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中回眸:赤橙黄绿青蓝紫
发布时间:2021-08-20 来源于: 作者: 古 耜 点击数:次
一
在一段较长的生命旅程中,宁明不仅是空军大校、特级飞行员,同时还是一位蓝天的歌者。他发表和出版的映现空中飞行生活的诗歌,使他先后荣膺蓝天文艺创作奖、辽宁文学奖、中国屈原诗歌奖特别奖等多种奖项,并赢得了首届十佳军旅诗人等荣誉称号。进入新世纪以来,宁明在继续从事诗歌创作的同时,将很大一部分精力与才情用之于散文创作,其正面状写空军飞行生活的系列篇章,相继披露于《光明日报》《散文》《美文》《作品》《鸭绿江》《海燕·都市美文》《广州文艺》《福建文学》《解放军文艺》《红豆》等报刊,旋即被《新华文摘》《散文选刊》《散文海外版》等竞相转载,随后又收入众多散文选本,并两度荣获中国散文学会冰心散文奖。由专司诗歌而兼涉散文,这在宁明那边,或许只是一种文学体裁的扩张,一种表达方式的更迭,甚至只是一种随着年龄增长而渐渐生出的创作兴趣的位移——臧克家诗曰:“老来意兴忽颠倒,多写散文少写诗”,意思庶几相通?然而,对于散文创作来说,它却有着极其重要的拓展与探索意义——在新时期以来的散文园林里,我们固然可以看到一些聚焦航空航天事业,表现空军飞行生活的作品,但这些作品大都是作家站在陆地上遥望空中银鹰的抒情与想象,是一种蓝天之下或之外的艺术观察与描写。其中真正承载了作家鹰击长空的生活积累与生命体验,并因此而形成了独特的精神气场,堪称严格意义的飞行散文的,当属宁明的作品。换句话说,宁明的飞行系列散文以崭新的“内视点”的确立,开启了散文零距离状写和原生态再现空军飞行员蓝天生涯的先河。在这一维度上,宁明的贡献不可小觑,更不容忽视。
二
对于宁明的文学实践而言,长达三十年的空军飞行员经历无疑是一种偏得——奇异的与一般人无缘的蓝天体验无形中转化为独特而珍贵的生活储备,从而使作家由此出发,借此优势,写出别开生面、与众不同的散文成为可能。不过,可能毕竟还只是可能。作家要将这种可能成功地转化为个性充盈、生机盎然的艺术篇章,还必须直面严峻的挑战:战机于蓝天白云间的翱翔,在局外人的观赏和想象中,或许是美妙的、轻盈的、浪漫的;但如果转换成飞行员自己的视角和感受,却大抵是一个严肃紧张、一丝不苟的过程——不仅变幻莫测的气象条件和迎难而上的实战训练,要求他必须精力集中,全神贯注,而且人与机械或仪表不间断的对话,也很自然地抑制着他的思想远行和意识流动,更遑论诗情画意的自由挥洒?面对这种未免单调且不无压力的空中环境,身在其中的作家应当怎样选择自己的艺术路径与叙事策略,进而与周遭建立起恰当有效的审美关系,便显得至关重要却又殊为不易。令人欣喜的是,在这方面,宁明以一系列出色的作品交了一份精彩的答卷,其匠心独运之处,让人久久回味。走进宁明的飞行系列散文,不难发现,作家不曾随意的、孤立的、一般化地状写空中场景和自己的蓝天体验,而是将这一切非常巧妙却又不留痕迹地镶嵌到一次次飞行过程之中。而所有这些飞行过程,又大都呼应着空军战机所必须面对的特殊的训练课目与技术要求。这时,作家的蓝天体验因为与具体任务和特定情境相联系,所以便呈现出崭新的意义。不妨一读《丢失》。这篇作品追述了作家在编队飞行训练中,曾两度驾驶僚机而不慎丢失长机的经历。由于这种追述没有满足于单纯交代事件的原委与过程,而是将“我”的心理活动以及事后的认识穿插和浸透其中,所以作品展现的便不只是蓝天飞翔的异象迭起,瞬息万变,同时还有一个空军飞行员精神成长的印痕。如作家关于“人,一得意就容易忘形”的醒悟,关于空中飞编队“远,会丢失,近,也会丢失”的哲思等,均可谓言简意赅,令人回味。
《大速度转弯》围绕“大速度转弯”这样一个对于歼击机飞行员来说,曾经是难以根治的“非技术性‘违纪’问题”展开笔墨,先是描写了作家所经历或目睹的战机降落时因为大速度转弯所带来的重大险情,继而讲述了“我”作为飞行大队长,出于避免险情的考虑而研究“减速口诀”的情况,最后由“我”在一番实践的基础上,画龙点睛而又一矢中的地指出:“大速度转弯的病根,深深扎在虚荣心上”。这时,通篇作品便升腾起人面对高科技所应有的精神在场的力量。《超低空》聚焦中外空军从实战出发所必须掌握的超低空飞行。其笔走墨落之间始终回荡着作家跨越难关,挑战极限时的两种基调:惬意、昂奋与果敢、谨慎。二者相互交织,化为激流勇进的健朗姿态,具有普遍的人生意义。《鸟撞》是一篇取材奇特的作品,写的是飞机因与飞鸟相撞所引发的或机毁人亡,或弃机跳伞的严重后果。这样的场景猛然看来似乎是在揭示飞行生活的危险性与复杂性,但细加体味即可发现,其中包含了作家更深层次的思考:在工业和科技文明迅猛发展的今天,人类应当怎样规避来自鸟类乃至整个自然环境的无意伤害,从而实现同它们的和谐对话与和睦相处。
三
在宁明的飞行系列散文中,有一些篇章以勾勒与飞行相关的人物见长。如回忆作家在俄罗斯联邦加加林空军军事学院留学经历的《同在“加加林”》,写活了几位不同国籍、不同性格的“老外”飞行员。讲述作家内心伤痛的《轰然炸响的记忆》,凸显了一位幼年虽受过飞机误伤,但长大后依旧宽容善良淳朴上进的农村小伙子。《历史的翅膀在飞翔》是“我”参观俄罗斯联邦空军航空博物馆的“杂记”。其中担任解说员的苏军老飞行员瓦西里尽管只是“过场”人物,但在“我”的笔下,仍然性情鲜活,呼之欲出,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而在这类作品中,最具新意因而也最让人过目难忘的,当是作家那几篇状写空中同伴和军中战友的文字。这些文字所描写的主人公们,一如既往地保持着溶入血液、浸入骨髓的崇高境界与牺牲精神——老史在飞机出现严重故障的情况下,为了不使即将坠毁的飞机伤及地上的设施与生灵,他宁愿以生命为代价,奋力冲向无人地带(《复杂状态》);009遭遇飞机冲出跑道的险情,千钧一发之际,他首先想到并做到的是打开发动机断油开关,从而保住了飞机(《永远的伤痛》)……只是作家在表现这一切时,既不曾因袭由来已久的定势,继续做绝对的仰视与歌颂,或一味地过滤和拔高,也没有趋随晚近流行的时髦,热衷于美丑两极的搅拌或双面性格的搭配,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植根于生活的客观纯朴的叙述和真切诚挚的展示。于是,人们看到了老曹一贯的隐忍、乐观,以及近乎本能的“顾大局,肯奉献”,直至他的牺牲(《有一种怀念叫伤痛》);看到了大成略带粗率的执着与刚毅,还有他变白的头发里隐含的对飞行事业无法割舍的挚爱;甚至看到了老宋牢骚中折射的责任感,老安“摔倒”之后的“爬起来”(《撞靶》),以及老黄特有的既让人敬佩,又叫人扼腕的性格悲剧(《道不尽的地平仪》)。目睹这样一些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我们不能不承认,当年从战火硝烟里走出的最可爱的人,在如今崭新的历史条件下,正变得越来越可爱,或者说别有一种可爱。
四
读宁明的飞行系列散文,读者仿佛走进了一个陌生化的艺术世界,能够收获一种很是新鲜的审美感受。而这种效果之所以产生,固然是因为宁明作品所承载的蓝天生涯对于常人而言,原本就有神奇莫测,鲜为人知的一面;但同时也与作家艺术表现上的惨淡经营、出奇制胜颇有关联。当然也可以这样说,是作家艺术表现的不拘一格,锐意出新,明显增强了其作品整体效果的新颖性与陌生化。在这一维度上,宁明至少有两种探索引人瞩目。第一、围绕作家的空中体验,“入乎其内”而又“出乎其外”,以此拓展作品的生活空间并深化其艺术内涵,这是宁明飞行系列散文的积极探索之一。蓝天生涯是一种奇异的体验,但却不是一种孤立的存在。事实上,作为生命形态的特殊呈现,蓝天生涯的精神根脉依然深植于大地的土壤之中。这便决定了文学作品在表现蓝天生涯时,决不能忽略和隔断它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宁明显然明白这一点。他的飞行系列散文在讲述自己的蓝天经历时,就很好地处理了“蓝天”与“大地”的关系。具体来说就是,以“蓝天”为艺术圆心,让作家的目光遵循生活和艺术的双重逻辑,时而“入乎其内”,酣畅淋漓地书写身临其境的蓝天体验,以此构成作品的主旋律;时而“出乎其外”,有选择地点染耳闻目睹的日常生活和大地景观,使其成为蓝天体验必不可少的映衬、延伸与深化。譬如,《老曹走了》一边描述战友老曹空中牺牲的悲壮情景,一边打捞“我”与老曹庐山疗养的欢乐记忆。后者的欢乐与前者的悲壮相交织,更具有一种撕心裂肺的力量。《超负荷》把“超负荷”当作一种生命现象,让高天之上心理的、精神的超负荷和大地之间身体的、情感的超负荷相互穿插,彼此对话,其结果是大大丰富了全篇的艺术表现力和人性承载力。此外,《拦截》、《航线,向远方延伸》等篇,或时空交错,或复调穿插,都因为视线与构思的摇曳变幻而显得别有神采。
第二、在行文谋篇的过程中,急管繁弦携手低吟浅唱,电闪雷鸣伴随鸟语花香,以此成就作品出色的叙事节奏和阅读磁性,这是宁明飞行系列散文的积极探索之二。对于飞行者来说,蓝天生涯除了高速度产生的强刺激之外,恐怕还有一个重要特点,这就是人在高科技的裹挟下所无法摆脱的单调感与机械性。也许正是这一点从反向启示了宁明,他在撰写飞行系列散文时,特别注意营造一种跌宕感,一种旋律性。为此,他精心安排事件的开阖、细节的分布与情绪的起伏,自觉把握叙事节奏的调整与变化,从而使不少篇章具备了弛张有致、疏密相间的艺术效果。你看:一篇《鹰南飞》,“逸兴”与“险情”交替出现,“噩梦”与“美景”前后呼应,它们相互铺垫而又相互借力,把北方空军到南方执行任务的过程,演绎得风生水起,气象万千。《螺旋》一文直面飞行中的危险状态乃至生死边缘,按说全篇叙事很容易是箭在弦上,紧张之至,然而,作家却偏偏将自己在训练中从容改出“螺旋”的美好记忆穿插其中,于是,通篇作品便因为柳暗花明式的场景更迭与节奏转换而倍添精神。《大海有多高》披露了作家终生难忘的一次特技飞行。作品开篇写了比武现场的庄严和紧张,以及“我”别无选择的迎难而上,可谓先声夺人。继而写了“我”的穿云破雾,小试牛刀,算是一种铺垫。接下来,“我”一连串特技动作的成功把事件推向高潮。然而,就在这时,“我”突然遭遇“黑视”,陷入危机,情境的逆转催生了叙事的波澜。最后,飞机退出俯冲,化险为夷,而“我”的内心独白余音袅袅。如此大开大阖、大起大落的讲述,自然有力量带着读者一起做阅读的回味与精神的远行。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驾银鹰当空舞?我想变化一下伟人的诗句,来形容自己阅读宁明飞行系列散文的某种感受,应当是妥切的。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