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小说评论 > 近现当代

辽西特产心灵之果

发布时间:2021-08-20 来源于: 作者: 宁珍志 点击数:
  如果不读作品,我真的感受不到辽西这片贫瘠的土地、苦难的土地、文化积淀深远厚重且现实发展还很脆弱单薄的土地,一旦与诗人的心灵接壤,会迸发出多少璀璨的生命之光。辽西有山,山并不高;辽西有水,水难丰盈;即使泥土,也会在春天的风沙与夏季的旱情里极不甘心地翻飞漂泊……物质生存条件的竭蹶反倒让诗人们的精神需求更为渴望,心灵空间的主观创造情绪恣意生长,语言呈现的世界独特而富有韵味。生于斯长于斯的诗人们所构建的地域版图并非是物理般的照相式投射,他们的笔触也绝不会单纯停留在山川景物人文习俗的表象层次,因为那不是诗。诗的表达,即是把它们无限循环地浓缩,化作春夏秋冬节气的一方天色,化作喜怒哀乐个人的一次表情,化作声音色彩欲出的一缕清唱,这天色表情清唱经过内心化学反应生发出来的词语意象,又会被无限地放大,进而洋溢出勃勃的精神能量。
  《第三生活区》是高咏志在悟透事物正反两个方面之后,从中间地带切开而生成的剖物面。脱离母体后它也有两面,或上下,或左右,或阴阳,或意念中的合而为一。目击者清晰的一面被称为“第三”,这是对心灵向度的重新命名,有着多音区、混声部的含混性,是生活本象的艺术还原。比如《蜜夜》,苹果、抹布、胡杨林、铜管乐器、旧麻袋、钉子、蘑菇等众多意象交替登场,是暗夜的富庶丰饶?是人性的暗喻复指?是世界的物质依赖?结尾高潮迭起,以柔软彰显力度显然比描述力度本身更有反弹性。高咏志毅然作别一诗一主题的粗浅表达,跌宕出精神的深层次。这在《春天的第一场雨》《那一夜》《爱的艺术》等诗中都有着透彻的体悟和表达。韩春燕的《秋天是一段别样的经文》第一次让辽西纳入知识分子诗歌写作的范畴,时间的哲学内涵与外延深邃精致,知性的旗帜光彩夺目。季节作为时间的具象所在,于辽西的意义不仅仅停留在纸上,而是源自故乡源自童年的直觉灵光,是以往对现实的一次次深刻打动。果实打点行囊离家,离开枝头离开土地,成熟的告别,收获再见,诸多似曾相识的表达,在诗人笔下成为“陌生化”,意境创新,感性而质朴的喻体坠满形而上的硕果。被哲学化了的花鸟虫鱼草木果蔬则活泛出密匝的精神光泽,有意与无意、醒与醉、生与死、现世与轮回,生命的多义和不可知性,诗人让辽西涵盖广博深远的人生真谛,鲜明标榜自己的辟入角度。
  菁菁几乎无时不在维护自己的精神“洁癖”,内心语境的澄明透彻继续创造着女性诗歌的一方天地,构成自己灵魂眷恋的无限汪洋。蔚蓝的大海,灼热的桃花,孤独的水晶,轻的蝴蝶,曼舞的雪花,司空见惯的景物在诗人笔下,重新焕发出另类光芒。这组诗如同兰波所言,“综合了芳香、音响、色彩”,把女性生命活动的闪光点、纯情度、思考力很质感地传递出来。菁菁的诗,既有琵琶遮面欲言又止的古典词语含蓄空间,又有直击心灵短促快捷的现代思想锐度,细腻与开阔融会,婉约和锋利共存,从容携深挚并行;而暗示、转喻、通感等多种手段的运用,也让菁菁的诗歌有了某种纵深程度的执著。雷子的组诗《沉入海底》应该说是诗人脚踏辽西大地朝向遥远的一次精神漫游,令我们感受到她内心承载痛苦的宽容与豪气,生命的滞重感豁然扑面。村庄、河流,成为诗人的精神投影;父辈、童年,深化诗人的精神履历。“把所有的熟悉走成陌生/——这就是幸福。自由。”故乡深秋十一月的季节背景,冷色调的客观物象与内心的情感温度吻合,但是它们并没有遮蔽诗人内心向往的炽热,抒情背后隐含的悲凉与灵魂的自由舞步且缓且急,忽明忽灭。矛盾符合内心的真实,惨烈唱出生命的高音。雷子创造的诗境凝聚辽西的水土辽西的风情,每一朵花都开得不平凡,每一棵苗都长得很艰苦;朝露更多的时候是泪水,晚霞更近的时候是血衣。雷子消亡这一个自己,再生另一个自己,内心释放的痛苦醇厚而浓重,从辽西一跃而出,定格为女性直面生活的宝贵阅历。
  李见心的《十枝百合》是一个女人的心路历程,既为情感的数度宣泄,又为生命隐秘的逐层袒露,内心的不可重合性预演着生命风情万种的可能性。思想穿越,精神高蹈,第一人称与第二人称互为转化的抒情叙述,让生命成色接近于炉火纯青。欲望、梦呓、谎言、死亡、记忆、魅力、纯洁、甜美等多重意象交织纠葛厮缠,让爱情婚姻家庭社会充满变数。这是当下生存的历险记录,是人性若干角落的曝光,是女性视角的一线经验,显然已超越地理局限辐射周边世界。李见心的诗歌表达颇具“伤口性”,像刮骨疗毒,像岳母刺字,毁灭的同时宣告新生,疼痛的须臾昭示理想,悲剧性的叙述风范令人肝肠寸断。离原的《一个理想主义者》这组个人主义视角内的辽西生活速写,摒弃沉重、刻意、委婉的文字风格,让抒情暂退其后,以口语叙述为主角,让轻松、欢快、满足的情绪占领诗人表述的画面,仿佛是不经意,仿佛是信天游,精致而小巧,具象而生动,以田园之美之乐之和谐为辽西生存辟出另一番景象。但是,总觉得这是作者的人为故意,表面的逃遁,实际的曲笔,精神的阶段性胜利掩盖的正是难以下咽的疼痛与伤痕,社会的某些不端必然是诗人心中块垒。从《羡慕一只狗》《一只母鸡产了一枚蛋》《幸运的虫子》等诗中,我们觉察到了诗人的内心脉动,用它们来参照人的生活,不知是人的悲哀还是人的幸福?透过诗人的温馨场景,“十年九旱”、“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的自然主义生态的确在辽西有着根深蒂固的传承,这也是局囿发展的传统观念,或许诗人自觉无力改变而把深深的遗憾和酸楚隐藏在文字背后。人在极度痛苦的时候不是嚎啕大哭而是无奈微笑,雷子的乐观书写让诗歌意义的解读有必要朝深水区拓展。
  王文军的乡土诗歌担当着辽西地域文化的更多内容。《凌河的午后》直接把家乡的一条河流作为组诗的题目,读来如在现场,以泥土般的亲切、朴素和真诚来完成自己的精神还乡之旅。《太阳往上升》的惊诧自责,《当我在河边散步》的复位融入,《回乡偶记》的追溯怀想,《山村墓地》的感触顿悟,都让生命的存在有着确凿的发祥地。虽然诗人长期工作在乡镇,身处辽西,但灵魂与肉体的现实矛盾不可能不在自己的作品中显现,所谓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说到底还是“隔”,贴近也有距离感。诗人需要做的,即是用乡音、血脉、祖上的印记,来填补后工业时代物质化给人格给人性给生命带来的裂痕。王文军的诗不晦涩,不高深,有时简单的一句话,便蕴含人生大哲学。即使是辽西人的普通日子,也往往存有这种智慧。现实在古典的韵致里,多了一份含蓄和内敛。杨庆华的《春天里》,无疑是书斋化写作的辽西版本。唐诗宋词的营养学尽管无人计量,可是对后人的巨大影响不可言说,特别是在西方现代诗的表现力度逐年趋缓时,能从传统的国学中“纵向”继承,其实比“横向”移植还要艰难。所以说杨庆华诗中的那份典雅、舒缓、柔软、神韵来之不易,这是诗人内心生活的无数次感动而成,是诗意栖居的文字体现。江河澎湃是气象,小桥流水也是风韵,生命存在并非一两个或几个模式,远离现世尘嚣保持恬静心态,此处无声胜有声。诗人的文字气质犹如辽西的土地,不以高粱玉米自居,能长出一片茂密的稻菽,也是人生的盛宴。
  只要是心灵的必然源于土地。八位辽西诗人的作品,像八棵树上的累累果实,结实饱满,折射太阳光芒,散发着阵阵诱人的芳香。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
最新内容
精品推荐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