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小说评论 > 近现当代

面对传统文化是恶搞颠覆还是敬畏严谨

发布时间:2021-08-20 来源于: 作者: 王 研 点击数:
    □一项历时36年、用学术生命与学术良知累积而成的文化工程
    □要让世界了解中国,首要的是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清楚
    □在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学术界、出版界要承担更多的责任
核心提示
    “李白很忙”最近红遍微博。一些署名“李白”的诗作在网上疯传,诗中字句暗含了当下各种热门社会事件。一时间,李白变身预言帝,网民竞相传播。但事实却是,所谓的“李白藏头诗”只不过是网民恶搞的产物。
    娱乐精神的过度张扬消解掉的是敬畏之心。尽管当下的“国学热”带动起一股回归传统文化的潮流,但当中掺杂了太多八卦式、快餐式的解读方式,缺乏真正从文化意义出发的深度认知。
    4月20日,数十位中国古代文学领域的顶尖学者齐聚北京,共同研讨一部编撰时间长达36年的巨著——《杜甫全集校注》。这部书共12册,总字数近700万,它的出版不仅成就了杜甫研究的新高峰,更呈现出几代学人严谨治学的可贵精神,以及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与坚持。
    众多参与该书编撰、出版工作的专家学者畅谈感受,他们的观点为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传播提供了许多值得思考的经验。
    恶搞、颠覆、戏谑历史文化名人是当下颇为流行的网络文化。杜甫、诸葛亮、范仲淹、李白等先后遭遇恶搞,“某某很忙”之类的热词隔三差五就会登上微博热搜榜。此类现象一方面娱乐了大众,但另一方面却损害了传统文化的严肃性。在消费主义时代,应当以怎样的心态来面对传统文化?这一问题已经引起舆论的普遍关注。
    连日来,“李白很忙”在微博上很“火”,李白成了网民恶搞的新目标。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部由三代学者耗时36年完成的学术巨著《杜甫全集校注》在北京宣布正式出版,文化界再度把目光投向一代“诗圣”杜甫。同样是以历史文化名人为对象,但两个事件却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心态。
    在《杜甫全集校注》发布暨出版座谈会上,学者们还原了一条漫长的成书之路,透过其中的细节,人们会发现一些在今天需要被赞扬和倡导的精神与价值。
    编撰过程历时36年,三代学者参与其中,无论是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还是规模的宏大和体例的完备,都标志着一个新的高峰
    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集大成者,享有崇高的地位。其诗作前有唐宋人的纂辑、校勘、整理,后有历代学者文人的选注、评点、笺释、疏解,代代更替,且异彩纷呈。“杜诗学”已经成为一门显学,研究者日众,研究内容也日益广泛和深入。同时,杜甫的文章道德影响遍及世界,将他称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标签人物,丝毫不为过。正因为如此,编撰《杜甫全集校注》是一项极其重要的文化工程。
    《杜甫全集校注》是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重点项目、新闻出版总署“十二五”重点项目,该项目首次对杜甫的作品进行全面搜罗、严谨比勘、精细注释和集评,是对集大成式诗人作品进行集大成式的整理,也是200年来杜甫全集及研究成果的一次总结。
    本报记者在 《杜甫全集校注》发布暨出版座谈会上了解到,该书收集、校勘杜甫诗20卷(1450余首)、文赋2卷、疑伪之作辑考1卷,每首诗(文)校注分题解、注释、集评、备考、校记5项内容。全书共12册,总字数近700万,是一部编录谨严、校勘审慎,注释详明、评论切当的新校注本,无论是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还是规模的宏大和体例的完备,都标志着杜甫研究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特别值得称道的是,《杜甫全集校注》不是为了迎合当下市场“国学热”而推出的“应景”式的图书,它的编撰过程历时36年,三代学者参与其中,堪称用学术生命与学术良知累积而成的文化硕果。
    《杜甫全集校注》的前言中有一段话令人动容:“今此书终于问世,我们全体同仁,当年为青壮年者,今多已步入耄耋之年;尤可痛者,竟有五位同仁仙逝。在长达30余年的编撰过程中,所遇困难,所尝甘苦,所历曲折,感慨良深,一言难尽。 ”
    山东大学教授、中国杜甫研究会会长张忠纲是 《杜甫全集校注》的终审统稿人,他回忆说:“1976年底,全国出版工作座谈会制定了整理出版 ‘中国古代大作家集’的规划,确定的大作家集共有15种。著名中国文学史家、杜甫研究专家萧涤非先生负责主持《杜甫全集校注》,山东大学专门组建了杜甫全集校注组。工作伊始,萧涤非先生曾郑重勉励校注组:‘注释杜甫诗,要有献身精神。 ’”
    校注组在深入研读杜诗的同时做了两项基础工作。其一是集中时间,依次检阅元、明以来诸家别集、诗话、笔记、丛谈、杂著等书,摘录其中有关杜诗研究资料,力求其全,分门别类予以整理,以备检索。其二是对杜诗版本、注本,于海内外广事搜求。奔波周折,历尽艰难,得到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南京图书馆、浙江图书馆、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各大学图书馆,以及诸多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将公私书录所载、未载,而今尚存之杜集版本,搜集殆尽,其中清季辛亥以前的著述200余种,近人著述、海外译本数百种。萧涤非先生强调,一方面要阅读杜甫的资料,一方面要实际考察。因此,在1979年和1980年,萧涤非先生指导并带领校注组先后赴山东、河南、陕西、甘肃、四川、湖北、湖南等地,沿着杜甫当年的足迹,长途跋涉,对照杜诗,作实地考察,验证文献。后来校注组集体写出了 《访古学诗万里行》一书,足见用力之勤鲜有伦比。
    张忠纲感慨地说:“从1978年到2013年底,历时36年。我在校注组中算是年轻的,如今74岁了。最年轻的朱宝清老师也67岁了。我想说,有一批以学术为生命的人,萧涤非先生就是这样的人,他去世时,我在他的床前,他还嘱托我们无论如何要完成《杜甫全集校注》。 ”
    现在学术界、创作界存在一种现象,在云端做学术的人比较多,而关注现实、关注平民百姓的人太少
    《杜甫全集校注》的出版,是继承和发扬这份宝贵遗产的最好方式之一,对传承文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提高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繁荣新时代的文化事业和文艺创作,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并且对促进国际文化交流,传播中华文明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因此,从学术的角度来看,《杜甫全集校注》是杜甫研究的一个里程碑;从更大的文化的角度来看,《杜甫全集校注》是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次致敬。当下,这样的致敬尤为必要。
    正如山东大学原校长徐显明所说,“要让世界了解中国,首要的是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清楚。杜甫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者,研究杜甫对于我们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宝贵文化遗产,提高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促进国际文化交流、传播中华文化,提高中华民族国际影响力,拯救当前人类面临的精神危机和道德危机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
    杜甫诗关乎时事,关心民瘼,被誉为“诗史”。杜诗中饱含忧国爱民之情,挽济危难之志。整理、研究杜甫诗作具有非常现实的思想意义。“我记得胡适先生在《白话文学史》里说,杜甫是我们自己的诗人,因为他关注现实,尤其是关注平民的疾苦。 ”谈到杜甫研究的现实意义,国家图书馆常务副馆长詹福瑞说:“我们研究杜甫,就会和现实比较接近。现在学术界、创作界存在一种现象,在云端做学术的人比较多,而关注现实、关注平民百姓的人太少。《杜甫全集校注》的出版将会带动读者进入杜甫的世界,同时也带动广大学者回归人民性的研究。我个人有这样一种期待,当在云端歌唱的人越来越多时,也能有人像杜甫一样俯下身来关心现实。 ”
    担任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会长的复旦大学教授陈尚君专门为《杜甫全集校注》写了一篇书评,他说:“编辑看了我的稿子后表示,《杜甫全集校注》编得非常辛苦,但面貌却很旧。我马上回应说,现在学术界不缺创新,就缺守正,这本书正是 ‘守正出新’的典范著作。它做得最好的地方是对杜甫诗作的校勘,严格地把握了杜甫原诗的本来面貌,同时延续了萧涤非先生尊重传统又贴近现代需求的精神。 ”
    全国高校古籍整理委员会秘书长杨忠也对参与《杜甫全集校注》编撰工作的学者们表示了敬意,他说:“古籍整理研究工作非常繁难、艰辛,从事这项工作的先生们要花几十年的时间整理几部,甚至一部重要的著作,值得我们尊敬。 ”
    清华大学教授谢思炜提出,《杜甫全集校注》在当下问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012年是杜甫诞辰1300周年,国内的纪念活动很少,媒体也几乎没有关注。当时,我有一些感慨。现在,传统文化很热,国学也很热,但是,杜甫似乎并没有成为这股热潮中的一个卖点,没有得到足够的强调和重视,这是很大的遗憾。我认为,《杜甫全集校注》的出版恰恰能够弥补这一遗憾。 ”
    “从《杜甫全集校注》编撰到出版的全过程来看,不管是学术界,还是出版界,都表现出了很高的积极性,证明这个时代的文化团队还是越来越有益于传统文化研究的。 ”西北大学副校长李浩同样认为《杜甫全集校注》的出版是适当其时,因为当下国家明确提出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得到了凸显。
    国家社科规划办副主任杨庆存说:“近两年,中央一直在强调建设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体系,我认为,《杜甫全集校注》正是传承体系建设的重大成果,也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贡献,是实施国家文化强国战略的具体表现。大家都知道,杜甫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继承者、真诚弘扬者和卓越创造者,他的作品蕴含了丰厚的文化理念和思想智慧。杜甫深切关注社会、关注现实、关爱民生的创作态度与时代精神,以人为本、忧国忧民的民族精神、历史责任意识,以及开阔宽广、充满人类意识的思想境界和艺术追求,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可以说是我们学人、学界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因此,《杜甫全集校注》的出版为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讲仁爱、守诚信、求大同的时代价值,提供了文化依据和文化资源。 ”
    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播应当抱持严肃认真的态度,在图书质量良莠不齐的现状下,尤其需要专家学者以及负责任的出版社为读者提供优质的图书
    继承和传播传统文化是每个中国人都应具有的文化自觉,学术界、出版界尤其要承担更大的责任。
    多位出版人出席了《杜甫全集校注》的座谈活动,面对近年图书市场持续升温的“国学热”现象,中国出版集团副总裁潘凯雄表示,“国学热”背后的经济利益驱使出版社大量推出各类古典文化图书,但质量却并没有因此得到提升。他认为,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播应当抱持严肃认真的态度,在图书质量良莠不齐的现状下,尤其需要专家学者以及负责任的出版社为读者提供优质的图书。他说:“当下是一个比较浮躁的时代,也是一个碎片化阅读流行的时代,图书出版如果能够坚守精品意识,那将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 ”
    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管士光也表示,目前国内的出版市场浮躁、无序,在喧嚣热闹的表象之下,真正可以传世的精品并不多见。打造《杜甫全集校注》这样的精品,或许要忍受长期的寂寞,要承受经济的压力,但出版社应当有自己的文化承担和坚守,付出是必需的,这也是出版社保持长久生命力的根本所在。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
最新内容
精品推荐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