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当代小说 > 传统主流

守望互联网时代的乡愁咸阳篇:记忆深处的咸阳年

发布时间:2021-08-12 来源于: 作者: 点击数:

  在这个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时代,传统的农历年过的也越来越简单了。这样简单的过年对于我这个传统观念较重的人来说,总觉得有种失落感,心里头总是怀念少年时代在家乡咸阳塬上过的那种慢悠悠的年。说咸阳的年过的慢悠悠是因为从腊月二十三开始一直到正月三十,年才算过完。

  1

  年的前奏

  腊月二十三是小年。从这天起,咸阳塬上的农人就开始为过年做准备了。过小年最隆重的事情就是“祭灶”。

  传说灶王爷自上一年的除夕以来就一直留在家中。到了腊月二十三这天,灶王爷就要回到天庭向玉皇大地汇报这一家人的言行善恶。玉皇大帝则根据灶王爷汇报的情况,把这一家人在新的一年的吉凶祸福交给灶王爷来掌控。你说,这老百姓能不敬灶王爷吗?天刚一黑,家家户户就在厨房为灶王爷点烛焚香,献上祭果。祈求他在玉皇大帝面前多说好话,保佑自己一家人在新的一年里平安康福。俗话说:“拿人的手短,吃人的嘴短。”我想得了好处的灶王爷一定会在玉皇大帝面前多多美言的。

  送走了灶王爷,第二天农人就开始打扫卫生了。这扫尘有辞旧迎新之寓意,更是驱除病痛,祈求来年安康的愿望。窗明几亮,干干净净迎接新年,一切好运从头再来。打扫完卫生,接下来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置办年货了。民以食为天。年过得好不好,就看吃得好不好。平时再节省、再小气的人,这个时候都会奢侈、大方起来。条件好的人家还会阔气地杀上一头肥猪,让街坊邻居瞪眼咂舌的羡慕。过年了,不但要犒劳辛苦了一年的一家老小,还要招待好前来拜年的亲戚朋友。咋的也不能让人小看了自家。年货置办妥了,就开始蒸年馍。这是年前最重要的事情。一次要蒸够供全家人吃半个月的年馍。年馍在过去一是自己吃,二是走亲戚是当做礼物。一般有两种:花馍和包子。花馍的形状那是五花八门。有做成各种动物样子的,有做成各种花朵样子的,但点缀物大都是红豆、红枣。包子的品种也挺多。条件好一点儿的人家蒸的是肉包子,条件差一点儿的人家蒸的是糖包子、油包子、菜包子。其中油包子的馅是用热油泼面,加上葱花、盐、五香粉做成。不但酥软可口,而且容易保存。家庭条件好的人家除了蒸年馍外,还会炸油饼、炸果子。这炸果子就是把面片做成各种形状,放到油锅里炸。这主要是和瓜子、花生一起作为招待客人用的零食。

  这忙着忙着就到除夕了,性急的孩子们已经开始在街道上放炮了。孩子们欢天喜地尽情地玩耍,大人们却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大家戏称“忙年”。哪大人们都忙啥呢?一是准备年夜饭,二是贴对联,三是要到祖坟上去祭奠祖先。年夜饭不必多言,各家各户根据自己的家庭条件准备。但不论怎样都是一年来家里最丰盛的一顿饭。贴对联是过年的重要仪式。贴上红红的对联,表示着就要过年了。很多人家不但在家门口贴对联,还在家里的墙上、卧室的窗门上贴上“福”字或者写有良言善语的祝福小条幅,表示喜庆。还有的人家在窗户上贴上精心裁剪的窗花,把过年的气氛点缀得更加浓烈。在这个欢庆的年里,无论如何也不能忘记那些逝去的亲人。除夕这天一定要到祖坟上去,为他们焚香烧纸鸣炮,愿他们在黄泉之下也能过个好年。上坟回来就在家中祖先的牌位前,点蜡烧香,摆放贡品,一直到大年初五才结束。除夕的晚上一家老少吃完年饭,就高兴地一边看春晚,一边包饺子。细心的女主人却没忘记在厨房迎接今天要回到家里的灶王爷。对待这个神仙,得有始有终,恭恭敬敬。

  2

  年的味道

  中国人过年特别注重仪式感。大年初一,全家人一色的新衣新帽新鞋。天还没亮透,就争相放炮。好像谁家的炮放得早、放得响,谁家的日子就会更好。

  那满街弥漫的烟雾里,充满了火药味。孩子们跑来跑去,在每一堆燃放完了的鞭炮屑里寻找着还没有点燃的漏网之鱼。放完炮,第一件事情就是吃饺子。咸阳塬上人吃饺子不吃干的,而是用臊子浇汤。臊子料一般是肉丁、豆腐、黄花、葱花等。饺子形如元宝,吃了它,就能招财进宝。第一碗饺子一定是要先敬放到祖先的牌位前面,接下来全家人才开始吃饭。如果谁能吃到包有硬币的饺子,那就是中了彩头了,新年里会更加有福气。初一大多数人是不走亲戚的,但是如果亲戚中有人去世,还没过三周年的,那一定是要去的。咸阳塬上人把这叫作“奠钱粮”。过年走亲戚是从初二开始。咸阳塬上人信奉的是娘亲舅大。初二是女儿回娘家、外甥到舅家拜年的法定日子。尤其对于新婚夫妻,这天是非常重要的日子,要早早地到娘家。丈母娘一家人热情地招待女婿,生怕自家孩子在婆家受了委屈。更有讲究的丈母娘准备了两顿酒席来招待女婿女儿。咸阳塬上的人遵循长幼有序的古训,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拜年都是晚辈给长辈拜年。等过了初五,才开始由长辈到晚辈家里回拜,叫作“追节”。初五是“破五”,讲究不出家门。这一天和初一的讲究一样,要鸣放鞭炮、吃饺子。

  “追节”时,除了点心、年馍等礼品外,还要带上灯笼、粽子。尤其是那些当舅舅的,一定要给外甥(女)送灯笼的。一是祝福出嫁的女儿日子红红火火,二是祝愿外甥(女)成长旺盛。这灯笼一直要送到外甥年满十二周岁。最后这一年送灯笼叫作“完灯”。一到晚上,孩子们打着灯笼满街跑,比谁的漂亮,比谁的亮,比谁的大。更有淘气的孩子故意相互碰撞灯笼,美其名曰“撞灯”。结局往往是火起手中,一阵尖叫。大人们却另有乐趣。为了迎接元宵节,他们紧锣密鼓地操练着。因为那一天有个大节目——“耍社火”。咸阳正月十五的社火那是有名的。过去一到元宵节,各乡有名的社火队就在咸阳城里游街,有锣鼓队、秧歌、高跷、花车等。那一天乡下人和城里人都会挤到人民路两边围观。那可真是人山人海,热闹非凡。挤掉鞋那是常有的事情。传说每年社火游行结束,清洁工能拾一架子车单脚鞋。只可惜,现在再也看不到那宏大的场景了。

  3

  年的余韵

  过去咸阳人常说:“没出正月都是年。”这是因为正月里还有许多习俗都和年密不可分。正月二十是“补天补地”的日子。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摊煎饼、烙菜盒。煎饼和菜盒越圆越好。家里的主妇把饼子、菜盒扔到自家房顶上,叫作“补天”;扔到地上的渗井口、红薯窖口,叫作“补地”。传说这都是纪念女娲娘娘,祈祷在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天不要太涝,地不要太旱。正月二十三有个讲究:“不烧干锅”,就是不能烙馍、炒菜。老人们口中相传这一天就是老驴老马都要停下来休息,更别说人了。具体是什么寓意,没人能说清楚。祖祖辈辈就这么口口相传下来,遵照这个习俗。我猜想这和正月二十“补天补地”有关。可能是想着天地刚刚补好,还不太牢固,如果过早劳作,动静太大,会影响工程质量吧!

  过了正月三十,年就算过完了。这天晚上有一个十分隆重的活动,叫“燎荒荒”。天刚一黑,家家户户在自己家门口用麦秸杆点起一堆篝火,而且撒把食盐进去。随着麦秆噼里啪啦的响声,孩子们在自家门口的火堆上跳过来,跳过去。意在消灾避祸,燎去身上的一切晦气,红红火火把年过完。满街跳动的火焰,满街欢快的喊声,让天上的月亮也兴奋的微红了脸。这是一个多么慢悠悠又是多么浓厚的年呀?咸阳塬上的农人,祖祖辈辈千百年来,就这样年复一年,乐乐呵呵过年,享受着过年带给他们的幸福和快乐。不管去年有过什么不幸和苦难,都坚信着只要过好这个年,自己的生活在新的一年里一定会红红火火,幸幸福福。咸阳塬上人的这个年过的真是慢,慢得叫人不可思议。可是,我想,当你看了他们过年的故事后,你就会和我一样喜欢上这慢悠悠的年。因为这个年是一碗浓郁醇香的老酒,这个年是一曲回味无穷的秦腔。(图片来源于网络)作者简介: 郑凡涛,陕西咸阳人,西安某国企从事管理工作。作品发表于《当代兵团》杂志和《文學陝軍》《冬歌文苑》《短文学》等文学网络平台。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
最新内容
精品推荐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