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小说评论 > 近现当代

写给“孤独圣者”的诗――评胡承山报告文学《遇见毛丰美》

发布时间:2021-08-20 来源于: 作者: 王 宁 点击数:
  一本被作者自称为“对你无用,不过是带你阅尽死亡与不朽”的书,结结实实放放置在案头,却毫无争议地打动了我,让我必须写下同样带有生命热度的文字,为亡者做一次深情的祭礼!
  胡承山的报告文学《遇见毛丰美》,其最大的特质就是诗性叙事之下的“颠覆”。作为对毛丰美这样的“丰碑”式人物,“英雄”式人物,我们的新闻宣传、视听媒体已经有太多的升华式报道。人们谙熟于思维定势先入为主之下的英雄毛丰美 ,并且他以30余年时间创造的大梨树村的辉煌业绩也被称为“英雄史诗”。总之,对毛丰美,这个新时期农村致富带头人的高度评价从来不缺乏,人们习惯于“神化”这个人。而这部《遇见毛丰美》,从头到脚都在“颠覆”与“解构”这种“神化”,呈现了真实的历史和真实的性格。作者以毛丰美生前挚友的身份、以这一场改革亲历者的视角、以丰沛的激情与诗意,铺陈情感,展开故事,勾绘了这位“孤独的圣者”的魂,为这位远行人写下礼赞的诗篇。
  在这里,我们不妨借用一下王国维评论西方哲学两种风格时的概括,即“可爱者不可信,可信者不可爱”,二者似乎不能统一。而如毛丰美这般的英雄人物自然存在“可信”的一面,而其“可爱”的一面则有待于更为深入的揭示。作者胡承山正是规避了一般意义上正史的书写,深入新时期时代风云际会的变革中,深入毛丰美性格的深处,将人性纷繁与复杂的侧面揭示出来,在“可信”的基础上重于书写“可爱”的侧面,探寻二者的统一。
  作者从“这个叫毛丰美的人从未年轻过,少年时开始他便是沧桑老者”开始,记录了一个媒体聚光灯之外的丝毫不掩饰的毛丰美。作为一个农村创业致富带头人,他在观念还有没有解放的上世纪80年代,在封闭落后的农村搞改革经受的巨大风险、压力、苦难、非议,被怀疑、被孤立,从观念到现实,改革的阻力何奇之多,创业之难度何奇之大,都是今天的人们难以想象的。而被称为“孤独的圣者”的毛丰美,就是在“让大梨树人过上和城里人一样好的日子!”“就是想干点事儿”朴素的理想支撑下,开启了艰难的创业之路。从贩卖小米和土豆为村集体掘得第一桶金开始,到凤城开小旅店、修建宾馆、盖农贸市场、办企业、开矿、种植五味子、开荒山种万亩果园、发展旅游产业,毛丰美带领大梨树人走上了一条实实在在的致富之路,把一个人年均收入不足100元的贫困村治理成为年社会总产值14亿元的生态旅游村,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典型和示范。同时,作为人大代表的毛丰美在20多年时光里积极为农民代言,建言献策,促成了许多中国农村改革的历史性决策。作者的笔触追随着毛丰美和大梨树村的发展脚步,追随着他们艰苦创业的“干”字足迹,为这一场伟大的事业绘制了一幅全景图,而记人与记事成为全景图中相互交织的经与纬。
  全书取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重复毛丰美这个人物内心的深刻剖析和对曾经的体制禁锢下人性弱点的反思。作者面对丰富鲜活的生活场景,真实地复原历史情景,真实地表达人性的复杂性,所以才能达成“可信”与“可爱”的兼顾。毛丰美的高尚人格与光辉业绩,正是在一次次的抉择中完成的,他是圣者,同时又是个普通人,当他有机会摆脱农民身份去从政为为官时,他也会动摇,也会产生选择上的彷徨。当然,他最终遵从了自己的千金一诺,继续走在这条充满荣光与荆棘的路上。而作者在行文中常常颠覆着媒体的冠冕堂皇式的想象性的报道,他常常会绕过那些高大上的词句,将残酷的真实和盘托出。体制与人性的双重弱点常常成为束缚改革者的桎梏,如此沉重的负担,常常消耗着人的精力与激情。
  比如书中围绕着建造龙凤宾馆而记述的往事,深刻地说明了这一点。在曾经的80年代初改革的春风还没有吹拂到的地方,在解放思想的方针还没有确立时,敢为天下先的毛丰美一方面遭遇了体制内城乡差别观作祟下种种的鄙视、刁难;另一方面他又承担了创业可能面临的所有风险,只有立下了这样的军令状,这样才能唤起身边的人和他一起创业。“他一直活在坚硬冰冷的土里,随时会有四面八方的荆棘压倒他,他不得不鲁莽不桀骜不驯不屈不挠地活着。”他必须披荆斩棘,苦干实干巧干,扫除一切创业过程中的阻碍。“奇迹,都是在无比寂寞的绝境中完成。要么是血要么是汗,要么是大把大把的生命代价,这就是老毛成功的秘籍。”书中俯拾即是的总结性文字,“颠覆”着人人都看到毛丰美光环笼罩的A面,剥离出真实得甚至有些残酷的B面,因为真实,所以感人,所以震撼。这个清正廉洁,从未吃过村人一顿饭、从未操办过家里任何红白喜事的人,心里只装着农民,为千千万万的农民争取权益,为其奔走言说的人,又能被人理解多少?他荣光华彩的背后,竟也是寂寞无处诉说!写人性,写真实的人性侧面,写不为人知的苦楚,写毛丰美不是镜头前神采飞扬的奋斗者,而是人群之外寂寞的英雄,是本书最具亮点所在。神坛之下,厚土之上,但愿可以安放这位“孤独的圣者”!
  当我们面对惯常的报告文学写时,常常会厌烦其平铺直叙式的叙述,而文本艺术表现上的创新常常能令人有面目一新之感。这本《遇见毛丰美》显然在文本上独树一帜、不流凡俗。作者以毛丰美多年挚友身份,将感同身受的炽热情怀化作了全书的诗性风格,从叙述方式到叙述语言,无一不是富有张力的、丰盈的、多义性的、内在激情,饱满地充实着整个文本。
  在故事的叙述上方式,作者喜欢用几重视角的并置来叙述同一件事,非常讲究,首先是“我看见……” 作者自己所观所感或合理推断,再有主人公毛丰美的自我叙述,还有其他当事人的叙述,当然还有新闻媒体的报道,其间又穿插了大量电影蒙太奇式的镜头闪回、剪辑、组接式的或远观或近观的叙述,更有作者想象力的展示。这样多重的叙述视角的叠加,不同身份、不同背景的人来诉说同一件事,形成了一种复调的表达效果,让文字更立体更丰富,给读者思考的空间也更大。另外,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文字是作者与读者沟通的唯一桥梁,读作品,实际是在读语言。作者是将诗情与诗意凝聚在语言中,并运用于报告文学写作中。文中有着太多抒情化、议论化的语言,常常穿插于叙事当中作为点睛之笔,关键之处烛照人物性格或是点染事物本质或是对毛丰美一次次英雄壮举给予高度的总结概括。这些抒情与议性的语言又充满了哲理,有着辩证的力量,透过现象直指事物的本质,或柔和或犀利或深情,总之作者是带着生命的体验、情感的关怀去写作的,没有深入的认知与理解断然是写不出如此文字的。因此,不妨说技法的创新实际上是一次思想上革命,其实是作者观念的投射。作者胡承山显然意在力避已有的、僵化的对英雄人物的理解,为打造一个全新的、最接近于真实的毛丰美形象,做一次可贵尝试。
  报告文学,作为一种将真实性与文学相结合的文体一,必须注重二者的有机结合,找准“骨气奇高”与“辞彩华茂”结合点方可成功。这部《遇见毛丰美》显然站立在时代的高度上,注重真实性与诗意叙事的融会,建立属于自己的个性式的文体风格,饱含激情,却有不乏理性分析与总结,为毛丰美这位“孤独的圣者”写下了刻骨铭心的诗篇。他生前向后,任人评说,作者别无所求,所以不刻意掩饰,不文过饰非,但求真相,但求事实,其精神尤为可嘉。
  一个伟大灵魂已离去,毛丰美的故事也讲完了,但愿后人不忘却其初心,满载信心,继续前行,前世今生,无论相遇与否,将这座丰碑永久铭刻于心!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
最新内容
精品推荐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