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小说评论 > 近现当代

滕贞甫《战国红》:贫困村的新故事

发布时间:2021-08-20 来源于: 作者: 梁 彬 点击数:

用作家的眼光,对扶贫攻坚工作做了一次精准而生动的案例剖析

长篇小说《战国红》近日由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作者滕贞甫,笔名老藤。这是一位多年来深入生活,扎根基层的作家。在他对生活进行深入思考,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深入学习和把握,对自身理论素养的不断提升的过程中,这部描写扶贫攻坚的故事适时而生。

经过多年减贫工作,我们今天面对的是扶贫攻坚进入冲刺期,“精准扶贫”需要落到实处。一批又一批驻村干部深入扶贫攻坚第一线,把自己的青春与热血、聪明与才智、汗水与泪水,抛洒在一块块贫瘠的土地上,有些干部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一个又一个贫困村因此重获新生,驻村干部与当地群众一起谱写了“精准扶贫”的华彩乐章。

事情发生在辽西一个名叫柳城的贫困山村。小说描写了以陈放、李东、彭非为代表的驻村干部扎根贫困村,想办法,发动群众,吸纳群众的智慧,集思广益,治赌、种树、迁坟、引水,开发具有乡村特色的产品、产业,将传说中被诅咒的贫困村,变成了靠群众双手勤劳致富的新农村。

作为一部主旋律的原创作品,小说并没有将驻村干部以及村民群众的形象脸谱化。作品中的人物丰满而生动,个性鲜明。比如驻村书记陈放,性格温和持重,他之所以主动选择了偏远的辽西,缘于他爷爷在战争时期曾得到辽西人民的掩护而脱险,冥冥中的感恩情结,让陈放的内心深处对辽西有着一种天然的亲近感,因此毫不犹豫地选择去那里,也使得他从心底更愿意为辽西人民脱贫致富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相比陈放来说,李东比陈放更年轻,也更充满年轻人的活力。他头脑灵活,性格开朗,有些难请的人、难办的事,他总能找到解决办法。村民李青对他的好感,他们之间的交往,以及李青最终的对象选择,他们两人之间发生的故事真实而自然。

一直留守乡村的诗人杏儿和再次返乡的李青,也是性格鲜明,各具神采和风韵。她们的坚守、执着、勤奋、擅学,勇于开拓和创新,成为驻村干部强有力的支撑和辅助。在她们的不懈努力下,自己的家乡得以旧貌换新颜,同时也展示了新时期新一代农民的神采与风貌。

小说除了塑造了一系列生动鲜活的人物之外,作家对“精准扶贫”政策进行了深入思考,并且通过具象的文学作品,将自己观察与思考的结果体现了出来。小说记述了以陈放书记为代表的外来干部挖掘和培养本地人才,以柳城村民杏儿、李青为代表的年轻一代,在陈书记的带领下不断成长,勇担重任,终于能够独当一面,分别成长为优秀的村支部书记和优秀的企业家。

毕竟扶贫干部下乡只能帮助一时,而贫困村拥有自己的人才与智库,才是永久脱贫致富的根本保障。小说中扶贫干部李东曾有这样的一段感慨:“我们这些人早晚要回去,柳城的未来是柳城人的,能把杏儿这一茬年轻人培养起来,比上几个项目还重要。”这是作家深入体验生活、观察生活的结果,也是作家将驻村实践与“精准扶贫”政策相结合后进行的深入思考和新的发现。作家老藤在长篇小说《战国红》中提出的,驻村干部要注重培养当地的干部与人才,充分发挥当地干部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是总书记提出的“精准扶贫”思想的应有之意,是作家长期观察生活,深入体验生活和思考生活的结果与新发现,更是贫困地区实现永久脱贫的重要保证。

作家老藤以贫困村脱贫为题材,通过深入生活、细致观察、深入思考创作的长篇小说《战国红》,叙述通俗流畅,人物鲜活生动,为党的“精准扶贫”政策真正落到实处提供了鲜活的实践样本。从另一个角度讲,我们也可以说,老藤是在用作家的眼光,对我国的扶贫攻坚工作做了一次精准而生动的案例剖析,其历史价值和社会意义不言而喻。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
最新内容
精品推荐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