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上下》
《大河上下》
[作者:华舒]
序
一个理想主义者的叩问
李万庆
诗人华舒经过长达六年的酝酿准备,并亲自溯河而上,从黄河的源头到人海口,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对黄河流经的主要省市作了考察,终于完成了这部包括十四章的长篇诗作《大河上下》。
黄河是一种宏大的叙事,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阅历的诗人会对黄河这同一叙事抒情对象作出不同的回应与解说。黄河也是一个不太好驾驭的主题,写得不好或流于大而无当的泛情式宣泄,或陷入琐细的自然、历史故事的堆砌与展示;特别是近些年来,包括诗歌在内,表现黄河的长篇之作不乏其例,如何以独特的个人视角写出黄河的真神魄来,无疑是对诗人、作家的一个挑战。华舒的这部作品以对黄河的神圣膜拜和对慈母依恋般的真诚,另辟蹊径,以现实的理念烛照与激活历史,唱响了一个理想主义者的浪漫之歌。
华舒在骨子里就是一个理想型的浪漫主义诗人。十几年来,他先后出版了近20部诗集,尽管他时而把歌唱的中心放在外部的现实世界,时而又进入内心,进行灵魂的自我探寻;而且现代主义诗潮和诗歌走向的风云际会,也在不断地丰富和改变着他的诗思与表现手段。然而,他却始终以豪迈、放浪或深沉的抒情,不为所动地坚守在浪漫主义诗歌的园地上。
什么是浪漫主义?在我看来,浪漫主义是建立在信仰基础上的一种对自我的肯定和对世界的征服精神。浪漫主义是一种不死的理想主义精神。一个浪漫主义诗人天然地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大河上下》是一个以黄河为载体,向黄河发出历史与现实叩问的,一个理想主义者的心灵独白。
《大河上下》整部诗作凡十四章,按沿河由上而下和历史由远及近的顺序,大体可分为四大板块。
1—3章,为“青藏高原”板块,主调是“朝圣”,即诗人将“河源”雪域高原视为自己的信仰所归。诗人以一个朝圣者的虔诚,攀上这片神圣的“净土”,并将之喻为自己精神的“圣殿”。诗人要在这里“轻叩历史现实未来的每一扇门扉”,去寻求“关于一条河流的最原始最本真的答案”。这条“河流”即中国的历史之河,历史的脉搏。诗人希望开天辟地的盘古,劈开混沌,“造就崭新的天地造就崭新的自己”。诗人渴盼“在女娲们的天空下/世界真美好/人生真美好”。诗人呼唤“我们夸父的逐日族”,追赶太阳的光、太阳的热、太阳的能。这样,我们不难看到,诗人在“青藏高原”这个板块中,以“朝圣”为主调,连接了“圣殿”、“天堂”、“母亲”、“太阳”等这些高洁、神圣、化育、光明的意象,化用了盘古、女娲、夸父等神话原型,意在张扬和寻求一种正在失陷的终极关怀,这就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的浪漫诗人的信仰。
4——7章,为“黄土高原”板块,主调是“悲怆”。在这四章中,自然、历史、人,构成了时空三维结构。“毛乌素”这曾经是绿色和生命繁衍的地方,而今却变做苍莽悲壮的沙漠!越是深入,越进入“切肤的痛处”。我们破坏了自然,理应受到自然的报复和惩罚。惟一留给我们的觉醒是:“让我们与大自然在伦理的基础上建设新的关系吧”。让大自然与人平等对话,和谐相处。“伦理”二字颇独具慧眼。“半坡”、“西安”作为两种不同社会历史形态的象征,一种是母系社会,即没有阶级的大同社会,另一种则是帝王将相、征掠杀伐、生民涂炭的吃人社会。这既是中国历史的必然演进,也是一种比照。在这一板块中,人与自然、人与历史的关系,是诗人首先叩问和希望作出回答的问题。诗人一方面处处以具体历史事例,对什么是“历史”作出了解释,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对“历史”本身的困惑与矛盾。说这一板块的主调是“悲怆”,是指在这四章中包含了黄河流过的历史,流经的土地上太多难以承载的苦难和悲剧,那些卑微的生命通过埙孔吹出了悠远的民族“悲怆”,表现了诗人的忧患意识。想超脱而又难以超脱的诗人,难道你只配做六七千年前半坡老祖母膝下的儿孙?(这正是一个理想主义诗人的纯真、可爱之处。)
8——10章,为“中原大地”板块,主调是“关注”。即从对历史的叩问与反思,转入对现实社会平民百姓的生存与命运的关注。这是全诗最有分量的部分。因为全诗在这里发出了最尖锐的、最沉痛的对百姓生存处境颇为堪忧的叩问。在“花园口”,诗人在向另一个自我进行交流、对话。他们就权力、责任、社会稳定的支点等问题进行了质寻和辩难。“诗人天生就是忧郁的”,一个诗人在说;“没有必要满脸忧国忧民”,“只有我们这样的书呆子才会/傻乎乎地把十字架扛在自己弱不禁风的肩上”,诗人的另一个自我在嘲笑和驳难。没有担荷生民苦难的博大人道主义精神,就不配做一个真正的诗人。正是这种敢于担当的勇气,使我们的诗人,在呼唤兰考,呼唤一个久违了的名字——焦裕禄。面对焦裕禄,诗人发出了大声疾呼和诘问:在钱权交易的风气下,公仆的职责到底是什么?诗人对当前百姓生存的忧患,作出了一连串的叩问和反诘,像重锤一样敲击人们的良知。诗人在呕出一颗心来喊着:“焦裕禄/焦——裕——禄/你听到了吗”。花园口是检验真假为民的试金石,焦裕禄是勇于担当的象征。诗人在这个板块中,唱彻了关注现实的主调。只有关注而不担当,不是真正的关注。这就是一个理想主义诗人的言行统一观。
11——13章,为“齐鲁大地”板块,主调是“复兴”。经受重峦叠嶂阻挡的母亲黄河,无改于奔腾人海的决心,倍受磨难的中华民族终于迎来了“复兴”的大好时机。长诗在这一板块,一改前些章中灰暗的色调和悲抑低沉之音,代之以艳阳、春天、蓝海洋等鲜朗的色调和“叱咤风云的东方巨龙/让历史惊诧令天地动容/展示焕然一新的龙世界”这样豪壮的情调。这确是一派中华复兴和腾飞的气象。复兴离不开民族性格的重铸和民族文化的振兴。齐鲁大地是民族性格与民族文化的缩影。泰山这“众山之神”,“在中华大地上威严挺立”,“支撑”着一片“清澈明净的蓝天”,“泰山挑夫的脊梁就是中华的脊梁”,这就是我们民族坚忍不拔的性格。孔子这“万世师表”,他的的形象在蒙辱之后重放光彩,益显其思想的博大精深,这是中华文化振兴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标志。莱州,这诗人的故乡,它把黄河和泰山铸造的民族性格溶于诗人的血液,洒向东北的黑土地。在黄河滩,诗人审视了黄河与我们民族的衰老与新生的交替。我们的民族正是经过了火中凤凰的涅架和除旧布新的蜕变才走向复兴
的。在河口,诗人面对着河海的壮阔汇合,面对着蔚蓝的大洋,不禁畅想到我们民族伟大的未来。诗人对“蓝色世界”——中华民族所汇人的世界现代文明发出了由衷的祝愿。
第14章是全诗的收尾,但却又回应了开篇。这部长诗似乎在第13章以宏大的气势作了收束,可是突然打了个旋儿使黄河像神龙一样腾越飞入云端,飞向浩瀚无边的宇宙。这首先应该感谢我们的诗仙李白,他把“黄河之水天上来”这神来之笔,借给了我们的诗人,让诗人接通了银河,接通了无限。诗人在这一章,将全诗由实人虚,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即生命的有限和宇宙的无穷这一宇宙觉识。生命是什么,生命只不过是宇宙中的一颗尘埃,但又是个活生生的血肉之躯。当我们以宇宙觉识反观地球,反观人类社会,反观现实中的人事纷嚷,我们就会获得博大和通透。这正是黄河,更具体地说是河源“青藏高原”所启悟于我们的;河源澡雪了我们的精神’,河源使我们“超凡入圣”,这也正是诗人叩问黄河,叩问历史和现实所得到的“最原始最本真的答案”。
《大河上下》以“朝圣”为起始,以“悲怆”为承接,以“关注”为转折,又以“复兴”为合题,完成的是起承转合的圆合结构。“朝圣”暗结着圣与俗、崇高人格精神与道德沦丧的鲜明对比;“朝圣”隐含着拯救,隐含着舍身求法的献身和牺牲。因为五千年华夏历史充满了苦难,所以表现人在自然与历史进程中的“悲怆”情怀,就成为必然的承接。从昨天到今天,从历史到当代,是承接也是转折。关注现实、关注改革、关注民生。诗人在这里投入了最大的人文关怀。黄河人海,历史也进入合题。合就是统一,合就是回到原点,就是新一轮回环之始。中国经过改革的阵痛,迎来的也将是民族伟大的复兴。我们来到河口,又回到河源,因为诗人叩问、探索的正是那座黄河源头的、使灵魂得到皈依和净化的、可望而不可及的精神圣殿。这就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的精神浪漫之旅。以浪漫的精神,表严肃的话题,这大概就是这部作品的特异之处吧。
以叩问和探寻的方式切人关于黄河的宏大叙事,既是诗人的抒情、叙事策略,也是诗人的聪明之处。这种平等的对话与交流,力戒当代传统浪漫主义诗歌那种居高临下的引导姿态,诗人在这部诗作中对所设置的提问,只提供属于个人的一己之见,或者干脆引而不发。因为诗人知道自己并不比读者高明。只叩问,不作答,而采取商讨、质寻、探求的口吻,不仅将思索的兴味留给了读者,而且又获得了如朋友间交流似的亲切感。另外,长诗中的“我”,既是这部长诗的贯穿始终的抒情主人公,又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真实个体。就前者而言,他是一个客观的抒情、叙事的个体;而就后者而言,他又是一个剖心沥胆的抒情、叙事的主体。当然,这两个“我”又常常是合而为一,难以区别的。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将客观的叙事与主观的抒情,热切的剖白与冷静的审视,动情的倾诉与率真的坦陈互相交融,达到情与理的有效结合。
近些年来,我陆续接触了一些国内长篇叙事或抒情诗作品,也对一些中外诗歌大师们的长篇诗作做过剖析。我认为无论叙事或抒情长诗,与短诗的根本不同就在于。短诗往往靠一时的灵感,而长诗除了灵感还需要谋划或结构的工夫;长诗不容易写还因为缺乏一以贯之的力度,尤其是抒情长诗。力度或者说气势能否穿透全诗,往往是取得成败的重要一环。此外,如何把握好虚与实、抒情与叙事、悲喜剧因素及手段的交替调适;而对抒情长诗还有一个“我”的贯穿和多角度转换问题。在以上诸方面,尤其是长诗的力度、结构、虚与实等方面,华舒的《大河上下》都以其博大的气势,奇绝的想象与圆合严整的结构,为当代中国抒情长诗的创作提供了可贵的经验。
目次
l一个理想主义者的叩问李万庆
l一黄河远上白云间
6二河源一切开始的地方
12三高原走出混沌
20四黄土地漂泊在黄水流上
27五毛鸟素沉重的思索
33六半坡谛听时间对面
39七西安在历史的字里行间
47八中原我是一条黄河鲤鱼
54九花园口我和另一个我
60十兰考我呼唤一个人的名字
66十一齐鲁大地寻找祖先的背影
72十二黄河滩衰老的与稚嫩的
78十三河口我那纸折的小船呢
85十四黄河之水天上来
91附录黄河日记郝莹娟
130后记
书摘
1黄河远上白云间
向西向西
向西向西
哦
我的净土
我的遥远的天堂
我的昼思夜想的圣殿
骆驼陪伴的日升月落在一起一伏的运动中交替着
戈壁海市中漂浮的希望与失望
还有那些牧放着的诗思以及
牧栏边偷偷开放的淡蓝色小花
不必苛求了不必再去苦苦地追寻了
大漠之风已经灌满我的胸襟
现实中的一切理想中的一切
都在这土地上生长着都在
萌发开花结实的过程中
闪烁成功与失败但是
没有忧烦没有喧嚣中的挣扎
没有莫名其妙的惊恐
心胸开阔得直达天际
在那排闪露洁白牙齿的雪山的笑靥中
滋生圣洁的敬意那份崇敬之情
从足底上升到颅顶隐约感觉到
一朵莲花在空中开放
雪峰如经幡招展着信念
天籁之音隐隐传来
仿佛另一个世界的呼唤溅起的回响
震荡在旷野震荡在
我虚弱的躯体之内
空旷也是存在
一种等待一种期望一种渴求
在永远的憧憬中’
荒原也是绿洲
所有的生命都在苍茫的时间里
伸出触角努力去完成各自的使命
那样的港湾泊着所有的美丽
圣洁的世界因而
一片肃穆思想空白
只有神秘只有遐想只有遥远的希望
因它的寂寥
给人以无尽的视野和
进入庄严圣殿的感觉
这里距离天堂最近因而
生命战栗在惴惴不安中
极其小心地行进
拖着并不懒散却是缓慢的脚步
正如在公路边行着等身叩拜大礼的藏妇们
她们在虔诚地攀登天堂认真地
把生命和灵魂都交给
同这荒原一样虚无的主宰
她们的眼神真诚而迷茫
梦幻一样
仿佛前世到达过这个地方
记忆依稀只残留
某种敬畏的心态好像
童年的家乡因离别太久而乡音尽失
只有竭力去辨别
每一点破碎的闪光也许
我曾从这里走出去或者
我正真诚地向这里走来
茫然甚至苍凉
心底那盏微弱的灯火
微微抖动、苍白而无力
感觉停留在麻木与清醒之间
艰难地保持平衡
融化或者挣脱这也许
就是神圣与世俗的分界
在这个地方
在这个时刻
西方地平线的另一边
是遥远的目标也许
穿过这片寂寥穿过心底的这片荒原
就是极乐世界只是
那世界过于虚无你每前进一步
它便后退一步让你
可望而不可即但是
那毕竟是终点毕竟是
永远的绿洲
坚韧不拔地行进吧
在旅途上
在目的地之前
在追求中既然
已经选定了目标既然
已经踏上了道路
让艰难困苦陪伴着吧
艰险之中才会有快乐
也许追求的一切都在道路上
只要认真地一一捡拾就可以了
也可能终点那里什么都没有
地平线以西
(编辑:moyuz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