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涛:走在文学的正道上
发布时间:2021-08-20 来源于: 作者: 曹文轩 点击数:次
薛涛作品的文学价值一直是被低估的。这是我长久以来的看法。
就儿童文学圈子来看,许多写作者出道时所走的路子是不理想的。这些作者中,一些人通过后来的摸爬滚打,加上自己的悟性,终于找到了正确的道路,而有一些人直到再也无力维系写作,也未能找到应当走的路。薛涛从一开始,就大大方方、目不斜视地走在文学的正道上。他是属于那种起点很高、出手不凡的作家。他早期的作品离现在已经有很多年头了,现在回头去看,你不得不承认它们依然还是文学作品。其中一些也许有点儿稚气,但一篇篇都还精精神神地活着。再回首看从前一二十年的儿童文学原野,只见许多作品已经枯萎凋零。那些冠以“儿童文学”的作品,已成石头,已成枯枝败叶。两相对照,薛涛的作品就显得更加的光彩。
他就这样沉静地走着。这个人不东张西望,不左顾右盼,心里想明白了,就义无反顾地往前走。这个时代是一个很容易让人分心的时代。满世界的诱惑,满世界的腐蚀,满世界的堕落。当无数的人禁不住“风花雪月”、“纸醉金迷”而“变色”、“变节”时,这个人显得有点儿固执,不为所动,一如既往地伺候他的文字。这些年,改变初衷的人太多太多,而他守望着他当初的文学理念,没有过动摇。我们从他的许多短篇,从《满山打鬼子》、《虚狐》、《九月的冰河》等远远近近的长篇,看到的就是这样一个不见异思迁的我行我素的形象。不是说他墨守成规、一成不变——他也在变,它变的是“法”,而不是“道”。我们从现在往回走,看他的文学路径,我们看出的是,他一直就在进行着文学上的变法。他的文学世界,比初时深邃和开阔。无论是在题材领域的开拓还是在主题思想的深化方面,他一直就没有停止过思考和实验。
他已经建立了一个丰富的文学世界,并且这个世界一律打上了“薛涛”的烙印。甚至在叙述风气方面,他都在显示他的不同侧面、不同风采。今天的薛涛,既是庄严的又是谐谑的,既是深沉的又是轻松的。他的写作,也许被人质疑过:这样的作品合乎潮流吗?可薛涛似乎在说:潮流算什么东西嘛!他心里似乎有个关于文学的恒定定义,这个定义在人类创造了文学之时,就存在了。他写童话也好,写小说也好,写幻想也好,写现实也好,写从前也好,写现在也好,千变万化之中,他看到了真文学不变的元素、基本面。
薛涛的文学生涯应该是漫长的。我的理由之一是:他善于编织故事。儿童文学圈子里,有几个编故事的高手,张之路、沈石溪、常新港是,薛涛也是。一个作家,如果能够没完没了地写作、看不见他有衰败的时候,编故事的能力是一个前提。长篇、短幅,薛涛为我们编了多少个精彩的故事?他的故事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那些故事又编得地道。这回,我又看到了他的几个故事,就说《九月的冰河》:一条大河,这边是中国,那边是俄国,这边有个男孩叫小满,那边有个男孩叫尼古拉,一条叫九月的狗来回于大河两岸,将他们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终于有一天两个孩子在冬天的冰河上相遇,却意外地被走私犯挟持……故事曲折离奇,惊心动魄。《虚狐》以及我以前看到过的《满山打鬼子》等都是一流的好故事。这些故事独特、新鲜,起承转合安排得当。具有一定长度的情节所组成的故事,本身就是具有美学价值的。而且,一个好的故事,一定会在其中蕴含着美妙而深刻的寓意。因为,那故事本来就是一种存在的状态,本来就包含着无穷无尽的含义。
有一个词用在薛涛身上是很合适的:讲究。讲究故事——这已经说了。讲究立意——薛涛的作品一般不关心那些形而下的社会问题,他关心的是一些较为形而上的问题,这些问题是关于人的存在价值的,是关于生命的意义的,他喜欢直接进入人性的底部去看那里的风景和气象。讲究场景——或山或水,或大河或雪原,或大雁飞过的天空或狼群奔突的荒野,薛涛的作品总有迷人的场景。讲究语言——“兽皮让妈妈变得傲慢起来”、“冰冷的大地上不时闪出几个小屯子,挤在大树中间蜷成小团团像怕冷的狗”。总能见到如此品质的句子,讲究叙述和描写——“后来镇子里有这样一个传说。有人在南山遇见过一只野猫,蹲在榛子树上望着山下的镇子喵喵叫,那腔调很难过。那人听着揪心,捂上耳朵赶紧往山下走,走一会儿完全听不见猫叫,再回头一看那野猫还蹲在身后的树上。原来,野猫在树枝间跳跃,一直恋恋不舍地跟着他,好像有什么事要说。这条山路,越是往山下走树木越稀少,野猫没有依靠,又坚持跟一会儿才不见了踪影。”笔墨不多,但看了就不能再忘记。
他方方面面都很讲究,甚至于在人物的名字上都不会草草行事。单薛涛作品中的人物名字便以做一篇小小的文章。这年头,几乎所有的人都行色匆匆,一切都变得粗粗拉拉,这般情景中来看薛涛的讲究,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
(编辑:moyuzhai)
就儿童文学圈子来看,许多写作者出道时所走的路子是不理想的。这些作者中,一些人通过后来的摸爬滚打,加上自己的悟性,终于找到了正确的道路,而有一些人直到再也无力维系写作,也未能找到应当走的路。薛涛从一开始,就大大方方、目不斜视地走在文学的正道上。他是属于那种起点很高、出手不凡的作家。他早期的作品离现在已经有很多年头了,现在回头去看,你不得不承认它们依然还是文学作品。其中一些也许有点儿稚气,但一篇篇都还精精神神地活着。再回首看从前一二十年的儿童文学原野,只见许多作品已经枯萎凋零。那些冠以“儿童文学”的作品,已成石头,已成枯枝败叶。两相对照,薛涛的作品就显得更加的光彩。
他就这样沉静地走着。这个人不东张西望,不左顾右盼,心里想明白了,就义无反顾地往前走。这个时代是一个很容易让人分心的时代。满世界的诱惑,满世界的腐蚀,满世界的堕落。当无数的人禁不住“风花雪月”、“纸醉金迷”而“变色”、“变节”时,这个人显得有点儿固执,不为所动,一如既往地伺候他的文字。这些年,改变初衷的人太多太多,而他守望着他当初的文学理念,没有过动摇。我们从他的许多短篇,从《满山打鬼子》、《虚狐》、《九月的冰河》等远远近近的长篇,看到的就是这样一个不见异思迁的我行我素的形象。不是说他墨守成规、一成不变——他也在变,它变的是“法”,而不是“道”。我们从现在往回走,看他的文学路径,我们看出的是,他一直就在进行着文学上的变法。他的文学世界,比初时深邃和开阔。无论是在题材领域的开拓还是在主题思想的深化方面,他一直就没有停止过思考和实验。
他已经建立了一个丰富的文学世界,并且这个世界一律打上了“薛涛”的烙印。甚至在叙述风气方面,他都在显示他的不同侧面、不同风采。今天的薛涛,既是庄严的又是谐谑的,既是深沉的又是轻松的。他的写作,也许被人质疑过:这样的作品合乎潮流吗?可薛涛似乎在说:潮流算什么东西嘛!他心里似乎有个关于文学的恒定定义,这个定义在人类创造了文学之时,就存在了。他写童话也好,写小说也好,写幻想也好,写现实也好,写从前也好,写现在也好,千变万化之中,他看到了真文学不变的元素、基本面。
薛涛的文学生涯应该是漫长的。我的理由之一是:他善于编织故事。儿童文学圈子里,有几个编故事的高手,张之路、沈石溪、常新港是,薛涛也是。一个作家,如果能够没完没了地写作、看不见他有衰败的时候,编故事的能力是一个前提。长篇、短幅,薛涛为我们编了多少个精彩的故事?他的故事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那些故事又编得地道。这回,我又看到了他的几个故事,就说《九月的冰河》:一条大河,这边是中国,那边是俄国,这边有个男孩叫小满,那边有个男孩叫尼古拉,一条叫九月的狗来回于大河两岸,将他们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终于有一天两个孩子在冬天的冰河上相遇,却意外地被走私犯挟持……故事曲折离奇,惊心动魄。《虚狐》以及我以前看到过的《满山打鬼子》等都是一流的好故事。这些故事独特、新鲜,起承转合安排得当。具有一定长度的情节所组成的故事,本身就是具有美学价值的。而且,一个好的故事,一定会在其中蕴含着美妙而深刻的寓意。因为,那故事本来就是一种存在的状态,本来就包含着无穷无尽的含义。
有一个词用在薛涛身上是很合适的:讲究。讲究故事——这已经说了。讲究立意——薛涛的作品一般不关心那些形而下的社会问题,他关心的是一些较为形而上的问题,这些问题是关于人的存在价值的,是关于生命的意义的,他喜欢直接进入人性的底部去看那里的风景和气象。讲究场景——或山或水,或大河或雪原,或大雁飞过的天空或狼群奔突的荒野,薛涛的作品总有迷人的场景。讲究语言——“兽皮让妈妈变得傲慢起来”、“冰冷的大地上不时闪出几个小屯子,挤在大树中间蜷成小团团像怕冷的狗”。总能见到如此品质的句子,讲究叙述和描写——“后来镇子里有这样一个传说。有人在南山遇见过一只野猫,蹲在榛子树上望着山下的镇子喵喵叫,那腔调很难过。那人听着揪心,捂上耳朵赶紧往山下走,走一会儿完全听不见猫叫,再回头一看那野猫还蹲在身后的树上。原来,野猫在树枝间跳跃,一直恋恋不舍地跟着他,好像有什么事要说。这条山路,越是往山下走树木越稀少,野猫没有依靠,又坚持跟一会儿才不见了踪影。”笔墨不多,但看了就不能再忘记。
他方方面面都很讲究,甚至于在人物的名字上都不会草草行事。单薛涛作品中的人物名字便以做一篇小小的文章。这年头,几乎所有的人都行色匆匆,一切都变得粗粗拉拉,这般情景中来看薛涛的讲究,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