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残疾孩子立传——陕西作家网专访《心语手记》作者黄兆莲
陕西作家网:黄老师,您好,感谢您接受《陕西作家网》的专访。您是此次省作协新会员培训班中年龄较大的,想问是什么让您坚持文学创作,您的文学初心是什么?
黄兆莲:我写的《心语手记》是献给我的儿子苟小松。这是一篇写残疾人的纪实文,就是写我的残疾儿子。他非常优秀,他虽然是残疾人,但是靠自己的手艺谋生,在家里遭遇重大困境时,是小松挺身而出竭尽全力撑起家里的一片天。这让我非常心痛和不忍。22岁的小松在参加徒弟开业典礼时不幸车祸遇难。本来那是一块伤疤,但我却自寻烦恼地要去揭它。亲戚朋友劝我“忘掉吧,何苦伤害自己呢!”可是,我不能,我做不到。我用文字倾诉。儿子不在了,活着的我要为儿子、为社会做点有益的事情。
整个写作过程是痛苦煎熬的,又是欣慰美好的。在思考、写作过程中,我愈加感觉小松是一个多么可爱、多么艰难、又是多么优秀的孩子。我今生遇着他,我又失去他,我若不纪念他,不写他,愧对儿子,心灵不得安宁。现在,我终于将心中的儿子也搬进了书中,用一种神圣的文学的方式承载、纪念那些逝去的美好而又艰难的岁月。
一个天真烂漫的孩子,一个聪明可爱的小生命,从遭遇残疾,与残疾搏斗,励志成长,到再遭车祸去世,其中的凄苦和悲怆,那是一部生命抗争的长卷。
陕西作家网:这部作品您用了多场时间完成,又怎样的创作困境,您如何来克服这些困难。
黄兆莲:15年,我用了15年来完成这部作品。完成近20万字的《心语手记》,完成一桩心愿和使命。我不完全了解别人写文章的感受,我自己是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有时甚至是痛苦、煎熬,泪流满面写不下去。每到这时,我就鼓励、强迫自己要坚持,一定要完成!我一定要让大家看到残疾孩子们的心灵,他们的坚强和美好品格。15年,在人类长河中只是一瞬间,但是于我,却是头上白发添几多。
我没上过大学,只是一个“文革”前,1966年级的高中毕业生。工作后参加成人自学考试三年取得中专文凭。我也没读过几本世界名著、经典文学作品,才疏学浅底子薄,真是“书到用时方恨少”。
姚敬民老师是我中学时代的语文老师,也是我的写作启蒙老师。2002年,我曾问他:我想写书,怎样写?姚老师说,就和你高中时写作文一样写!先写成干条条。我就把小松的故事,先写成一条条的。后来是一段一段的。
我又曾请教老表加老师陈应麟:我要写一本关于小松的书,怎么写才能成功?他说,你写的东西,别人能读下去,就是成功。别人想读,一口气读完,那就是大成功!这两句话,我努力了15年。现在,书写出来了,别人能不能读下去,想不想读,喜不喜欢?我心中一直忐忑不安。
写作过程中,县作协许多已经成果丰硕的国家级、省市级优秀作家、作者都热诚地帮助鼓励我。姚老师从搜集素材、阅读、练笔、写作技巧手把手地教我,为我修改习作持续十多年,直到他中风在床口语不清,还让我念给他听,他流着涎水教我改稿。刘培英、张桂莲老师多年指导并为我修改稿件,李思纯老师帮我改稿并联系出版社。县政协文史主任黄毅彬、还有吴龙晏、李才林、施群、郭世堂、李佩今等老师为我加油鼓劲。去年,当我信心满满地将第一稿拿给宣传部副部长、县作协主席胡树勇,请他审阅,他看后说:“情节太简单,有骨头没肉!”稿子没过关。知道了差距,我及时找到老班主任鲁立人老师和80后的作协秘书长胡世海,在他们的指导下,经过大半年大刀阔斧的调整充实、千改万改,终于熬成正稿。鲁老师还饱含感情地写了“感慨与期盼—读黄兆莲的纪实散文”。柯昌平老弟逐字逐句为我把文字关。已是满头银发的老同学吕农,熬夜苦读后给我提出中肯的修改意见,确定书名为《心语手记》,并为我写序。同样热爱文学的老同学、水电三局高级工程师陈军,汇来款项资助我出书。还要感激我的家人,丈夫买菜做饭包揽家务,腾出时间让我潜心写作,将爱和思念一并寄于书中;大儿子为我买回电脑、打印机,教
我操作;上小学的孙子,拿出压岁钱说要资助奶奶出书。我的单位人社局,非常重视和支持我的写作,帮我打印书稿,陈小平局长亲自电话联系县文联、县宣传部有关领导,表达对我的支持和鼓励;县残联杨峰魁理事长,接到我送去的表现残疾人励志的书稿后,非常赞赏,专门召开理事会研究鼓励支持办法。省出版局王新民老师为我写读后感鼓励我“一曲悲而不哀的安魂曲”。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研究中心主任、全国政协委员龙墨老师也发信息鼓励我,说作品非常受欢迎。
感谢所有帮助我的老师、朋友们!
陕西作家网:您是伟大的母亲,这是本独特而意义非凡的书,您带我们走进了一个群体?
黄兆莲:我不知道我伟不伟大,我所走过的路,我的心路历程,让我深切体会到母亲、母爱是伟大的。残疾孩子来到我的生命中,他就靠我了,我就爱他了。当母亲的责任大如天,母爱能感天动地。我国现有残疾人8500万,是一个相当大的社会群体。加上残疾人家长、家人,就是过亿。
我的孩子在残疾人学校上学,我经常去看他,照顾他,也认识很多他的同学们,他们都叫我黄阿姨,他们有什么心事都和我说,我非常能理解他们的时间,他们都是非常善良,可以说有非常高尚的品格。我希望能通过我写的“小我”“小家”,走进这个群体,用心感受并欣赏他们的真、善、美,深切了解体味他们的艰难困苦,他们的坚强坚韧,从而唤起一种强烈的责任感。我们生存的社会,我们周围的人绝大多数都是善良的,真诚的。任何时候,再大的灾难、不幸,都会遇到援手,总会得到温暖,因此,生活永远不要失去信心和希望。这一点我和儿子尤其体会深刻,我用一生去感恩都觉不够。同情、鼓励是一种力量,路还要自己走。你是你的天使,只有你才能拯救你;你是你的敌人,只有你才能打倒你。
我和孩子一道经历的苦难中,那些最苦、最难的事情,像家人“下海”中的遭遇,小松车祸后出事地法院对生命的亵渎不尊重,对这些我不 想去说,不忍写,也无法在一部文章里说清楚。只好让它随风逝去。
但愿这本书在挖掘残疾人的人性光辉,体现残疾人积极向上,奋发务实的精神风貌等等方面表达得感人、到位一点;我更 希望这本书能冲出感情氛围,走出小“我”,透过现实生活点点滴滴的描写,让我们每个幸运的正常人,走进残疾人世界,特别是聋哑儿的世界,思考残疾人的命运,进而关心改善残疾人的命运。如果是这样,我就心满 意足了。我相信长眠地下的残儿,也会心满意足。
黄兆莲,女,陕西省安康市石泉人,市、县作协会员,《向阳老人》文学编委会成员,县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员。1966年高中毕业,1968年下乡插队,1971年招工返城。当过农民,进过工厂,干过商业,落脚于行政,现为人社局退休公务员。因为残疾儿子,2002年进入文学领域。用15年学习、耕耘,只为这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