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小说评论 > 近现当代

《团泊的春天》:抒写新乡村 讴歌新时代

发布时间:2021-08-15 来源于: 作者: 文艺报 | 兴安 2021年08 点击数:
王松是国内少有的勤奋作家,一年多时间,连续完成了两部长篇小说,对一个作家的精力体力都是一大消耗,可是他没有休息,竟然又拿出了一部长篇报告文学《团泊的春天》(与杨柏良合著)。王松其实不是特别善于交往的人,他外表感觉比较低调谦逊,但是内心对自己有很高的要求,并且还有一股倔劲儿,这些都表现在他的写作和为人上,他肯定不是一个圆滑的、左右逢源的人,他有自己的立场和准则,他对人性的认识也许是悲观的,但是他绝对是靠谱的人,所以他有的时候又显得天真和单纯,这表现在他把更多的时间花在写作上、花在对语言的打磨中。

《团泊的春天》(百花文艺出版社)我是在旅途中断断续续读完的,它让我充分感受到了他在小说之外的其他文体写作的才能。团泊是天津郊区的一个地名,过去叫“团泊洼”,80年代因为郭小川的一首诗《团泊洼的秋天》而享名全国。作者正是由郭小川这首诗为引线,进入正题,开始了由表及里,由历史到现实的叙事进程,展现了“团泊洼”如何变成团泊湖、团泊镇和团泊新城的经历。我们知道,报告文学创作讲究真实资料的占有和有效使用,它当然可以通过收集到的数据和二手资料而构成,但作为一个严肃的作家,如果没有实地的考察和细致而深入的采访,很难达到这样的高度。作者在文中专门强调了采访的重要性,作者写道:“不言而喻,报告文学既然将‘报告’二字放在前面,真实,也就是它的生命。可以这样说,一篇报告文学,只有真实,才会具有感染力乃至震撼力。而这种真实,就直接来自于采访。”书中谈到了对团泊镇镇长张强的三次采访,三次都不成功,因为镇长回避谈自己,每次采访涉及他的时候,他总会巧妙地转移话题,表扬和突出别人。最终作者只得到了镇长这样一句话:能有今天这样的成果,不是哪一个人能完成的。作者引用了秘书对他的评价:“真”“细”“低”。“低”就是低调,“张强镇长就是这样的性格,他从不喜欢表现自己,无论什么场合,他轻易不说话,但只要说,说一句是一句”。虽然三次采访都没成功,但这些话足以概括和树立起一个基层领导者的生动而又谦逊的人物形象。

写到团泊的变化,作者用蛇蜕皮的惊心动魄的过程,形象地记述了团泊人的变化,那真是一个艰难的痛苦的蜕变。村民们告别了祖祖辈辈生活的村庄,搬进了现代化的住宅社区,由农民变为“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社会关系的改变,必然引起观念的变化。这是城市化进程以及“乡村振兴”过程中必然的阵痛。作者敏锐地认识到这些变化对乡村和村民的影响。所以,作者试图从历史与现实中寻找出团泊人的性格和人文传统以及千年不变的魂。比如流传至今的程氏三兄弟修建关帝庙的故事,这座象征正直与正义的庙宇,香火至今不断,无疑承载了团泊人对关羽所代表的忠勇、义气的尊崇和弘扬。程氏三兄弟便是这一精神的真实写照,那个断腕修庙的老和尚程学德同样也印证了忠义精神在团泊人品格中的历史积淀。还有在解放战争中牺牲的烈士赵德恩,他的英雄事迹和留存下来的革命传统一直鼓舞着团泊人对建设新社会新世界的拳拳初心。

我以为,正是在这些先人和先辈的影响下,团泊人从领导到普通百姓,在全国上下扶贫脱贫奔小康的政策激励下,通过全体村民的团结和努力,使整个“团泊洼”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座前所未有的团泊新城,以健康产业之城、现代科技之城、教育之城、体育之城的面貌,崛起于天津静海这个以往并不为人所熟知的穷乡僻壤。

《团泊的春天》确实是一部催人奋进又蕴含丰富,给人新的启迪的好作品。在我看来,团泊其实是近几年在全国范围内,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全民战役中的一个缩影,它既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具有示范意义的成功典型。作者饱含了对新时代乡村的热爱以及对乡村巨变的热情讴歌和赞颂,也为我们认识和抒写新时代乡村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新的经验。写到这里,我要特别介绍一下该书的另一位作者杨柏良,我与他只见过两面,但留给我很深的印象,在他身上能感受到静海人乃至团泊人的性格,淳朴而执著。他非常了解天津的乡村,尤其对郭小川在团泊的生活经历有很翔实的研究。王松告诉我:这本书的写作得益于柏良对团泊深入细微的了解,是我与他优势互补、相互推动和学习的结果。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
最新内容
精品推荐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