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西游记》
《西游记》
作者:吴承恩
成书时间:1592 年
类别:神魔小说
版本推荐:人民文学出版社版
吴承恩(约1500~约1582),字汝忠,号射阳山人,山阳(今江苏淮安)人,明代著名小说家。他出生于一个由下级军官沦落为小商人的家庭里,少时就颇具文才。年轻时热衷科举,但屡试都落第,到40 岁才补上一个“岁贡生”。54 岁时迫于母老家贫,屈任浙江长兴县丞,但因其性格倔强,不喜逢迎,仅供职一年,便弃官归乡。晚年专意著述。他的创作,除《西游记》外,还有诗文。后人辑有《射阳先生存稿》四卷。志怪小说《禹鼎志》已失传。
《西游记》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最优秀的长篇神魔小说,与《金瓶梅》、《水浒传)、《三国演义》合称为四大奇书。《西游记》的成书过程与《水浒传》、《三国演义》类似,都是在一定史实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民间流传和曲艺、戏曲、话本等的创作,最后由一位作者做总结性的再创作而后写定。《西游记》的故事来自于唐太宗贞观年间,僧人玄奘历尽艰难险阻,到印度取经的真实事迹。唐僧取经的故事,600 年来在民间广为流传,经过无数人的创造、取舍、增删、修改、加工,吴承恩成了最后的集大成者。全书共100 回,41 个故事,于1592 年由金陵书商世法堂唐氏刊刻出版。
《西游记》问世以后,受到历代读者的欢迎,它的故事和人物家喻户晓,老少皆知,尤为青少年所着迷,成为儿童的“恩物”。建国后,仅人民文学出版社就印了近300 万部。各种翻印本、删节本,改编本更是无法统计。历代评论家对《西游记》都有极高评价:明代袁于令说:“至于文章之妙,《西游记》、《水浒》实并驰中原。”“此书驾虚游刃,洋洋洒洒数百万言,而不复一境,不离本宗”。清代的张书绅称赞《西游记》:“《西游》一书,自始至终,皆言诚意正心之要,明新至善之学,并无半字涉圣仙佛邪淫之事。
或问《西游记》果为何书?曰实是一部奇文,一部妙文。”还有人说:“《西游记》及《封神演义》,神怪小说之杰作也。其思想之宏阔奇伟,实令人惊服。”近代思想家鲁迅说:“承恩本善于滑稽,他讲妖怪的喜怒哀乐都近于人情,所以人人都喜欢看。”
《西游记》风行以后,对人民的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明代,福州地方的人家,户户都为孙悟空设家堂,许多地方还兴建了孙大圣庙。清代,以《西游记》人物故事而发明的酒席间的游戏“寻唐僧令”风靡一时。
《西游记》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也有着重要的影响。《西游记》问世后的盛行状况,立即引发了沿袭其名的续《西游记》之风。作为文言短篇志怪小说扛鼎之作的《聊斋志异》也渗透着许多《西游记》的元素,有的故事干脆就是《西游记》人物的故事,如“西僧”、“齐天大圣”、“刘全”。伟大的文学巨著《红楼梦》有五个回目都提到《西游记》。清代的张新之说:
“《红楼梦》脱胎在《西游记》,借经在《金瓶梅》,摄神在《水浒传》。”
这话虽代表的是一家之言,但也说明《西游记》对《红楼梦》的影响已为世人所注意。
《西游记》对历代曲艺、戏剧等艺术活动之深之广举不胜举,仅就近年来,戏曲、电影、电视的创作,《西游记》便占有很大内容,并一次次在人民的艺术生活中掀起热潮。
《西游记》成书以前,唐僧取经的故事便早已传到国外,成书以后,更是迅速走入世界,而且受到海外读者的欢迎和文学界的关注。英国汉学家安东尼说:“《西游记》是中国传统小说中的精品之一。”法国当代比较文学家艾登堡给予《西游记》很高的评价,他说:“没读过《西游记》,就像没读过托尔斯泰或陀斯妥也夫斯基一样,这种人侈谈小说理论,可谓大胆。”
这话虽欠理性,充满个人的感情色彩,但也可从一个侧面看出,《西游记》在世界小说史上,有它一定的价值。《西游记》在国外的翻译也浮现出纷繁的局面,译本非常之多,有全译本,删节本和单行本,另外还有大量有关《西游记》的评论、论著。
《西游记》作为一部神话小说,之所以受到社会各阶层各年龄段的人士的欢迎,成为一部成人童话,就在于它不仅仅是一个神话故事。在这虚幻的迷雾下,蕴含了更为深刻的现实意义。林语堂说:“奇幻小说或曰神怪小说,涉及到妖魔与神仙的斗法,包罗了民间传统的很大部分。这种传统与中国人的心灵非常接近。在中国人的心灵中,超自然的东西总是与现实纠缠在一起的。”《西游记》之所以成为一部雅俗共赏,老少咸宜的作品,就在于吴承恩在铺设那些神魔、佛道故事时,总是将超自然的东西与人间社会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根据人们的愿望和可能,加以演绎。
玄奘西行取经的历史事件,是宗教史上的创举。而《西游记》一书已将主角唐僧换成了孙悟空。读者所关心、所惊叹的也不是佛经本身的价值,“真经”已引不起读者多大的兴趣,倒是一路的艰难险阻,成了人们关注的热点。
为牵动人们的视线,极尽取经路上的艰难,作者设制了离奇怪诞的“八十一难”以及一路上的神奇怪异,动人心魄的神魔冲突,以反映取经过程中遭受的磨折和极致的艰辛。“真经”已成了“成功”和“目标”的象征。在中国人的心灵,一切成功都是来之不易的,要想获得成功,实现崇高理想,是要付出代价,作出努力的。《西游记》的主题,鼓励的就是“历尽磨难,终成正果”的信念。人们关注着“八十一难”的过程,是因为这一系列的磨折与“历经磨难,终成正果”的中国式心灵开始了共同的脉动。
《西游记》中的天界地府、佛国龙宫的秩序以及他们的人际关系,是人人都能感受和理解的人间的秩序和人际关系。唐太宗神游地府时,判官崔环生前因为是“先皇帝驾前之臣”,所以就为他私改生死簿;至高无上,统领人、鬼、神三界的玉皇大帝,是一个贤愚莫辨、专横独断的昏君。为了镇压孙悟空的造反行动,在太白金星,太上老君一伙的策划支持下,设骗局,搞阴谋,软硬兼施,无所不用其极。唐僧四人历尽艰辛,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可阿傩、伽叶二尊者就是不肯“白手传经”,硬是把唐僧那只“沿途化斋”的饭碗给勒索了去。在“八十一难”中,出现了无数的妖魔,在这些妖魔中,凡是仙佛的部下,或他们的亲属,乱世一遭后便被它们的主子以“收服”为名加以保护,不叫孙悟空打杀。如太上老君炼丹炉前的烧火童子变的金角、银角大王,二十八星宿的奎木狼变的黄袍怪。只有白骨精这种无依无靠的孤魂野鬼,只好死在孙悟空的金箍棒下。取经路上,众妖魔要吃唐僧肉的情节,反映的是明世宗时期统治者和道士们对佛教僧家的迫害。所以,吴承恩设计的皇帝将佛家真经做为解危济世的偏方,派出佛家弟子西天取经的情节,便别有意味,是作者对当时灭佛兴道现象的大胆搏击。
吴承恩在《西游记》里,也表现了他对宗教的理解;至高无上的玉皇是一个动辄惊慌失措的孱头;道教的祖师是一个被猴子任意捉弄的丑角。吴承恩虽然对灭佛兴道的现实颇为不满,将“佛法无边”作为颂扬的对象,但佛在他心目中也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神明。释迦如来被嘲笑为妖精的外甥,菩萨与妖魔鬼怪有说不清的暧昧勾结。在我国明代中叶的意识形态里,明显地有一股反理学统治,要求个性解放的思潮。吴承恩在《西游记》里所表现的揶揄宗教的精神,也正是当时思想解放思潮中的一脉。吴承恩在《西游记》里表现出的对宗教的理解,使人领悟千变万化神奇莫测的天堂冥府,原是人们意识可以任意创造出来的虚幻世界。它使读者都知道神与魔是虚幻的,描写宗教故事而使宗教丧失了神圣和庄严,描写神魔使人从神与魔的性格与交际中多少解悟了世态和人情,增进了对社会关系的认识。吴承恩的艺术几乎从哲学意义上否定了神,肯定了人。
《西游记》受到社会各界各年龄层的人士欢迎的最重要原因,是书中的人物塑造。唐僧、孙悟空、猪八戒将人类秉性做了最集中的概括。就连众多的妖精,也大都体现出社会生活中人的欲望的特性。
在众多的人物中,最招人喜爱令人入迷的是孙悟空。被压五行山之前的孙悟空,访师求道,学得了超常本领,而后闯龙宫取得如意金箍棒,入地府撕碎生死簿,闹天宫推翻了金銮宝殿。这是孙悟空的黄金时代。这个自由的孙悟空天真烂漫、调皮任性、无拘无束、无法无天、上天入地、独往独来,凡是他想做的,谁也无法阻挡。这时期的孙悟空照林语堂的话就是“他代表了人类精神中最顽皮的部分。”五行山下出来的孙悟空,被委以重任,他头上的金箍咒镶嵌,如同为一个迈入成人行列的人所行的成人礼。从此顽皮胡闹、我行我素的孙悟空便被定了行为规范。大闹天空的神魔英雄,变为取经路上的孙行者,金箍加顶,受制于人,总带着一种悲剧的意味。读者之所以感到这种悲剧意味,是因为人们借助于理想人物孙悟空所淋漓发泄的人类酷爱自由的天性,随着金箍加顶而被禁锢了。所以当他妖性发作,不服唐僧管教,因而受到紧箍咒的惩罚时,读者的同情心总是倾注在邪心未泯的孙悟空一边。他两次返回花果山,读者都宁愿他就继续当他的妖怪,不要再回去受改邪归正的窝囊气。但是,孙悟空是作者寄托自己政治理想的人物,孙悟空被委以重任,加以控制,保护唐僧去完成西天取经的神圣业绩。实际是作者将实现国泰民安,文贤武良的重任,交给了这个草莽英雄。紧箍咒是完成大业必须遵从的行为规范,只有在一定行为规范约束下,才能修成正果。被戴上紧箍咒的孙行者,林语堂说这代表的是“不甘约束的人类精神与神圣的规范之间的冲突。”担当重任取经路上的孙行者,性格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众所周知,他西天取经是自觉自愿的,并不是因为受制于紧箍咒。也就是说天不怕地不怕的孙悟空已学会了屈服。他回到花果山后,还念念不忘“师父步步有难,处处是灾”,表现的是这个天马行空的人有了责任,他对唐僧的保护和顺从,表明这天不管地不管的妖猴也学会了尊从。无论如何,《西游记》里的孙悟空,自始至终都是一个令人喜爱的人物,当然,由于角度的不同,有人喜欢被五行山压困之前的孙悟空,有人喜欢取经路上的孙行者。
取经路上的猪八戒,是作者塑造的最为成功的喜剧角色。他贪吃贪睡,自私好色,常常还有小动作,好进谗言。本想害人,但不是作茧自缚就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他一出场,便产生喜剧效果。他浑身充满恶习,但并不让人觉得丑恶。随时叫嚷着要回高老庄,但最终还是走到了西天。作为下凡的天篷元帅,他本领过人,为“终成正果”立下了汗马功劳。猪八戒身上表现的是人的动物性的一面。林语堂说他是一个“充满人欲的艺术形象”。
在作者的笔下,我们常常看到的是,唐僧迂腐、懦弱、人妖不分,而且动辄就“纷纷落泪,魂飞魄散,坐不稳雕鞍,翻跟斗跌下白马”。其实作者的这种铺陈是很有用意的。唐僧是取经路上的带头人。这样一个手无缚鸡之力,懦弱胆小,没有任何社会经验的人,硬是凭着他坚定的信念,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不为财色所诱惑,不为死亡所征服,历尽艰难,义无反顾,赢得孙悟空一行高人鞍前马后紧紧相随,最终取得真经。他身上凝聚的是人类成功者身上所具备的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优良品质。
精彩篇章推荐
1.第四回至第七回这四回描述了孙悟空在天宫的一系列行径。这是最显孙悟空本性的章节,其中大闹天宫的故事成为本书的精彩段落。
2.第二十七回这一回讲的是“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故事。这是最被人津津乐道的篇章。这一章将孙悟空一心护主、疾恶如仇、百折不挠的品质刻画的淋漓尽致。也是最见唐僧本性的篇目,无能、无知、糊涂、固执、专制等等秉性暴露的一览无余。
3.第二十四回至第二十六回这三回讲的是“师兄弟三人偷吃人参果”的故事。这个故事脍炙人口,读来饶有兴味。这个故事既表现了孙悟空胡闹,败事,无法无天,又表现了他刻意成事的法力无边。孙悟空是既有闯祸的胆量,又有补救的能耐。
4.第五十九回至第六十一回这三回讲的是“三借芭蕉扇的故事”,这个故事表现了孙悟空的机智(钻入铁扇公主肚中)和他不达目的势不罢休的顽强彻底的精神。
精彩语言辑录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这个功夫,可好在人前卖弄?假如你见别人有,不要求他?别人见你有,必然求你。你若畏祸,却要传他;若不传他,必然加害。
△举世无人可立志,立志修玄玄自明。
△人心生一念,天地尽皆知。善恶若无报,乾坤必有私。
△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
△千般巧计,不如本分为人;万种强徒,怎似随缘节俭。心行慈善,何须努力看经。
△宁恋本乡一捻土,莫爱他乡万两金。
△心生种种魔生,心灭种种魔灭。
(编辑:moyuzhai)史上最强少儿版《西游记》隆重出版
var videoinfo={ basehost:'http://www.zuojiawang.com', path:'', videourl:'', videourl_m:'', title:'史上最强少儿版《西游记》隆重出版',...[详细]
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红楼梦》
作品通过对“贾、史、王、薛”四大家族荣衰的描写,展示了广阔的社会生活视野,森罗万象,囊括了多姿多彩的世俗人情。人称《红楼梦》内蕴着一个时代的历史容量;是封...[详细]
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水浒传》
《水浒传》曾用名《忠义水浒传》、《江湖豪客传》。北宋末年,宋江带领36 人在水泊梁山的农民起义,以强烈的反抗意识和传奇色彩在人民中间广泛流传。宋金元时期,恰值...[详细]
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是中国古代著名长篇历史小说。共120 回。元末明初小说家、戏曲家罗贯中(生卒年不详)著。罗贯中名本,别号湖海散人,杭州人,祖籍...[详细]
借释道之说言儒《禅真逸史》
《禅真逸史》,全称《新镌批评出像通俗奇侠禅真逸史》,八卷四十回。明末方汝浩编著。据该书刊行人夏履先书前所撰《凡例》,知道早在元代就存有一个"意晦词古,不入...[详细]
西游记续书《西游补》
《西游补》十六回,明末董说(字若雨)着。它补入《西游记》的“三调芭蕉扇”之后,而又自成创作的结构,其思想性和艺术性,毫不比《西游记》原书逊色,是一部想象瑰丽而具有当...[详细]
《西游补》作者董说
董说(1620~1686),明末小说家。字若雨,号西庵。明亡后改姓林,名蹇,字远游,号南村,又名林胡子,并自称"槁木林"。中年出家苏州灵岩寺为僧,法名南潜,字月涵。乌程(今浙江吴兴...[详细]
《三国演义》中国历史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
《三国演义》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也称《三国志演义》),描写的是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 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通过集中描绘魏蜀吴三国之间的军事较量、外交斗...[详细]
新时代网络四大名著
网络文学于2004年开始盛行,故事以一种新的载体形式出现在人们的视线里,预示着新小说时代正式来临,两大网站主导男女原创频道,起点中文网和晋江原创网为现在的文化市场...[详细]
搞笑:一句话点评四大名著
一句话点评四大名著,正常的答案无非是:西游(玄幻小说),红楼(言情小说),水浒(社会小说),三国(历史小说)。但网络上的牛人们一出招就点中笑穴,各种神回复让人感叹“一读名著深似海...[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