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情的终结》:孤独之书
《恋情的终结》是英国作家格雷厄姆·格林最具自传性质的小说。嫉妒的情人,无能的丈夫,捉摸不定的妻子,这样的三角关系看起来似乎颇为老套,但与一般的爱情小说不同,这部小说并非仅仅讲述红尘中的男女之情,而是在本德里克斯跟踪萨拉的过程中,探讨爱自己、爱他人和爱信仰这三种单纯而基本的感情。
唯一能真正持续的爱是能接受一切的,能接受一切失望,一切失败,一切背叛。甚至能接受这样一种悲哀的事实,最终、最深的欲望只是简单的相伴。
情节概述:
《恋情的终结》分为五部,其中第一、二、四、五部都出自男主人公本德里克斯,即第一人称的“我”之手。这是构成小说主要但并非惟一的叙述方式。本德里克斯雇用了一名私人侦探去调查过去的情人,女主人公萨拉。这位叫帕基斯的侦探以口头或书面的形式向“我”做了一系列报告;此外,萨拉的丈夫亨利,母亲伦伯特太太,唯理派讲演人斯迈思和克郎普顿神父,也先后讲述了一些“我”所不知道的情况。这些虽然通过“我”来转述,上述人物却是独立于“我”的叙述主体。在第二部末尾,“我”得到一册萨拉的日记,是为小说的第三部。这里萨拉成了第一人称的叙述者。凡此种种,构成了一个复杂的叙事系统。不同视角的叙述往往涉及同一件事,彼此间相互补充或相互订正;读者从任何叙述主体那儿得到的信息都未必准确,也不够完整,需要比较印证,才能获知真相。“我”同时也是读者获得真相的过程,贯穿了小说始终。《恋情的终结》读来有如一部引人入胜的侦探小说。
不妨把《恋情的终结》中每一叙述角度视为偏见,把叙述内容的不尽相合视为隔阂。从根本上说,这是一本有关人的孤独的书,而孤独就来自于无法避免的偏见和无处不在的隔阂。人物的立场不同,视角不同,感受不同,想法不同。彼此既然无法沟通,所说的就是两码事。小说的叙事系统可以视为多个第一人称的集合;而该叙事系统之所以成立,基于作家对于第一人称这一叙述方式的深刻理解。他有意强调或者说如实再现了第一人称的局限性和相对真实性,又拒绝在此之外提供一个可以作为参照的不受局限或绝对真实的视点。——假如小说中这一视点确实存在,那么它应该是属于俯瞰这一切的天主的,然而天主始终沉默不语。这里“怎么写”与“写什么”是完全一致的;没有这种叙述方式,也就没有这部小说。
本德里克斯看了萨拉的日记,对她的误会随之消除;然而小说只安排他们再见了一面:第四部中,他去找萨拉,一直追到教堂;此时她病势已重,匆匆分手后,没过几天就死了。值得注意的是,格林何以这样安排。也许将作品取名为“The End of the Affair”——“恋情的终结”或“事情的终结”——已经足以说明一切。空袭后,萨拉与本德里克斯分手时说:“你不用这么害怕。爱不会终结。不会只是因为我们彼此不见面……亲爱的,亲爱的,人们看不见天主,但不是一辈子都爱他吗?”本德里克斯回答:“那不是我们这种爱。”萨拉的想法姑且不谈;然而自从她发了那个誓言,本德里克斯心目中的“爱”在他们之间已经不复存在了,——也就是说,“事情”在本德里克斯与萨拉重逢一年半以前已经“终结”。本德里克斯不承认这一点,却也无力挽回。在小说所描写的“现在”即本德里克斯与萨拉重逢后的那段时间,他干的都是徒劳之举;在“我们这种爱”的意义上,二人之间的距离不曾缩减一分。本德里克斯在教堂里讲了许多表白心迹的话,可萨拉睡着了;待到他问:“你会给我打电话吗?”她点点头,手指的动作却表明是在说谎。继之而来的萨拉突然的死,更把彼此间的隔绝贯彻到底。前面讲过,《恋情的终结》是一本关于人的孤独的书,而最孤独的莫过于始终置身于“事情的终结”之后,这才真的一无所有。我们或许更能体会小说何以要采用第一人称——如果承认它的局限性和相对真实性,第一人称其实就是孤独的表达方式。
轰炸之后萨拉所发誓言,以及她的恪守誓言,意味着一个更重要的角色——天主——登场。自此之后,真正的冲突就发生于“我”与天主之间,而萨拉只是战场。这从她生前一直延续到她死后,所以萨拉是否早死,并无所谓。《恋情的终结》与其说是凄绝的爱情小说,不如说是深刻的宗教小说;这里只想一谈小说中本德里克斯试图从天主那儿夺回萨拉,对他意义何在。正如萨拉所说:“我知道他害怕一旦我们的爱情终结就会将他包围起来的那片沙漠,但他却无法意识到我的感受也完全一样。他大声嚷着说出来的话,我是一声不响地说给自己听,并且写在这里。……如果彼此失去对方的话,那么我们在沙漠里都做什么呢?那以后人怎么活下去?”这也就是前面一再提到的孤独,本德里克斯正是一个苦苦与孤独抗争的孤独者。萨拉又说:“如果一个人能信主,那么主会充满这个沙漠吗?”这是她自己的解决方案;而本德里克斯无意于此。他之所以“嫉妒”、“仇恨”,之所以抗争不止,无非要在这片“沙漠”中为自己寻求一个立足之地而已。本德里克斯面对天主,有如一个孤立无援的人面对整个存在。
精彩摘录:
“我跪在那儿,把头抵在床上,希望自己能够信主。亲爱的主,我说——为什么是亲爱的,为什么是亲爱的呢?——让我信你吧。我无法信你,让我信你吧。我说:我是个婊子、骗子,我恨自己。我什么也无法自己做到。让我信你吧。我双目紧闭,两手的指甲用力地掐自己的掌心,一直掐到自己除了疼痛以前再没有别的感觉为止。我说:我会信你,让他活着吧,我会信你。给他一个机会,让他有自己的快乐吧。你这样做我就信你。但是这样祷告是不够的,这样信主也太轻松了。于是我说:我爱他,如果你能让他活过来,我什么都愿意做。我非常缓慢地说:我会永远放弃他,只要能让他侥幸活下来就行。我的指甲掐了又掐,已经能够感觉到掌心的皮肤给掐破了。我说:‘人们可以在彼此不相见的情况下去爱,不是吗?他们看不到你,但是一辈子都爱你。’这时候他从门口进来了,他活着。当时我想,没有他的痛苦开始了,我希望他还是再回到门下面安安稳稳地死了才好。” (编辑:moyuzhai)
《滤镜》:桐华如何用“癫剧”撬动2025现偶市场?
2025年2月,国内现偶剧市场迎来激烈竞争,《难哄》《爱你》等剧集同期热播,而《滤镜》凭借其独特的叙事风格与创新设定,成为当月现象级作品。这部由桐华、罗小葶编剧的...[详细]
《爱情永远是年轻》:展现人性的光华与亮色
在长篇小说《爱情永远是年轻》(安徽文艺出版社2024年7月出版,入选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发布的“中国好书”2024年9月推荐书目)中,石钟山严肃地探讨了一...[详细]
穿越岁月的篝火——《爱情永远是年轻》简评
石钟山是优秀的作家、编剧、影视制作人,他的代表作品《激情燃烧的岁月》《幸福像花儿一样》有口皆碑,家喻户晓,影响深远。其长篇小说新作《爱情永...[详细]
童敏敏《洞庭茶师》:让爱情事业落地,让女性形象丰盈
童敏敏是知名现实题材网络作家,她的新作《洞庭茶师》以茶为引,对太湖小岛上形形色色的人物命运展开描写,显示出新时代新人物的新面貌。该书由女性第一叙述视角展开,不...[详细]
张光芒 史鸣威:生命·爱情·自由
01命题的缘起:生命与自由的两极反转“生命诚宝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1}这是左联诗人殷夫翻译的裴多菲诗句,鲁迅在《为了忘却的记...[详细]
《海那边的中国女人(爱情三部曲)》:疾风骤雨有时晴·光启
施天权的《海那边的中国女人(爱情三部曲)》,描写了几位上海女性在改革开放的时代大潮中,迈出国门闯荡世界的故事。在全新的社会人文环境中,她们在爱...[详细]
贺彬小说三原色:城市 记忆 爱情
很明显,记忆是贺彬小说中的主题。纳博科夫在他的自传《说吧,记忆》中说:“生动地追忆往昔生活的残留片段,似乎是我毕生怀着最大的热情来从事的一...[详细]
女性的自我突围:“摩天轮”里的爱情
许艺的短篇小说《摩天轮》讲述了孟淑娟和郝建峰从恋爱到结婚生子的五年生活,简单平淡的对话中,描摹出婚姻生活中的暗潮汹涌与惊心动魄。 故事...[详细]
柠檬羽嫣:人生观、科研观、爱情观的“三重碰撞”
柠檬羽嫣,网络文学作家,作品曾连续三年进入华语言情大赛决赛,13年腾讯next idea文学大赏潜力作品奖、决赛三等奖获得者。文字清新灵动,风格年轻时尚,善用最纯真的语言...[详细]
阿探:爱情还有多少新颖的话题?
王方晨不仅娴熟地操持着各类题材,游刃有余地运作着各种技法手法,更重要的在于,他总能涤荡各类题材的既定范式,构建一种文学新境,一种以自我命名...[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