,也许是更需要关注的。工业题材创作长期以来不够景气,问题之一,我认为就是文化视角的粗泛和文化蕴含的匮乏,也恰因如此,许多作品在艺术审美上缺少应有的水准、气象和境界。而在这方面,至少可以说,《红昼》体现了作者的一种难能可贵的自觉和值得赞赏的努力。
作者从“春天”落笔,铺开“春天的叙事”,讲述了一个行业、一个村庄、一个城市从春天到春天的精神旅程,恰如一部宏阔磅礴的时代交响,清晰而有力。而小说的整个基调,则是“红”与“白”的交相辉映,并构成了两条鲜明而充满张力的叙事主线。一条是以男主人公林子奇为代表,塑造了从老一代到新一代钢铁工人的英雄群像,这些钢铁汉子雄浑质朴,有着钢水般的温度和钢花般的激情,他们共同的名字是“红”,是“红昼”这种时代氛围和工业精神的创造者。小说的另一条脉络,则是以女主人公小铌为典型的工业深处的女性存在,包括奶奶,母亲,四姐妹,腊月等,她们构成了一种白色神话或白色隐喻,点缀了民族文化精神的“白夜”。小说开篇就以被称为“伊尔根萨满太太”的奶奶带着四个孙女为儿子上坟的女性集体出场,为整个工业叙事推出了高度象征的文化序曲。这两条色调迥异的主线可以说贯穿全书,在作者所谓的“一个延续百年的奇观背后”,炽烈而美妙地交织在一起,让人读到了现实主义作品中久违的深情与纯真,殷殷慈母心,悠悠报国志,理想伴随着责任,爱情联系着友情,共同见证了共和国工业的繁华与苍凉,演绎着几代矿山儿女的“历史与阶级意识”。
红,是作者童年记忆中的梦幻般的色彩,是“生命的脐血和胎盘的遗迹”。从某种意义上说,《红昼》其实是从作者“白夜”般的童年就开始萌芽了,历经几十年时光与传说的浇灌,小说的诞生,与其说是一个血脉相通的自叙传书写,不如说是一个奔涌激荡的时代,投映于作者精神之上的瑰丽画卷。诚如作者所言,她写的并不仅仅是历史,而是一段历史在一个女性的灵魂中的穿越,它是跌宕的,激涌的,炽烈的,奔放的,因为它源自心,源自火,源自几代人热切的期冀和殷红的血汗,所以小说中的红,那些“红昼,红雪,红夜,红云……”的意象,可以说既是时代意象,也是对薪火传承的工业精神的生命体验。
而白,则是作者的文化记忆。作为一个满族作家,满族文化之于赵雁,已是深入骨髓的精神坐标与生命底色,表现在作品中,更是处理得不留痕迹,娴熟而美妙。例如对女主人公小铌的设置,充满美学上的惊人力量与精巧,以至她平静而又惊艳的一生,她年轻的存在以及梦幻般地消失,都让作品产生了某种萨满式的魔幻气质。她的坚韧、勇敢、温暖、灵秀与神秘,就像小说中那朵时而映现的白莲花,而在她奇幻地消逝之后,人们总会在铁水罐中看见,那“莲花上的小铌,身着亮白的羽服,在铁水的映照下闪闪发光”。这是作者精心或以无意识描绘出的白色花——奶奶和小铌羽衣上的亮白,云端上的银白,小鸽子翅膀的雪白,以及萨满鼓曲在夜空中洁白闪亮的祈福,它们构成了一种民族文化精神的“白夜”,在小说的叙述中,始终映衬着一炉炉绚丽的钢花和大工业时代那种特有的“红昼”的闪光。
作者表现出的对长篇的纯熟驾驭,众多的人物,及各种人物关系的纷繁交织,宏阔的时代感,与时空背景的自由铺陈,种种,都是一个女性作家不可多得的笔力。特别是小说中几次关于死亡书写,令人肃然而生敬意。从风雪中奶奶带着四个孙女为儿子扫墓,到从天台车上失足而去的小铌的师傅,以及被命运刻意戏弄一般离去的肖君,腊月肝肠寸断的离开,直到最后小铌的消失。几次死亡都与主人公小铌紧密相连,仿佛一支大提琴忧伤的主曲的几个复调,在对生活与生命热腾腾的希望里,死亡分别以不同的姿态,印证着人类命运的本色,将生死之间永恒的悖论,揭示得冷静而决绝,将永远无法完美的人生,指认得沧桑而深邃。生与死,红与白,沸腾的钢花与萨满的鼓声,仿佛一场场刚柔并济的大戏,于作者游刃有余的铺陈之中,反复登场。一个大工业时代隆隆的心跳声,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的纯真与浪漫、泪水和欢笑,痛苦与执着,自信与苦涩,在作者笔下——展开,既不乏远景的宏阔与磅礴,也包含近景的纤毫毕现。
这样的叙事,是工业的,又是超越工业的;是纪实的,又是超越纪实的。在我看来,其中最具有原创性的经验,就是为工业叙事引进了民族的、超验的、神话的可贵元素。工业叙事与文化叙事如两条精神的河流,时而并行,时而交汇,让读者在钢花怒放,钢炉轰鸣的文字中,能够倾听到另一种声音,那就是北方大山中跳动的文化泉水的美妙律动,是关东大地上手鼓和摇铃所传达的期盼与祝福。
俄罗斯美学家鲍列夫说过:“优秀的文学作品应有较多的层次性:作品的现实层次面向当前,它的深部层次则诉诸人性,并使作品在本体论上具有长久地位”。这段话作为提示,我想可能更适用于工业题材等面向宏大现实的写作。赵雁的《红昼》在此可以作为一个例证,那就是工业题材的写作,也可以同时是一种文化返魅的写作,而作品本身的层次性,与作者精神的丰富性是密切相关的。
(编辑:moyuzhai)
而这个特殊的文化视角,也许是更需要关注的。工业题材创作长期以来不够景气,问题之一,我认为就是文化视角的粗泛和文化蕴含的匮乏,也恰因如此,许多作品在艺术审美上缺少应有的水准、气象和境界。而在这方面,至少可以说,《红昼》体现了作者的一种难能可贵的自觉和值得赞赏的努力。
作者从“春天”落笔,铺开“春天的叙事”,讲述了一个行业、一个村庄、一个城市从春天到春天的精神旅程,恰如一部宏阔磅礴的时代交响,清晰而有力。而小说的整个基调,则是“红”与“白”的交相辉映,并构成了两条鲜明而充满张力的叙事主线。一条是以男主人公林子奇为代表,塑造了从老一代到新一代钢铁工人的英雄群像,这些钢铁汉子雄浑质朴,有着钢水般的温度和钢花般的激情,他们共同的名字是“红”,是“红昼”这种时代氛围和工业精神的创造者。小说的另一条脉络,则是以女主人公小铌为典型的工业深处的女性存在,包括奶奶,母亲,四姐妹,腊月等,她们构成了一种白色神话或白色隐喻,点缀了民族文化精神的“白夜”。小说开篇就以被称为“伊尔根萨满太太”的奶奶带着四个孙女为儿子上坟的女性集体出场,为整个工业叙事推出了高度象征的文化序曲。这两条色调迥异的主线可以说贯穿全书,在作者所谓的“一个延续百年的奇观背后”,炽烈而美妙地交织在一起,让人读到了现实主义作品中久违的深情与纯真,殷殷慈母心,悠悠报国志,理想伴随着责任,爱情联系着友情,共同见证了共和国工业的繁华与苍凉,演绎着几代矿山儿女的“历史与阶级意识”。
红,是作者童年记忆中的梦幻般的色彩,是“生命的脐血和胎盘的遗迹”。从某种意义上说,《红昼》其实是从作者“白夜”般的童年就开始萌芽了,历经几十年时光与传说的浇灌,小说的诞生,与其说是一个血脉相通的自叙传书写,不如说是一个奔涌激荡的时代,投映于作者精神之上的瑰丽画卷。诚如作者所言,她写的并不仅仅是历史,而是一段历史在一个女性的灵魂中的穿越,它是跌宕的,激涌的,炽烈的,奔放的,因为它源自心,源自火,源自几代人热切的期冀和殷红的血汗,所以小说中的红,那些“红昼,红雪,红夜,红云……”的意象,可以说既是时代意象,也是对薪火传承的工业精神的生命体验。
而白,则是作者的文化记忆。作为一个满族作家,满族文化之于赵雁,已是深入骨髓的精神坐标与生命底色,表现在作品中,更是处理得不留痕迹,娴熟而美妙。例如对女主人公小铌的设置,充满美学上的惊人力量与精巧,以至她平静而又惊艳的一生,她年轻的存在以及梦幻般地消失,都让作品产生了某种萨满式的魔幻气质。她的坚韧、勇敢、温暖、灵秀与神秘,就像小说中那朵时而映现的白莲花,而在她奇幻地消逝之后,人们总会在铁水罐中看见,那“莲花上的小铌,身着亮白的羽服,在铁水的映照下闪闪发光”。这是作者精心或以无意识描绘出的白色花——奶奶和小铌羽衣上的亮白,云端上的银白,小鸽子翅膀的雪白,以及萨满鼓曲在夜空中洁白闪亮的祈福,它们构成了一种民族文化精神的“白夜”,在小说的叙述中,始终映衬着一炉炉绚丽的钢花和大工业时代那种特有的“红昼”的闪光。
作者表现出的对长篇的纯熟驾驭,众多的人物,及各种人物关系的纷繁交织,宏阔的时代感,与时空背景的自由铺陈,种种,都是一个女性作家不可多得的笔力。特别是小说中几次关于死亡书写,令人肃然而生敬意。从风雪中奶奶带着四个孙女为儿子扫墓,到从天台车上失足而去的小铌的师傅,以及被命运刻意戏弄一般离去的肖君,腊月肝肠寸断的离开,直到最后小铌的消失。几次死亡都与主人公小铌紧密相连,仿佛一支大提琴忧伤的主曲的几个复调,在对生活与生命热腾腾的希望里,死亡分别以不同的姿态,印证着人类命运的本色,将生死之间永恒的悖论,揭示得冷静而决绝,将永远无法完美的人生,指认得沧桑而深邃。生与死,红与白,沸腾的钢花与萨满的鼓声,仿佛一场场刚柔并济的大戏,于作者游刃有余的铺陈之中,反复登场。一个大工业时代隆隆的心跳声,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的纯真与浪漫、泪水和欢笑,痛苦与执着,自信与苦涩,在作者笔下——展开,既不乏远景的宏阔与磅礴,也包含近景的纤毫毕现。
这样的叙事,是工业的,又是超越工业的;是纪实的,又是超越纪实的。在我看来,其中最具有原创性的经验,就是为工业叙事引进了民族的、超验的、神话的可贵元素。工业叙事与文化叙事如两条精神的河流,时而并行,时而交汇,让读者在钢花怒放,钢炉轰鸣的文字中,能够倾听到另一种声音,那就是北方大山中跳动的文化泉水的美妙律动,是关东大地上手鼓和摇铃所传达的期盼与祝福。
俄罗斯美学家鲍列夫说过:“优秀的文学作品应有较多的层次性:作品的现实层次面向当前,它的深部层次则诉诸人性,并使作品在本体论上具有长久地位”。这段话作为提示,我想可能更适用于工业题材等面向宏大现实的写作。赵雁的《红昼》在此可以作为一个例证,那就是工业题材的写作,也可以同时是一种文化返魅的写作,而作品本身的层次性,与作者精神的丰富性是密切相关的。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