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作家评论》视阈中的贾平凹
发布时间:2021-08-20 来源于: 作者: 林建法 李桂玲 点击数:次
贾平凹是当代中国以至世界文坛备受争议的作家,这无疑是由他的长篇小说《废都》所引起。他是当代中国最具叛逆性、创造精神和广泛影响的作家,也是当代中国可以进入世界文学史册的为数不多的知名文学家之一。
贾平凹从一九七四年开始文学创作,一九七八年以《满月儿》获得全国第一届短篇小说奖,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一九八二年以《腊月·正月》获全国第三届优秀中篇小说奖,《浮躁》获一九八七年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一九八九年以散文集《爱的踪迹》获第一届全国优秀散文(集)奖。到一九九三年其长篇小说《废都》一经发表,在全国范围内引发了巨大争议,贾平凹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之上,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但其创作并未停止,其后陆续推出了长篇小说《土门》、《白夜》、《高老庄》、《怀念狼》等。四年之后,《废都》获一九九七年法国费米娜文学奖;二 三年获得由法国文化交流部颁发的 “法兰西共和国文学艺术荣誉奖”,时任的法国驻华大使在给贾平凹的贺信中说:“您的作品在法国影响很大,这项荣誉是授予您作品内容的丰富多彩性与题材的广泛性。”十年之后,二 一三年二月,贾平凹再次获得法国文学艺术界的最高荣誉 “法兰西金棕榈文学艺术骑士勋章”,法国驻华大使白林说:“文学是没有国界的,我们法国人热爱中国文学,尤其是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古典文学,我们也热爱中国当代文学,贾平凹先生的作品为我们描述了一个当代中国,记述了当代中国是如何地适应现代化的种种变化的。”白林认为,虽然贾平凹的作品呈现出一种浓厚的陕西色彩,他书中的故事几乎都发生在陕西,但他的作品其实对各个国家都具有意义,“从中我们能够认识到,一个国家的发展需要尊重文化传统,需要尊重自己的人民,哪怕是那些默默无闻的、在基层的小人物也值得我们尊重,比如《带灯》中的女主角。也就像带灯这两个字的意义一样,文学可以在黑暗中给我们带来一丝曙光。”二 五年以《贾平凹长篇散文精选》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二 五年,其长篇小说《秦腔》再次带给人们巨大的震撼与冲击。二 六年四月,贾平凹凭借《秦腔》荣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的年度大奖“二 五年度杰出作家”;二 六年十一月,《秦腔》荣获香港首届“红楼梦奖”;二 八年十月,《秦腔》获得了第七届茅盾文学奖。《秦腔》之后,几年内贾平凹又陆续创作出了长篇小说《高兴》、《古炉》、《带灯》。长篇小说创作期间其优质的中短篇小说、散文创作也从未间断。贾平凹用如此多重量级作品,一次次拨动着中国文学大众的阅读神经,一次次挑战着人们的阅读极限,他以近四十年持续而优异的创作实绩,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当之无愧的一座高峰。但与其顶尖的创作成绩相比,贾平凹文学研究却并不能尽如人意,对贾平凹这样一位中国当代文坛重要作家的关注,理应成为中国文学评论界不能忽视的一个重要着力方向。
《当代作家评论》创刊于一九八四年,从一九八五年便开始发表贾平凹评论文章,并在之后的近三十年时间里始终对贾平凹的创作进行跟踪评论,通过组织参与贾平凹作品研讨活动、约请批评家撰写评论文章、策划推出贾平凹评论专辑等方式,致力于将贾平凹文学研究推向深入。一九八五-二 一三年五月,《当代作家评论》策划参与作品研讨活动四次,推出评论专辑五个,共发表贾平凹相关评论文章一百篇。贾平凹每有重要作品问世,《当代作家评论》都及时作出了反应。一九八五年第一期,也就在创刊的第二年,《当代作家评论》在同一期推出了刘建军的《贾平凹小说散论》、费秉勋的《论贾平凹》、许柏林的《当前我国农民的社会心理——评贾平凹〈鸡窝洼的人家〉》、夏刚的《折射的历史之光——〈腊月·正月〉纵横谈》,四篇文章集束评论,是当期的重头文章,也拉开了《当代作家评论》贾平凹研究的序幕。
二 五年,我们产生了一个想法,就是要对中国重要作家进行系列的研讨,一般方式是搞一个有较高水准的学术研讨会,同时在杂志上推出被研究对象的研究专辑,也想借此提升刊物的品牌效应。我们选择的第一个研究对象就是贾平凹。二 六年五月,《当代作家评论》联合苏州大学文学院、春风文艺出版社和上海九久读书人文化事业有限公司在江苏常熟召开“贾平凹作品学术研讨会”,陈思和、丁帆、南帆、孙郁、王尧、王必胜、陈晓明、吴义勤、汪政、栾梅健、丁晓原、张新颖、王光东、谢有顺、周景雷、李静等学者与批评家,作家同行范小青、叶兆言、苏童、林白以及悉尼大学贾平凹研究专家王一燕参加了会议。经过半年多的准备,专家学者提交了十五篇论文以及会议发言纪要,分三期发表在《当代作家评论》二 六年第三、四、五期。会后,《文艺报》发表了记者江湖的报道《我们对贾平凹还有许多误读》,江湖指出:此次研讨印证了文坛里另一个流行的说法:“说不尽的贾平凹”。不少与会者谈到,以前我们研究贾平凹总习惯于像解剖麻雀一样分析得非常清楚,再把一些结论组合在一起,以为那样看贾平凹就十分清晰了,但实际上我们对于贾平凹的认识依然是混沌的。同一个文学对象在不同的时代也会给我们提供不同的反思方式。重新阐释总是一个无限度的开始。贾平凹在创作中也有许多困惑。而我们研究贾平凹,面对的不仅是他的困惑,而始终也是我们自己内心的困惑和痛楚。贾平凹在会上也表示,今后肯定会将写作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反正不写也没事做。这样说来,贾平凹的创作依然会给人们带来误读,带来争议。依记者看,即便是误读和争议,从另外的方面也能为中国文学发展带来新的助 力。(1)
今天重新解读这一百篇文章,能够从中看出,在不同时段评论者对贾平凹研究视角的微妙变换,关注中心的不断挪移,以及研究方法与使用理论的推陈出新,《当代作家评论》的贾平凹研究伴随着贾平凹重要文学创作的始终,也贯穿于三十多年来中国当代文学发展进程之中。因此,对于《当代作家评论》所刊发的贾平凹研究文章进行回顾分析与总结,对于推动贾平凹研究,推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说不尽的《废都》”
贾平凹从一九七四年开始文学创作,一九七八年以《满月儿》获得全国第一届短篇小说奖,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一九八二年以《腊月·正月》获全国第三届优秀中篇小说奖,《浮躁》获一九八七年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一九八九年以散文集《爱的踪迹》获第一届全国优秀散文(集)奖。到一九九三年其长篇小说《废都》一经发表,在全国范围内引发了巨大争议,贾平凹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之上,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但其创作并未停止,其后陆续推出了长篇小说《土门》、《白夜》、《高老庄》、《怀念狼》等。四年之后,《废都》获一九九七年法国费米娜文学奖;二 三年获得由法国文化交流部颁发的 “法兰西共和国文学艺术荣誉奖”,时任的法国驻华大使在给贾平凹的贺信中说:“您的作品在法国影响很大,这项荣誉是授予您作品内容的丰富多彩性与题材的广泛性。”十年之后,二 一三年二月,贾平凹再次获得法国文学艺术界的最高荣誉 “法兰西金棕榈文学艺术骑士勋章”,法国驻华大使白林说:“文学是没有国界的,我们法国人热爱中国文学,尤其是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古典文学,我们也热爱中国当代文学,贾平凹先生的作品为我们描述了一个当代中国,记述了当代中国是如何地适应现代化的种种变化的。”白林认为,虽然贾平凹的作品呈现出一种浓厚的陕西色彩,他书中的故事几乎都发生在陕西,但他的作品其实对各个国家都具有意义,“从中我们能够认识到,一个国家的发展需要尊重文化传统,需要尊重自己的人民,哪怕是那些默默无闻的、在基层的小人物也值得我们尊重,比如《带灯》中的女主角。也就像带灯这两个字的意义一样,文学可以在黑暗中给我们带来一丝曙光。”二 五年以《贾平凹长篇散文精选》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二 五年,其长篇小说《秦腔》再次带给人们巨大的震撼与冲击。二 六年四月,贾平凹凭借《秦腔》荣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的年度大奖“二 五年度杰出作家”;二 六年十一月,《秦腔》荣获香港首届“红楼梦奖”;二 八年十月,《秦腔》获得了第七届茅盾文学奖。《秦腔》之后,几年内贾平凹又陆续创作出了长篇小说《高兴》、《古炉》、《带灯》。长篇小说创作期间其优质的中短篇小说、散文创作也从未间断。贾平凹用如此多重量级作品,一次次拨动着中国文学大众的阅读神经,一次次挑战着人们的阅读极限,他以近四十年持续而优异的创作实绩,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当之无愧的一座高峰。但与其顶尖的创作成绩相比,贾平凹文学研究却并不能尽如人意,对贾平凹这样一位中国当代文坛重要作家的关注,理应成为中国文学评论界不能忽视的一个重要着力方向。
《当代作家评论》创刊于一九八四年,从一九八五年便开始发表贾平凹评论文章,并在之后的近三十年时间里始终对贾平凹的创作进行跟踪评论,通过组织参与贾平凹作品研讨活动、约请批评家撰写评论文章、策划推出贾平凹评论专辑等方式,致力于将贾平凹文学研究推向深入。一九八五-二 一三年五月,《当代作家评论》策划参与作品研讨活动四次,推出评论专辑五个,共发表贾平凹相关评论文章一百篇。贾平凹每有重要作品问世,《当代作家评论》都及时作出了反应。一九八五年第一期,也就在创刊的第二年,《当代作家评论》在同一期推出了刘建军的《贾平凹小说散论》、费秉勋的《论贾平凹》、许柏林的《当前我国农民的社会心理——评贾平凹〈鸡窝洼的人家〉》、夏刚的《折射的历史之光——〈腊月·正月〉纵横谈》,四篇文章集束评论,是当期的重头文章,也拉开了《当代作家评论》贾平凹研究的序幕。
二 五年,我们产生了一个想法,就是要对中国重要作家进行系列的研讨,一般方式是搞一个有较高水准的学术研讨会,同时在杂志上推出被研究对象的研究专辑,也想借此提升刊物的品牌效应。我们选择的第一个研究对象就是贾平凹。二 六年五月,《当代作家评论》联合苏州大学文学院、春风文艺出版社和上海九久读书人文化事业有限公司在江苏常熟召开“贾平凹作品学术研讨会”,陈思和、丁帆、南帆、孙郁、王尧、王必胜、陈晓明、吴义勤、汪政、栾梅健、丁晓原、张新颖、王光东、谢有顺、周景雷、李静等学者与批评家,作家同行范小青、叶兆言、苏童、林白以及悉尼大学贾平凹研究专家王一燕参加了会议。经过半年多的准备,专家学者提交了十五篇论文以及会议发言纪要,分三期发表在《当代作家评论》二 六年第三、四、五期。会后,《文艺报》发表了记者江湖的报道《我们对贾平凹还有许多误读》,江湖指出:此次研讨印证了文坛里另一个流行的说法:“说不尽的贾平凹”。不少与会者谈到,以前我们研究贾平凹总习惯于像解剖麻雀一样分析得非常清楚,再把一些结论组合在一起,以为那样看贾平凹就十分清晰了,但实际上我们对于贾平凹的认识依然是混沌的。同一个文学对象在不同的时代也会给我们提供不同的反思方式。重新阐释总是一个无限度的开始。贾平凹在创作中也有许多困惑。而我们研究贾平凹,面对的不仅是他的困惑,而始终也是我们自己内心的困惑和痛楚。贾平凹在会上也表示,今后肯定会将写作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反正不写也没事做。这样说来,贾平凹的创作依然会给人们带来误读,带来争议。依记者看,即便是误读和争议,从另外的方面也能为中国文学发展带来新的助 力。(1)
今天重新解读这一百篇文章,能够从中看出,在不同时段评论者对贾平凹研究视角的微妙变换,关注中心的不断挪移,以及研究方法与使用理论的推陈出新,《当代作家评论》的贾平凹研究伴随着贾平凹重要文学创作的始终,也贯穿于三十多年来中国当代文学发展进程之中。因此,对于《当代作家评论》所刊发的贾平凹研究文章进行回顾分析与总结,对于推动贾平凹研究,推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说不尽的《废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