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小说评论 > 古代小说

中国古代文论话语的体系和框架  

发布时间:2010-02-21 来源于:未知 作者: 金振邦 点击数:

中国古代文论话语的体系和框架

  在中国悠久的文学艺术发展的进程中,我们不仅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论术语,而且还形成了具有民族文化印记的文论话语体系和框架。这种体系和框架深深根植于中 国文化的土壤之中,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

  一、文体批评

  文体是一种文化的载体。它能体现艺术作品内容和形式特征的有机整体。对文体的意识、把握、创造、分类和批评的水准,是一种文论话语发展程度的标志。早在 《尚书》中就已出现了“辞尚体要”的文体概念。曹丕《典论论文》“夫文本同而末异”,出现了文体的自觉意识,首开文体研究先河。陆机《文赋》阐述了文体的 风格特点和作法要求。李充《翰林论》、挚虞《文章流别论》,开始研究文体的演化。任昉《文章缘起》对84种文体进行溯源。刘勰《文心雕龙》上半部,建构起 文体的严密系统,是我国文体论研究的颠峰。萧统《文选》首次划清了文学和非文学文体的界线,以“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综辑辞采”、“错比文华”为 标准挑选作品,成为我国第一部文学总集。吴讷《文章辨体序说》、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在文体的定义、分类上,达到了新的高度。姚鼐《古文辞类纂》对古 文的分类,为后人所师法。王兆芳《文体通释》、吴曾祺《文体刍言》,在文体的辨析上又有新的发展。在文体分类上,中国重具体的功用、对象、题材和样式,完 全不同于重抽象表达功能的西方文体分类。文学体裁的分类多依据具体的形象因素,而不同于西方所分的叙事的、抒情的和戏剧的三类文学体裁。至清末,已经形成 了多元化的、成熟的文体分类体系。文体分类在古代的文学批评史上,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此外,我国也很早就出现了文体批评,有一派文体论式的文学批评 家。郭绍虞先生在《中国古典文学批评史·绪论》中就曾说:“中国古典文学批评,既不同于狭义的文学批评,也不等于文艺理论,好似只限于正统文学的诗论或文 论。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文体论式的文学批评。”文体自觉意识和文体批评的出现,标志着古代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走上了成熟的道路。它是我国80至90年 代文体革新的历史渊源。中国的文体批评也完全不同于西方的文体批评,前者比较注重于文本宏观的整体有机特征,多运用辨证的具象思维方式;而西方的文体批评 则强调微观的文句风格分析,侧重于语言学层面,属于一种分析的、逻辑的抽象思维模式。

  二、方法探求

  一个具有民族文化特征的、充满活力的文论话语世界,必然要建筑在它坚实的方法论基础之上。法国茨维坦·托多洛夫在《叙述结构分析》中说:“在诗学中,也与 在其他方面一样,方法论的讨论并非一个大的领域中的一个无足轻重的部分,不是一个附属性的副产品,相反,它们是这一领域的中心,是它的主要目的。正如弗洛 伊德所说,‘在一项科学工作中,重要的问题并不是它所关注的事实的性质,而是先于确定这些事实的所用方法的严密和精确,以及对一个尽可能广泛的综合的研 究。’”中国古代文论话语世界的建构,总是伴随着科学方法的不断探求。刘勰《文心雕龙·序志篇》用四句话提出了成熟的文体研究方法。“释名以章义”,诠释 体裁的具体概念,显示其内在本质。“原始以表末”,溯求体裁起源,叙述其演化脉络,展示其发展、嬗变的规律和趋向。“选文以定篇”,选择规范的文本作为读 写的借鉴。“敷理以举统”,通过阐述具体作法,标举体裁的模式和体统。书中就是用这套方法来系统研究他所分的20类体裁。王昌龄《诗歌》提出“诗有三 格”,生思、感思、取思(构思方法)。齐己《风骚旨格》也提出“诗有三格”,上格用意,中格用气,下格用事(结构线索)。张炎《词源》强调“作词五要”, 择腔、择律、填词按谱、随律押韵、立新意。《曲品》引孙月峰提出的“传奇十要”。章学诚《文史通义》批评“古文十弊”。此外,释然《诗式》、李卿《文章精 义》、陈绎曾《文说》、杨载《诗法家数》、李腾芳《文字法三十五则》、李绂《秋山论文》、唐彪《读书作文谱》、李渔《笠翁偶集:词曲部》等著作和论文,概 括了中国历史上文论家们总结的大量创作和批评方法。这些多层次、多维面的方法和视角,是许多西方国家在这一领域内所无法比拟的。

  三、体系建构

  中国古代文论浩如烟海、汗牛充栋,然而,在文论话语的背后有没有自己的理论体系?在此问题上一直有分歧。这正是有些人热衷照搬、全盘继承西方文论话 语的原因之一。本来学习西方的文化,体现了我国文化的开放性和博大胸怀,然而人们往往认识不到我国传统的文论话语,在世界文化中的重要价值和不可取代性。 一个完备的理论体系,总是和丰富的术语群、成熟的方法论以及经典的理论著述相联系的。这里我们重点看看中国古代文论话语的经典理论著述。首先要提及的是刘 勰的《文心雕龙》,它是我国古代文论的巅峰。它侧重从外在结构,用概括性话语来建构文论体系。全书分五大部分:1.“文之枢纽”,谈“本乎道、师乎圣、体 乎经、酌乎纬、变乎骚”,贯穿全书的根本论点;2.“论文叙笔”,关于文笔划分及各体文创作要求;3.“剖情析采”,全面论述创作的基本主张与方法技巧, 如艺术构思、作家个性、作品风格、继承革新及修辞、谋篇、布局等;4.论时序、才略、知音、程器,谈文学变迁、作家才能、鉴赏方法、批评态度、道德修 养;5.“长怀述志”谈全书用意和体系。书中立论精严、条理分明,几乎论及创作和批评的所有方面。这和作者“博通经论”,吸收了印度佛教文化中的因明论方 法有关。此书对唐以后的文论话语,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其次是司空图的《诗品》,它侧重从内在结构,用意象性话语来建构文论体系。它分诗歌风格为二十四 品。还有来裕恂的《汉文典》,它是几千年来我国文论话语的系统总结。其中包括字法(语助法、形容法、分析法、增改法、锻炼法27种),句法(关系格调、节 次、性质、声情38种),章法(起法、承法、转法、结法48种),篇法(完全法、偏阙法26种)。其中还包括文品(6类33项)、文要(16项)、文宜 (25项)、文贵(36项)、文忌(40项)、文体(103种),以及文论的原理、界说、种类、变迁、弊病、纠谬、知本、致力等。此外,陈骙《文则》、严 羽《沧浪诗话》、刘大櫆《论文偶记》、刘熙载《艺概》、姚鼐《古文辞类纂》等,都显示出艺术创作和批评的内在肌理。这些重要著作,从不同的视角和维面折射 出中国文论的内在精神,并显示出多元化的系统和构架。它比起西方相对统一的、思辨的文论话语体系,更具有开放兼容的生命活力。韦勒克在《文学理论》中关于 文体是内外结构统一的著名论述,我国古代文论也早已用中国化的特殊话语作了表述。可见,中西方文论话语的发展具有共同的内在规律,它们是殊途同归、百川汇 海。

  节选自金振邦:《中国古代文论的话语世界》,《新语丝》月刊,2002年第 8期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
  • 新女性写作的另一种可能

    从《太阳石》到《神授•魔岭记》,梅卓的小说创作不沉迷于个体的呐喊或身体的迷醉,而是始终坚持将女性放置在民族文化与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去加以关注,把性别问题的讨论...[详细]

  • 魏春春:梅卓文学创作论

     梅卓的文学书写肇始于青春年华,与所有这一时段的青年一样,生活的绚烂、生命的蒸腾、情感的纤徐,共同构成了她青春书写的底色。梅卓的青春书写与其精神成长轨迹相伴...[详细]

  • 志怪小说与寓言

    和志怪小说近似的文学体裁不仅只有传奇,还有寓言。寓言的篇幅都很简短,所写的有人,也有鸟兽鱼虫之属,也有以器物为描写对象的,则往往用拟人化的手法。小说的主题有时比...[详细]

  • 志怪小说与传奇

     鲁迅曾经提出“传奇”是志人小说,用以和志怪小说相区别。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加以考察:《博物志》是志怪小说的重要著作,而其中《千日酒》所写刘越石则是极平常的人...[详细]

  • 志怪小说与神话

    远古的神话早在人类还没有文字的时代就开始形成、流传了,因此的确有一定的史学价值。到志怪小说出现时,早已有史官、史书的存在,志怪小说的内容在时空上则有了相对的...[详细]

  • 申载春新著《小小说理论与实践赏析》出版

    var videoinfo={ basehost:'http://www.zuojiawang.com', path:'', videourl:'', videourl_m:'', title:'申载春新著《小小说理论与实践赏析》...[详细]

  • 值得称赞的小小说理论探索

      王晓峰理论专著《当下小小说》的出版,应被视为中国当代小小说(微型小说)发展进一步走向成熟与自觉的标志之一。
      中国当代小小说只有二十多年的发展史,如今占...[详细]

  • 中国古代文论视阈下的人工智能文学

    “心”范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思想之一:心被古人视为身体的主宰,如王阳明曰“心者,身之主宰也”;也被视为思维的中心,指导人们进行认知活动,如孟子认为“心之官...[详细]

  • 《儒林外史》现实主义讽刺小说巅峰

    《儒林外史》是一部现实主义的杰作,作者肯定了他所认为对的,批判了他认为丑恶的现象。在第一回《说楔子敷陈大义,借名流隐括全文》,作者开宗明义,把终身不愿为官、最后...[详细]

  • 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红楼梦》

     作品通过对“贾、史、王、薛”四大家族荣衰的描写,展示了广阔的社会生活视野,森罗万象,囊括了多姿多彩的世俗人情。人称《红楼梦》内蕴着一个时代的历史容量;是封...[详细]

  • 最新内容
    精品推荐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