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小说评论 > 近现当代

当代小小说研究的重要理论成果

发布时间:2012-06-27 来源于:新浪博客 作者: 杨晓敏 点击数:

  自上世纪80年代始,小小说作为一种创新的文体渐次进入大众读写生活,报刊上小小说作品的发表数量与拉动起来的读者群呈几何体增长。至90年代中期,小小说创作已诞生了自己的“原创性”刊物和权威性选刊,不断推介与遴选出众多广为流传的精品佳构,甚至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数十名受人关注的“小小说创作专业户”。然而有个不容忽略的客观事实是,对这一新兴的朝阳文体的认识与理论研究却长期滞后。虽然有一些倡导者、编者或者拥有话语权的文学评论家们,也发表了碎片式的卓有见解的相关文论,但花大力气进行全方位、大视野的对小小说文体与现象展开独立体系的研究思考,似无更高层面意义上的理论成果。

  作为有责任心有远见的一名文学组织者,王晓峰在1998年就为大连本地的小小说新锐作家侯德云、宁春强举办了“作品研讨会”。或许是一个文学理论工作者对于小小说文体的敏感触动,加上他多次赴郑州参加小小说的诸多活动:笔会、研讨、辨访或讲学,从此他便与小小说结下不解之缘。

  据我所知,王晓峰早期所发表了一些小小说评论,也是些具体作品的细读与阐释。2000年以后至今,他的有关小小说的理论评论大约在《文艺报》《文学报》《南方论坛》《中华读书报》等60多家报刊书籍刊登和转载了30多篇。这时他的评论,每一篇都关系到小小说的一个大主题,都具有一定意义上的理论探索上的创新色彩,言之有物,言之有理。2002年,他发表了两万多字的评论《当下的小小说》,是国内文学界第一次以长篇幅归纳总结小小说的发展历程,以恢宏的视角阐释当代小小说文体的艺术规律与现象的力作。2008年底,他的十多万字的长篇评论《当下小小说》问世。该书成为“小小说理论研究的力作”,成为当代小小说“进一步走向成熟与自觉的标志”,成为小小说理论评论里的“某种新的高度”(胡平语)。

  小小说数十年方兴未艾,日渐成为一种顺应时代文化走向的读写时尚。过去相当长时间里,评论家们习惯于单纯的围绕某一篇小小说作品的立意特色和技巧风格进行剖析探讨。《当下小小说》一书之所以能在小小说领域被誉为整体扫描式的“宏大叙事”,因为它是一部侧重于“小小说文学理论”研究的大着。对一个作家评论家来说,如果专注了某种文体并与之风雨兼程,并对这个文体的发展起到了某种直接的推动作用,那么这个作家评论家的创作实绩和理论贡献,显然要高于一般意义上的创作与评论。应该说,晓峰的这些有关小小说的理论评论文章的价值,可用高屋建瓴、推波助澜、不可替代等业界关键词来评价更为合适。

  作为同道,知音难觅,亦师亦友,多受启迪,这是我多年来一直想写这篇文章的主要原因。比如,多年来文学界及小小说内部一直在争论小小说是什么,晓峰的《关于小小说文体的一种假设》以及《文学里的老大和小说里的老小》,在厘清小小说在文学在小说里的现存位置后,不无调侃地提出了理论假定:小小说不属于小说而属于文学诸多品种之一,或许它与长中短小说不是一种从属关系而是一种并列关系,强调它的文体完整的独立性。此种说法的提出,会开阔人们的惯常思维,进入新的研究天地。再比如,晓峰曾多次谈到小小说的精神取向,《当下小小说》《小小说:温暖和谐的审美艺术》《坚持小小说的基本伦理》《小说精神与小小说文本现实》等等论述,基于小小说的最重要特征(也是局限)即篇幅短小,认为小小说的道德价值取向,认为小小说的基本精神,还是更多偏重于人性之善人性之美。这是非常有见地的说法,因为一种精短文体,它一旦拥有的附加值如果蕴涵着众多的审美趣味,它的生命力一定是旺盛的。

  我认为王晓峰的小小说理论成果,主要总结了30年来小小说的现状与发展态势,使《当下小小说》“成为了解小小说历史与现状的一部工具书”(胡平语)。在《当下小小说》里,晓峰从不同侧面与角度,比如文体发展的历程,小小说作家的发展,刊登小小说的重要杂志《百花园》《小小说选刊》的编辑团队的坚守与创意历程,全面回顾和归纳了小小说的历史走向及当下状态:纵向是小小说30年来的发展历史,横向是小小说的现实状态,使人容易把握和了解了小小说的文体本质。

  对小小说文体结构、精神价值取向以及审美特征,特别是对小小说文体的现代形态,以及小小说的未来发展趋势,对小小说引领的大众文化现象,晓峰都有独到的精辟的论说。这在《小说精神与小小说文体现实》《小小说,叙述一个有意思的故事》《关于小小说文体的一种假设》《小小说反思》以及《当下的小小说》里,都有详尽的归纳和周到的阐述。

  对制约小小说发展的外部因素,晓峰也进行了精明的分析。在文学研究里,经常是对内部因素,艺术构成、艺术表达、价值及精神,都进行了大量的不厌其烦的归纳;而对文学的外部因素,环境、刊物与编辑、作家队伍(及风习)等等,常常语焉不详,不甚深掘。晓峰深谙小小说生长的外部因素对小小说的兴盛繁荣的重要意义。在《小小说的平台与高地》《一个刊物和一座城市》《小小说作家的形成是新时期文学的一个重要收获》《谁需要小小说》《小小说的反思》《小小说金麻雀奖的意义》里,对小小说作家队伍的形成,对小小说的平台、高地,对小小说的读者,对小小说的组织及各类活动形式与策划……都进行了令人信服的诠释。特别指出小小说之所以能形成繁荣局面,与卓有成效的倡导、组织工作有着至关重要的内在联系,否则,小小说的健康良性发展,未必能数十年经久不衰。

  晓峰有关小小说的理论评论文章,几乎篇篇都有新的理论发现,即新的理性观点,创新的理论发现。他善于在纷杂浩大的小小说创作现象里发现新的端倪,并善于梳理。他的理论评论文章,建立在开阔的多学科、多方面知识的甚至比较学的根基之上,显得立意明确,视野开阔,他认识问题和升华理论的角度,也与众不同,每每有一个较高的起点与站位。这些收获得益于他多年浸于小小说丰富的实践,熟知小小说的众多作家与作品,又从中体悟得细致深邃,思路条理清晰。他的这些理论见解,多属于小小说实践所遇见的、所困惑的,又无法回避的创作问题,所以带有鲜活的气息,容易被有心人所接受吸纳。

  晓峰的有关小小说的诸种理论观点,能得到小小说业界内外的关注和好评,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他的理论评论文章,深入浅出,言近旨远,行文流畅,力避艰涩。他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风个性,我称之为“王氏风格”。这是一种可感的也可以说是文学化的叙述,文字形象化,间或闪烁出诙谐幽默的色彩,这也是思想上的智慧与深刻,深蕴理性的机锋,是学养、多学科知识与能力、深厚的文学功力以及士子品性所致。读他的理论评论,不会感觉云里雾里,晦涩难懂(其实这也不是学理、学术),鲜有大而不当的艺术概念。他是以文学的方式来书写小小说的理论评论文章。我以为耐人寻味的“王氏风格”是:娓娓道来,不疾不徐,叙述姿态优雅从容,从人性化角度考量,还可以说这种文字本身具有一种绅士风度。

  正因为如此,中国当代小小说的最高奖项“金麻雀奖”第一次把理论列入评奖范围之后,王晓峰便毫无悬念地获此殊荣。在此我愿意引用第四届“金麻雀奖·理论奖”的获奖评语,以此为本文的结束语:“王晓峰的《当下小小说》一书,以富于探索与创新精神的理论识见、广博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史论结合的论述方式,系统归纳了近30年来小小说发展的实绩,对小小说文体特征、小小说内部及外部发展规律与趋势、小小说的艺术及文化价值,以及小小说的文学意义、大众文化意义、产业化意义和社会学意义等有关小小说微观、宏观诸多方面,进行了新颖而独特的阐释和解读。这部长篇文论,是小小说文体日趋成熟的一种标识,也是当下小小说理论研究领域的重要收获。”

  原文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678f83000102e2td.html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
  • 王晓峰

    王晓峰(1956.12.26——)笔名晓镇、晓山、吴非等。男,汉族,辽宁瓦房店人。毕业于旅大师专数学系、辽宁师大中文系。现为大连市文联创研部主任,中国作家协...[详细]

  • 小说的封锁与解围

    黄昱宁:大部分作家访谈都从童年谈起。我知道你最早的虚构经历其实发生在1980年代的上海。你写了一个短篇小说,结果却给退稿了?

      小白:是啊,文学青少年。读过很...[详细]

  • 最新内容
    精品推荐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