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当代小说 > 传统主流

王安忆的《启蒙时代》

发布时间:2020-05-31 来源于:文汇报 作者: 潘凯雄 点击数:

  20世纪60年代中期,“文革”狂飙突至,把生活在完全不同的世界里的青年人抛到了一处。从高级干部公寓和从市井里弄走出来的男女主人公们,带着青春的热情、敏感、躁动和迷茫,顽强而莽撞地为自己的理想和人生寻找理由。可以说,这是一部“老三届”的精神成长史,作者书写了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人从来不需要想起也永远不会忘记的一段历史。王安忆以理性、精致、绵密的笔触,解剖和描述了60年代中后期,在上海,南昌、陈卓然、海鸥、阿明等几个年轻人的成长。

  王安忆是一位值得读者期许和信任的作家,她的每一部新作即便不是给人以惊喜,但总是会以实实在在的内容或形式呈现在你面前,让你也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作家又在一个新的层面上进行着精神的和艺术的探求,其新长篇《启蒙时代》就是一例。尽管还是一部以上海为背景的小说,但作品的精神指向则在王安忆以往创作中涉猎不多。

  《启蒙时代》以“文革”岁月为大背景。现在这样的作品已不多见。而以往的这类作品大都以狂热、暴力和毁灭为主旨,善与恶的冲突十分强烈。这些当然都不能说不对,在那疯狂的年代中,我们的确见过了太多的腥风血雨;然而,那年代又何止是肢体冲突的日子,更是摧残心智与灵魂的“诛心”时光。这部《启蒙时代》就恰是直指一代人在这段时间里的精神史。

  现在回过头看,那疯狂的年代里,所谓狂热、暴力和毁灭,所谓善与恶的冲突,一切都还只是表象、是手段,其内在的还是“诛心”,所谓在灵魂深处暴发革命是也。这个内在的目的在一段时间里也的确是达到了,否则我们就很难理解种种现在看来如此荒唐的行为在那时竟何以一呼百应?问题是这本该不太好“诛”的“心”怎么说“诛”就被“诛”了呢?读《启蒙时代》,或许能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原来我们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心”竟是如此之孱弱。

  有人说《启蒙时代》是一代人的精神成长史,此言不谬。在红卫兵运动和上山下乡运动之间的那个短暂的宁静时刻,南昌们、陈卓然们置身于“小老大的客厅”,或懵懂、或“清醒”,看上去他们并没有随波逐流,而是冷静地进行着自己的观察与思考。只是他们在当时条件下的那种思考,甚至也包括他们父辈,比如南昌之父的沉默,其实也真是天晓得,与其说是“睿智”,不如说是“教条”更为准确。如此孱弱的心智,如此孱弱的精神,面对精神的强力,又如何抵挡得了?

  在我看来,这就是《启蒙时代》的独到与深刻之处。其实,《启蒙时代》中的那种生活场景在那一代人中的许多都是亲历亲为过的。

  今天读王安忆的这部新长篇或许还会激起一些人怀旧的涟漪。问题是亲历亲为过者也罢,怀旧者也罢,今天我们都实在没有理由再承袭过往的那种精神孱弱,更没有理由将这种精神孱弱传给下一代甚至下几代,倘能如此,王安忆这“蒙”也就算没有白启。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
最新内容
精品推荐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