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克鸠射:“悬崖村”的故事,像水滴映射太阳
四川大凉山腹地的昭觉县支尔莫乡阿土勒尔村,曾是深度贫困地区的典型代表,也是脱贫攻坚的坚中之坚。今天,让“悬崖村”闻名全国的,不是这里曾经的藤梯,而是当地群众翻天覆地的生活变化。这个“一步跨千年”的彝族山村的故事,被一位有心人用动情的笔触和镜头,记录在报告文学《悬崖村》中。这位有心人,便是中共昭觉县委宣传部副部长阿克鸠射(阿克日布)。 土生土长的彝族人阿克鸠射具有多重身份,既是作家、记者,也是摄影师,如果折射到《悬崖村》中,他还可以称作是一名田野调查者。从2013年到访悬崖村起,6年来在阿克鸠射的镜头里和笔下,“悬崖村”脱贫攻坚的生动故事徐徐展开,孩子们的上学路,不仅充满艰辛,更承载着希望;基层干部的扶贫路,不仅挥洒着汗水,更考验着智慧……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鲁迅文学院院长吉狄马加曾评价他:“阿克鸠射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深入生活与社会,以饱满的人性关怀与激情,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讲述了他的见闻、他的感动、他的思想,以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向我们展示了透彻人心的泥土的气息、生命的气息、时代的气息。”
在与本报记者方妍的对话中,他坦露心声:“悬崖村,在大凉山的地图上也只是一个芝麻小点。然而这一小点,却蕴藏着太多鲜为人知的故事。从2013年到访悬崖村起,我从‘脐带’那边的文化母体开始寻觅,一直追踪到今天。我自信,我忠实记录下的‘悬崖村’故事,会像一滴水映射出阳光一样,成为一步跨千年的民族史的重要注释。”
方妍:“悬崖村”可以说是脱贫攻坚的生动样本。从第一个采访“悬崖村”的媒体人,到将自己变成了一个“悬崖村人”,6年来,您是如何用文字和影像关注悬崖村的?
阿克鸠射:2013年2月,我带队赴阿土勒尔村和古里拉达大峡谷采访。爬悬崖、走藤梯,调研组克服重重困难,经过14个小时,终于从阿土勒尔村的牛觉组穿越到支尔莫乡布色来洛村的大平台上。我将这次到访“悬崖村”和古里拉达大峡谷的经历、体验以及感受,写成了8万余字的系列报道《探寻昭觉古里拉达秘境》于2013年3月在媒体上刊发,并斩获各级奖项。2014年,凉山日报社出版发行的第1期《锦绣凉山》用了56个页码,图文并茂地再次全文刊发。由此,阿土勒尔村和古里拉达大峡谷引起外界的关注,“悬崖村”的名字被叫开了,我也开始了接下来几年的深度跟踪采访。 2015年,昭觉县迎来了新的希望。当年11月,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各级党委和政府“逐级立下军令状”,要在未来5年,实现7000万贫困人口精准脱贫。2015年12月中旬,中央电视台四川站记者前往凉山实地踩点调研。到了昭觉县,通过我们的介绍并阅读了《探寻昭觉古里拉达秘境》后,记者们决定进驻“悬崖村”采访。2016年5月,有关“悬崖村”的深度报道刊播后,立刻引起全国媒体乃至全球媒体的广泛关注。更让人激动的是“悬崖村”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各级党委政府的关注与关怀。 6年里,我看到了“悬崖村”因为新闻报道被广泛关注,也亲历了“悬崖村”修建起2556级钢梯的过程,记录了银行、网络、电力走进“悬崖村”的激动时刻,见证了“悬崖村”发展产业、脱贫致富、创造幸福生活的历程,也见证了84户贫困村民陆续搬迁至县城集中安置点的新家,开启新生活…… 方妍:风里来雨里去的亲历,用脚步丈量记录的故事,汇聚成您的长篇报告文学《悬崖村》。在书中,您从6年来拍摄的4万余张照片中,精选了34幅进行呈现。这些照片主要表现了哪些内容,您是如何编辑取舍的? 阿克鸠射:从2013年2月以来,我已经深入“悬崖村”采访达50多次,每次去都有不同的收获,每次拍摄的照片都不一样。在我的报告文学《悬崖村》中,精选的34幅图片既包括了“悬崖村”藤梯变成钢梯的,也有产业、学校等变迁的实景和人物特写等不同角度的图片,我的想法是让读者在阅读文字的同时,也可以欣赏图片,让图片为读者起到最好的注释作用,让读者能够感受到党中央和国家对“悬崖村”等地区发展变化的关心和关注。
我拍摄的图片在《悬崖村》里是以静态的方式呈现的,与电视画面的连贯性相比缺少了点持续性,但是,读者在读图时所能感受的力量并不会因此而减少。在读图的时代,一幅好的图片,就是一条好信息,很多不需要太多的文字去陈述,照片所定格的人物动作、神态,便能最大限度地、直观地保证图片的原始性和真实性,而且还是一个很好的情感交流器,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有助于强化图片信息内容的传递。 方妍:2018年2月,您拍摄的专辑《悬崖村之变》受到党和国家领导的人的关注,可以谈一谈那本画册吗?用了多少照片,什么编辑手法?画册中令您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照片? 阿克鸠射:我是土生土长的大凉山彝人,曾多次领略攀爬“悬崖村”藤梯的惊险滋味。那本《悬崖村之变》画册当时一共用了视觉冲击力很强的20张图片,主要采取前后对比的编辑手法,把悬崖村的变化用摄影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我想让读者一看就能感受到新时代人民的伟大创造力。
方妍:当“悬崖村”成为一个特定的名词,描述它的影像,可以说是车载斗量。您的报告文学《悬崖村》,以纪实的手法,以大量的素材为基础,进行典型细节和情节的塑造,那么你对“悬崖村”的影像记录是否也贯穿这样的原则?您是否关注其他摄影师拍摄的“悬崖村”照片?
答:我的报告文学《悬崖村》,不管文字还是影像,都是以纪实的手法,对“悬崖村”的历史过往、现状今情、未来走向进行了铺陈与描绘。
类似“悬崖村”这样的蜀道,是不是在前人的笔下全无呈现呢?倒也不尽然。西南联大教授曾招抡20世纪40年代的田野考察名作《滇康道上》,即是深入不毛,记载僻远之乡自然、社会的一本大书。
至于当下,我笔下和镜头下的悬崖村,呈现出不同以往的审美新质,拓展了新的题材领域和文学、摄影的生长点。说句实话,我是最早报道悬崖村的记者、最早拍摄悬崖村的摄影师、书写悬崖村的作家,也是攀爬悬崖村次数最多的外界人士之一。这几年来,随着悬崖村知名度的提高,外来摄影师前来拍摄报道的更是不计其数,但因为我是本地人,我相信,我最懂本民族的心理路程和愿望,我的作品始终保留的是原始性、真实性、记录性、文学性和时代性。
方妍:您有着作家和摄影师的双重身份,在您的理解中,文字和影像是何关系?对于见证变化来说,影像是否更加直观可感? 阿克鸠射:文字是我们用来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传播速度比较快捷简便。影像是我们对视觉感知的物质再现,是一种视觉符号。影像是比较直接地表现在人们眼前。而文字则可以留给人们更多的想象空间;文字需要刺激受众的想象力来实现传播效果,影像则直接将想象中的东西以实在的方式呈现给受众,在直观的表现下,冲击力和震撼力更强烈。而且,影像可以配着声效和音乐给受众带来多种感官的刺激,更具有直观性。 方妍:一路走来,您的摄影理念是什么?您曾以“一枚幸运的种子”作比,认为自己不仅在改革开放的春天里成长,而且有幸参与、见证、报道了生您养您的彝家山寨发生的巨大变化,后续您计划如何用镜头关注家乡? 阿克鸠射:随着不断历练,我的摄影理念有了潜移默化地转变。从以前专注于构图和光影,开始注重“用心摄影”,这种“用心摄影”是一种感情和境界的投入。“功夫在图外”,摄影其实体现的是摄影者的思想、修养、鉴赏力和创新精神,所以我现在拍摄的时更多的是观察和思考,通过自己的视角和情感,去尽量捕捉最生动的表情,尽可能地让它是活的、真实的、有气韵的,是耐品耐读的,能给人以联想、思考和启迪。
是的,每次外出摄影都是一次心智的旅行,是在享受一种独特的收获,在我看来这种独特的收获,不应该图名获利,只是一种属于自己的过程享受,是愉悦、是感悟、是境界!
我确实是一枚幸运的种子,正如我们彝族谚语所说,聪明的绵羊不会在春天饿死,聪明的人会跟着时代潮流奋勇前进,我将继续用文字和相机记录好彝家山寨在伟大的乡村振兴中,值得记录的过程,留影给后代,继续关注大凉山的大变化。
阿克鸠射简介
阿克鸠射(学名:阿克日布),1979年12月生,彝族,四川省昭觉县人,中共党员,大学本科文化。1999年8月参加工作,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新华社签约摄影师、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八届委员会委员、四川省作家协会报告文学委员会委员、四川省摄影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民族文化影像艺术协会藏羌彝走廊委员会专家委员、凉山州申报世界遗产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会代表、四川省青年作家代表会代表,现任中共昭觉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凉山州作家协会副主席、凉山州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
先后公开出版长篇小说《雾中情缘》《逐梦彝乡——索玛花开的地方》,散文集《翻阅生活的注脚》《温暖的火塘》,报告文学《悬崖村》《凉山昭觉报告:雄鹰奋飞在脱贫奔康路上》《天梯——来自大凉山悬崖村的脱贫攻坚故事》《情满彝乡醉美谷莫》,长诗集《阿克鸠射作品选》、画册《精准扶贫瓦吉瓦彝家喜迎新跨越》等10部作品。
作品先后荣获凉山州“五个一工程奖”、第十四届凉山州人民政府优秀社会科学二等奖、第五届四川省少数民族文学奖、“2019四川好书”、第十五届四川省“五个一工程奖”、“2019中国好书”、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报告文学骏马奖、第八届徐迟报告文学奖。
作品先后被翻译成英语、俄文、阿拉伯文、西班牙文、波斯文、格鲁吉亚文、韩文、葡萄牙文、土耳其文、僧伽罗文版、朝鲜文、藏文、蒙古文、哈萨克文、维吾尔文、彝文等16种语言文字在国内外发行或发表。报告文学《悬崖村》被中央电视台十频道播出上下两集;《悬崖村》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改编成12集广播稿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12天;《悬崖村》全文在全国学习平台上全文刊发;《悬崖村》音频版全文在全文在全国学习平台上全文刊播。作品被中国作家协会列入“记录小康工程”在北京举行研讨会、四川作家协会列入四川省文学扶贫决胜凉山主题作品研讨会在成都举行,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各类书展。
在《秘书工作》《党建》《时事报告》《人民日报》《新华通讯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诗刊》《民族文学》《中国摄影报》《诗潮》《人民摄影报》等国内报刊、杂志上刊发了各类稿件和图片7000多篇(幅)。荣获四川省委宣传系统先进个人、四川省文学工作先进个人、四川省作家万千百十先进个人;州委、州人民政府先进个人4次;300余次荣获凉山州好新闻奖、四川省报纸副刊作品奖、四川省好新闻奖、全国少数民族好新闻奖、中国地市报好新闻奖、全国农民报优秀副刊、中国城市党报新闻奖一、二、三等奖。
摄影专辑《悬崖村之变》2018年2月11日被习近平总书记欣喜翻阅并频频点赞;拍摄的2幅图片入选在中央宣传部、中央改革办、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在国家博物馆联合举办的《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第四展区《历史巨变》第四单元和其它四川题材中出展出;拍摄的15幅照片入展由国务院新闻办和四川省委宣传部主办的“脱贫攻坚看今朝——四川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掠影”展览、四川省脱贫攻坚专题展。
阿克鸠射的事迹先后被《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视总台、《学习强国》平台、《四川日报》《凉山日报》等中央、省、州级主流媒体报道,其个人先进事迹被《民族文学》杂志社入选在《向祖国报告:记全国少数民族地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先进典型人物》里公开出版发行。
(编辑:moyuz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