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当代小说 > 传统主流

果壳网创始人:5到10年内会出现世界级科普写手

发布时间:2013-07-24 来源于:人民日报 作者: 人民日报 点击数:

  “让圈子之外的读者听到科学的声音”

  姬十三这个名字,笼罩着不少光环——知名科普作家、科学松鼠会发起人、果壳网创始者……相形之下,他的本名嵇晓华就要“低调”得多了,如同他给人的感觉,谦和而不张扬。

  姬十三先后就读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复旦大学,2007年获得神经生物学博士学位,按常轨,大多数同学都会进入研究所,姬十三却做了科学的“逃兵”,成为一名科普写手。

  踏上这条路,源于他读硕士期间的尝试。因为从小受科普书熏陶,学的虽然是理科,姬十三却挺爱写点东西。2004年,他开始尝试给媒体投递自己写的科普文章。

  “由于投稿无门,我只能群发一堆邮件。”姬十三说,有一次,他意外收到《牛顿科学世界》主编唐云江先生的回信,鼓励他将投递的稿子修改。

  不久后,姬十三这篇关于时间感知的5000多字长文,发表在《牛顿科学世界》上。这是他第一次尝到科学写作的成就感。

  “当时科普杂志不多,选择很有限。”姬十三觉得只在科普杂志上写东西,太不过瘾。为此,他认真研究了《三联生活周刊》、《周末画报》等专栏风格,经过一阵子尝试,终于如愿以偿,成为《三联生活周刊》生活圆桌的常客。

  理科生从事文字工作,会不会很艰难?姬十三并没有这种困扰。他称自己是凭着一股科研工作者的劲头去搭配“文字原料”,一轮轮地做实验,乐此不疲,甚至会刻意在不同的专栏里尝试不同风格,从中获得乐趣。

  高峰时期,姬十三每周大约写三篇稿子,这些科学小文章迅速为他赢得一大批粉丝,也有了相对可观的收入。

  2007年夏天,姬十三像所有毕业生一样面临着就业选择。写了3年的科学专栏让他难以割舍,他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继续做自由撰稿人。“这大概跟我的性格有关。”姬十三解释,“我喜欢新鲜、变化的生活。”

  当然,更重要的还是对科学知识、科学文化传播的挚爱。在姬十三看来,科学应该是文化领域里的重要元素。然而当时,科学在大众媒体传播里还是“稀客”。

  “媒体上出现得少,主要是因为稿件不合适。”姬十三认为,当时科学写作方式不灵活、比较枯燥,与电影评论、网络BBS写作等比起来,就像一潭死水。他尝试以自己的努力慢慢改变这种状况,让一些从来不发表科学文章的媒体开始关注科学,让圈子之外的读者听到科学的声音。

  成为一流科学写作者,一度成为他的人生目标。“这不是‘科普’,我更愿意把这叫做‘科学写作’,”采访中,姬十三强调了好几次,“‘科普’这个词有一种高高在上的、布道者的感觉,我不喜欢。”他笑着说,“我只是一个知识的分享者,想要的感觉是与读者坐下来聊聊天。”

  而写作者这种从以“我”为主到平等交流的氛围,与互联网用户体验不谋而合,也为果壳网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为科学写作提供更多丰富的可能性”

  2008年4月,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姬十三集合一群科学爱好者,发起了科学松鼠会,从此由“自己写”变成“聚集大伙一起写”。

  他认为,科学就像坚果,内核美味而有营养,外壳却难以剥开,“松鼠们”的工作就是剥开科学的坚果,将“果仁”带给大家。“让科学流行起来”,是这群 “松鼠们”的口号。可不久姬十三便感到了松鼠会的局限。协会的主要作用还是组织人员关系,通过搭建圈子促进作者的交流成长,而在科学传播上助力不大。

  2010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上海一家投资公司看中了这群“松鼠”。姬十三想到,是否能借助商业的力量来聚拢更多有能力、有志趣的人?由此,“果壳网”进入了孵化的轨道。

  2010年11月,果壳网诞生,成为国内首个知名的科技知识社区。果壳网继承了松鼠会的基因,并贴上了“科技有意思”的标签。与传统文章不同,它讨论的话题千奇百怪:从“左撇子更聪明吗”到“快餐店冰块真的不如马桶水吗”等,大多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燃起了普通人对科学的兴趣。

  由一个写作者变成了网站CEO,起初,姬十三非常不适应。

  “最开始,我甚至都不知道怎么组织开好一个会,更别说去管理一个机构了。”身份的转变给姬十三带来很多心理上的挑战。他笑着举例说,有一次,他叫来一位要辞退的员工,吞吞吐吐绕了几个弯,最终还是不知道怎么把那句话说出来。

  不过,姬十三从来没在商业和兴趣间挣扎过,对他而言,写作和创业,都是在追逐同一个梦想。“实现让科技鲜活起来的目标,既可以选择公益方式,也可以通过商业路径。借助互联网,传播效果会更好。”为了做好果壳网,他学着阅读一些经济及管理学书籍,更新自己的知识。

  “我自己并没有多大的雄心,也并不认为自己有多大的改变科学传播生态的能量。”姬十三说,自己所能做到的或许就是,通过与果壳们的努力,为科学写作提供更多丰富的可能性。

  “从写作技巧来看,中国的科学写作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姬十三认为,短篇与国际水平差距已不大,但要出现优秀的长篇,还需更多积累。不过,他显得很乐观:“5—10年内,就可能出现世界级的写手。”

  不过,“自从开始管理果壳网,就没有亲自写过稿了。”姬十三坦言,开会、出差等行政事务让他无暇分身,但他表示更喜欢现在的生活,每一天都充满了干劲。

  从科学写作的探路者到公益组织的发起人,再到公司的管理层,这位自嘲为科学“逃兵”的青年,其实从未远离科学。不仅如此,如今的他,还想把传播的外延拓展得更远。

  “我期待的不仅是科学写作,更是知识写作。”姬十三憧憬着更多的人加入到知识传播群体,打破专业间的屏障,促进知识流通,每个人都是信息分享链条上的一环。“我把果壳看作一所虚拟大学,一个终身学习的场所。”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
  • 中国网络文学何以圈粉西方“Z世代”?

    作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一股新兴力量,中国网络文学在海外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洋粉丝”。日前发布的《中国网络文学国际传播报告》显示,网络文学已经成为中国文化产品出...[详细]

  • 中国网文出海20年得与失

    从20年前的名不见经传,到20年后成为拥有上亿海外市场规模的“世界级”文化现象,中国网络文学的海外传播屡屡受到瞩目,成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新亮点。这条路起自何处?将...[详细]

  • 网络文学是数字文化时代的一个逗号

    中国现代文学史,就是一部中国文学和民族伟大事业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文学是时代变迁和社会变革的先导之声。心怀“国之大者”,是文学在任何一个时代都应有的历史...[详细]

  • 助力新时代网络文学发展

    中国网络文学,她虽然是从网络上与我们相识,但我们也认出了她腿上的那块伤疤。那是她历尽艰辛、攻城掠地时留下的,也是她作为文学之子、中国文学之子的证明。在中国文...[详细]

  • 守护精神创造力

    难忘的2021年刚刚过去,我们聚在这里,盘点过去一年的文化收获,见证不同类型文化书写的百花齐放,为精神创造力的蓬勃生长鼓劲加油,是件很有意义的事情。...[详细]

  • 《无名者之国》:开放视野下的青年想象

    中国科幻小说的起源可溯至晚清,但直到2010年以后才真正吸引文化界的广泛关注。科幻作家飞氘曾用“寂寞的伏兵”来比喻科幻文学,在《三体》的巨大影响之后,这一形象仍...[详细]

  • 中国网络文学批评理论的演进与反思

    经过近20年的实践,中国网络文学批评作为一种独立的形态,成功地探索出一套理论话语体系,纵观话语背后的生成机制,这与批评家的理论视野和知识体系有着一定的关系。在新...[详细]

  • 2021网络好小说

    2021年,诸多网络小说新作奏起序曲,也有不少热议奇文走向终章。对那些令人念念不忘的好作品来说,尾声并不是落幕,还意味着新的契机——只有画上圆满句点,才能赢得中国小...[详细]

  • 网络乡土小说新格局

    在世界、作家、作品、读者之外,文学媒介作为文学创作的第五种要素,对文学尤其是传统文学的创作形式产生一定的冲击。网络媒介的发展赋予文学表达新的形式,传统文学在...[详细]

  • 董晶:元宇宙之我见——人类文明的希望之光还是潘多拉魔

    去年下半年开始,一个叫“元宇宙”的名词打蒙了全世界的人,更打蒙了我这个多年秘密研究策划大型虚拟现实游戏型社区项目的从业者。10多年前,因星云奖的创办,我一直有一...[详细]

  • 最新内容
    精品推荐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