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机车故事启示录――报告文学《大机车》的价值和意义
发布时间:2021-08-20 来源于: 作者: 李青松 点击数:次
鹤蜚的长篇报告文学《大机车》日前出版,我一直关注着这部作品的写作过程和出版情况。两年前,我是在辽宁省作协召集的重点作品扶持论证会上认识鹤蜚的,当时我是8名评委之一。印象中,当时我读到的仅仅是写作提纲、内容梗概,但凭直觉判断,《大机车》是个重大题材的作品。现在,鹤蜚终于创作完成了。大连出版社非常有见识,精心编辑,精心设计,封面设计有立体感,也有动感,隆隆驰骋的车轮具有特别的意味,现在已经公开发行。据悉,首印5000册很快告罄,已经开始第二次印刷了。我也看到了鹤蜚在新华书店的签售视频,可以用四个字形容:盛况空前。排队购书的人蜿蜒几十米,台阶上都站满了人。读者如此喜爱《大机车》,这是鹤蜚的荣光,也是报告文学的荣光。
我读了《大机车》,有以下几点感受:
《大机车》是一部具有大格局大气象大情怀的作品
《大机车》从《中俄密约》写起,一直写到现在,前后116年,开合纵横,从容不迫;格局很大,放眼世界。涉及的内容非常多,有屈辱和痛苦,也有光荣和梦想,更有转折和腾飞。内容虽然庞杂,但主题突出,主线分明,完整地呈现了大机车人的境界和精神脉络。作者的采访很深入,也很扎实。硬是在刨地三尺之后,挖掘出有价值的东西,然后穿针走线,巧妙勾连,梳理出了头绪,码出了一个既是历史的又是现实的大机车。其实,大机车就是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一个缩影。大机车的故事,就是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故事。作品的节奏稳健,按照时间顺序和报告文学的逻辑向前推进。可见,鹤蜚驾驭文字的本领还是很强的。
《大机车》表现了报告文学作家自觉的使命意识
纵观近些年的报告文学作品,反映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作品有几篇呢?不能说没有,但确实不多。前些年,有写罗阳的作品,涉及到沈阳飞机制造集团,但那是把沈飞作为背景,或者说作为故事发生的场域写的,实际上还是写先进人物,写罗阳这个人。今天,中国的经济强大了,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在国际上我们说话似乎也很硬气了。我要问,中国是一夜之间强大起来的吗?一座高楼不可能只垒最后一层,它就可以飘在空中的。它一定是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之上,一层一层垒起来的。建国初期,百废待兴,百业待举。东北经济是在俄日留下的烂摊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东北重工业建设中,大机车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作为共和国工业长子,对于恢复和发展当时的国民经济功不可没。我们不能太健忘了,我们不能忘了东北老工业基地。我们的目光不能只关注马云的阿里巴巴,不能只关注王健林的万达。靠网上的虚拟经济,靠所谓的大数据经济,靠卖地皮、卖楼盘发展的经济总是靠不住的。发展民族工业,发展实体经济才是中国经济的根本。
而对此,作家鹤蜚的认识是清醒的,她能够创作出这部作品,恰恰表现出了一个报告文学作家自觉的使命意识。
《大机车》为培育东北内生的动力提供了助力样本
我在东北工作多年,出生地也是东北,对东北怀着深厚的感情。然而,这些年东北的经济,特别是辽宁的经济确实令人焦虑,老工业基地真的失魂落魄了吗?这既有体制的原因,也有观念的问题。然而,无论怎样,报告文学不能无视这一切。报告文学有凝聚力量,提振精神的作用。中央对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这些政策非常重要。但最关键的,还是要培育东北自身的内生动力。天助自助者,没有内生的动力,再好的政策也没有用。在这方面,报告文学不能缺失,因为它的作用是独特的,它能够影响人的内心,能够激发“魂”,唤醒“魄”,能够让我们在尴尬和困惑中看到希望,坚定信心,找到方向。在鹤蜚的作品中,我欣喜地看到,大机车已研制了500多种不同型号的机车,总产量占到全国同类产品的50%以上,覆盖了中国所有铁路线。而且,机车产品四分之三出口尼日利亚、巴基斯坦、印度、土耳其、马来西亚等十几个国家。在鹤蜚的作品中,我感受到了大机车人“永争第一”的精神,以及走向世界的决心、勇气和气魄。这些东西是什么?其实,这些东西就是内生的动力,就是老工业基地的魂魄。从这个意义上说,《大机车》为我们提供了报告文学可以为培育内生动力助力的样本。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