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经典名著 > 中国古典

佛法报应《冤魂志》

发布时间:2011-12-15 来源于:www.wellnovel.com 作者: 佚名 点击数: 521次

  《冤魂志》,志怪小说集,或称《还冤志》,《还冤记》、《冤报记》等,三卷,隋颜之推撰。颜之推曾在梁、北齐、北周、隋诸朝为官,是当时著名的学者和文学家。他既谙熟史事,又笃信佛法,故《冤魂志》所载大都是佛法报应的故事,并取材于历史和当世的人物及事件。

  在佛教观念指导下,作为“释氏辅教之书”的《冤魂志》,所宣扬的无非是戒杀好生、善恶报应之类的信条,有浓厚的宗教迷信色彩。但是,由于作者从传统的儒家思想和道德观念出发,来评判人物事件的善恶是非,表达自己的爱憎感情,其中包含着某些积极进取的因素;同时,他从历史和现实中广泛取材,必然涉及到当时社会上的各种问题,因而也能够反映出某些历史真实,有一定的认识价值。就其内容来说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是揭露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和斗争的故事,如《张祚》、《萧嶷》、《桓温》、《司马宣王》、《姚苌》等。书中这类故事最多,它暴露了皇室、贵戚、权臣、军阀之间,争权夺势、骨肉相残、专横跋扈、陷害忠良的无耻行径,对人们认识统治阶级倾轧残杀、祸国殃民的本质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而是反映残酷的阶级压迫和剥削的报冤故事。如《弘氏》条写梁武帝大兴土木,官吏搜刮民间木材,一个校尉敲诈处死平民弘氏;《张绚》条写太守张绚因为一个奴隶“役力小不如意”,就将他捶杖折臂,推入江中;《杨思达》条写郡守杨思达,命人残忍地砍断因战乱旱灾而盗田中麦的饥民的手腕;《支法序》条写刺史王谈因贪图宝物,无辜杀死胡人支法序而籍没其家产。后来这些被害者的冤魂都以各种形式报了仇。这类故事从不同角度暴露了封建政治的黑暗残酷和统治阶级的贪婪残暴,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是抨击封建官吏滥施刑罚,枉杀无辜的故事,如《太乐伎》、《王范》、《梁元晖》、《于吉》、《王济》等。这类故事暴露了封建官吏偏听偏信、不察真情、主观武断、滥杀无辜的罪恶勾当,有的甚至已经明明知道被害者的冤枉,竟因“文书已行”而不予纠正。这类故事把封建社会法制混乱、官吏草菅人命的黑暗现实暴露得相当深刻。

  四是惩罚社会上的不法之徒、坏人坏事的故事。如《诸葛覆》、《张鹿》、《徐铁臼》等。这类故事对那些图财害命、酗酒行凶、纵火报复、杀人越货的流氓恶棍歹人的不法行为,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抨击,伸张了正义,维护了正常的道德观念。

  《冤魂志》在小说艺术上也是独具特色的。它善于选取有代表性的人物事件和惊心动魄的情节场面,用白描的手法塑造真实感人的艺术形象,往往寥寥几笔,就把当时情景生动逼真地勾画出来,使读者如亲临目睹,心神为之震动。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
  • 祖冲之《吴龛》

    祖冲之《吴龛》,亦题《浮石化女》。南朝齐志怪小说。祖冲之撰。...[详细]

  • 陶潜《嵩高山大穴》

    陶潜《嵩高山大穴》,亦题《仙馆夫》、《仙馆玉浆》。东晋志怪小说。陶潜撰。原载《搜神后记》卷一。...[详细]

  • 清代文言短篇志怪小说集《阅微草堂笔记》

    《阅微草堂笔记》,清代文言短篇志怪小说集。五集二十四卷。题“观弈道人撰”。纪昀(1724―1805),字晓岚,一字春帆,自号观弈道人、石云等,直隶献县(今属河北)人。成...[详细]

  • 汉代志怪小说《尺郭》

    汉代志怪小说。旧题东方朔撰。原载 《神异经》的 《东南荒经》。《初学记》卷二十六、《太平御览》卷九一八、《太平广记》卷四八二、《类说》卷三十七、《法苑珠...[详细]

  • 志怪小说集《续异记》

    南朝梁陈志怪小说集。撰人不详。袁行霈、侯忠义《中国文言小说书目》著录。原书已佚。唐宋人类书引有佚文。...[详细]

  • 南朝宋志怪小说《牛渚燃犀》

    南朝宋志怪小说。刘敬叔撰。原载《异苑》卷七。李剑国《唐前志怪小说辑释》选录。...[详细]

  • 西汉志怪小说《武帝斩栾大》

    亦题《栾大》。西汉志怪小说。旧题班固撰,不可信,为成帝时佚名氏撰。原载《汉武故事》。鲁迅《古小说钩沉》辑录。滕云《汉魏六朝小说选译》载入。...[详细]

  • 清代文言短篇志怪小说集《醉茶志怪》

    《醉茶志怪》,清代文言短篇志怪小说集。又名《奇奇怪怪》。四卷三百五十六则。题“津门李庆辰筱筠戏著”。李庆辰(? ―1897),字筱筠,号醉茶子,天津人。成书于清光...[详细]

  • 《三国两晋南北朝・刘义庆・阮瞻》内容简介和鉴赏

    《三国两晋南北朝・刘义庆・阮瞻》,南朝宋志怪小说。刘义庆撰。原载《幽明录》。《太平御览》卷六一七、《太平广记》卷三一九皆引载。鲁迅《古小说钩沉》、郑晚...[详细]

  • 周恺:以少年视角,实验探索志怪传统

     《少年、胭脂与灵怪》以“少年”视角,表达对“胭脂”与“灵怪”的好奇、敬畏,设下谜题也抛下解谜的信息。本书是作者对故乡土壤滋长的人生观的研究成果,也是其审美...[详细]

  •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