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小说评论 > 近现当代

向鹤蜚女士和她的《大机车》致敬――读长篇报告文学《大机车》

发布时间:2021-08-20 来源于: 作者: 桑文武 点击数:
  2016年8月18日,由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主办的孙学丽(鹤蜚)长篇报告文学《大机车》作品研讨会,在北京中国作家协会举行,会议由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著名作家何建明主持。据悉,这是他首次亲自为一个报告文学作品主持的研讨会。出席研讨会的中国顶级作家、评论家梁鸿鹰、李炳银、李朝全、雷达、白烨、胡平、张陵、彭城、刘玉琴、周建新、李青松等,对我市本土女作家孙学丽(鹤蜚)的长篇报告文学作品《大机车》均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被何建明会长称之为“现代工业题材报告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受市委宣传部领导的委托,市委宣传部原副巡视员、《大连宣传》总策划桑文武同志率队出席了这次研讨会,并为《大机车》撰写了一篇评论文章。
  67年前,一位名叫安俄的年轻女作家,从北京只身来到位于东北开埠最早的城市大连,深入到被誉为“中国机车摇篮”的大连机车厂采访,写下了著名的《苏联专家特写集》和《一个英雄的成长》等著名长篇报告文学。67年后的今天,又一位有着同样大机车情结的名叫鹤蜚(孙学丽)的本土女作家,在共和国工业长子的故土上,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新一轮振兴的热潮中,带着她的长篇报告文学作品《大机车》来到了北京。
  几天来,我捧读着鹤蜚的《大机车》,仿佛乘坐在一列时代的列车上,沿着精神的原野奔驰着。我感叹,过往30多年,中国工人一直是“中国制造”的主要创造者,但在文学领域,相对于乡土题材、历史题材、都市题材乃至军旅题材而言,工业题材作品在当前文学创作中仍居于边缘地位。
  我敬佩,一个看似柔弱的时代女性,一位中国作家群里颇有实力的中生代作家,不追求时尚的文学潮流,却把目光关注到了几乎被文学遗忘了的工业题材角落,并且不辞辛苦,亲自深入工厂车间体验生活,用两年多丰富的采访实践,为我们奉献出了这样一部长达35万字气贯长虹、撼天动地的工业题材报告文学作品《大机车》!《大机车》的诞生,在当下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它是处于东北老工业基地新一轮振兴的热土上,开出的第一列工业题材文学作品的“最快火车头”,这个“火车头”的“司机”,就是我们敬爱的女作家鹤蜚女士!她用自己的“洪荒之力”,干了一件举足轻重、令业界许多男士们汗颜的“新闻大事件”;她用《大机车》这样振聋发聩的时代强音,撼动着几乎麻木了的工业题材文学创作的“心轨”;她用中国工业发展史坐标上的《大机车》,塑造了一个从历史走进大时代的老工业基地共和国工业长子的苦难与辉煌。   按下激动喜悦的心情,细细品读《大机车》这部长篇报告文学作品,从文学品质和文学表现来考量,也不失为上乘之作。
  其一,题材与体裁的选择,是作者真实灵魂的体现。作者是一位土生土长的大连人,是伴随着铿锵厚重的工业城市的氛围中长大的,因此在她的生命基因里,自然会种下工业社会生活的印记。选择《大机车》这样工业题材的命题,应该是心从所愿,自然而然的事情。然而选择报告文学这样的文学体裁,对作者却是一种挑战。
  让一个熟稔于小说创作的小说家去写一部真实感人、洋洋洒洒的鸿篇巨制,应该说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为什么要选择这样一种自己以前并不熟悉的报告文学体裁?通读完《大机车》,我们就会找到答案:她是为了给共和国工业筑梦人一个真实的灵魂与身份,为共和国工业长子们写出一部树碑立传的工业史!因此,这已不是一般意义上题材或体裁的选择,而是一种沉甸甸的历史责任。可以说,她不是一个人在写作,而是代表了有着116年历史的几代大机车人。两年多与大机车人相濡以沫、亲密无间的采访实践,早已经把她变成了地地道道的大机车人,大机车人的精神气质已经深深地融化在她的脑海中。任何虚构的生活都没有现实生活来的直接与真实。大机车人要在她的作品中看到真实的自己,这是大机车人的愿望,也是鹤蜚的写作使命。我以为,这就是作者的初衷。
  其二,突出主题“筑梦之旅”,是作品充满正能量的“工业气概”。大格局、大气象、大情怀,是这部作品最震撼人心的特点。全篇二十二章,作者以时间为轴,以散点透视为基本技法,以文学表达为故事血肉,用一根筑梦之旅的历史经线,将大机车116年的苦难辉煌串联起来,为我们徐徐展开了一幅宏大的、几代大机车人振兴中国民族工业的不寻常图景。从沧桑印迹、在屈辱中诞生的大连铁道工厂,到凤凰涅、开启中国机车的新征程;从肩负使命、十年奠定中国最大的蒸汽机车生产基地,到“巨龙”腾飞、内燃机车开启中国机车历史新篇章;从再造优势、铸就中国机车新时代,到筑梦天下、民族工业的世界传奇;从中国机车、“一带一路”的国家名片,到新的振兴、中国机车的“大连样本”……沿着大机车的历史轨迹,读着激扬的文字,如同乘坐在时代的“巨龙”之上,经天驰地,荡气回肠。这就是作者刻意着力打造的“工业气概”的气场。这个“工业气概”,就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故事的真实体现,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核心价值观。
  其三,作家深入一线体验生活,再次为好作品创作提供了实践样本。每一个好的文化产品都是时代精神的最好展现。从时代生活中发掘时代精神,使文学创作充盈时代精神,是文学创作的基本方向,也是产生好作品的尺度标准。实现这个目的,就必须自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入生活、深耕生活、深谙生活,并辅之以科学的和艺术的认知方式与表达方式。作家鹤蜚的《大机车》一鸣惊人,蜚声文坛,就是深入生活的对她的慷慨馈赠。关于这一点,作者坦承她是有榜样原型的,这就是作者在《大机车》中提到的田汉夫人、著名新闻工作者、作家安俄。安俄是一位了不起的女性,1949年冬,她只身来到当时的大连机车厂采访,不仅写下了反映在大机车工作的苏联专家工作和生活的《苏联专家特写集》,而且还以机车厂的第一个新中国劳动模范薛吉瑞为原型,通过深入采访,完成了6万多字的长篇报告文学《一个劳动英雄的成长》,1951年10月由劳动出版社出版,轰动全国。
  真正好的作品不是写出来的,而是在日积月累的生活实践中体验出来的。我们真诚地期待着鹤蜚: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
最新内容
精品推荐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