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三部曲:被刘慈欣推崇的科幻小说
在我国科幻小说界,《三体》的作者刘慈欣无疑是读者最为熟知的一个,而他曾很多次向人们推荐另一部科幻小说——由《红火星》《绿火星》《蓝火星》组成的火星三部曲。
地球纪元2026年,一支由各行业精英组成的百人探险队离开地球、登陆火星。一个世代已经过去,亘古以来人们印象中的红色星球已燃起点点绿色的生机。2062年那场功败垂成的叛变,彻底改变了这个星球的外貌。不过,火星地球化的巨大工程才刚刚开始。诞生于火星的下一代与百人探险队中的幸存者坚持着维护火星原始之美的理想,他们与致力于改造火星的地球政府和跨国公司展开殊死的斗争。这是继《红火星》之后、日前引进的火星三部曲之二《绿火星》讲述的故事。
火星三部曲被称为科幻史上火星移民作品的奠基之作,先后荣获了1次世界奇幻奖、2次雨果奖、3次星云奖、6次轨迹奖。作为一部逻辑缜密的硬科幻,从现实意义上来说,火星三部曲也许可以当做未来移民火星的案头参考书。小说中的很多片段极有可能在几十年后变成现实,也许,届时每个火星人一生中的必读书就是这套火星三部曲。
一部完善的火星地球化技术开发指南
它曾经是一种力量;如今,它只是一块土地。
最初的科幻作品中,火星总是被描述成另外的生机盎然的世界,火星人或者比地球发达,或者正在为捍卫自己文明的存在而挣扎——那是别人的星球,那是火星人的星球。
现在我们知道了,火星一片荒芜,没有生命,至少没有肉眼可见的生命。这种共识引发了更多的遐想——既然那里没有人,为什么我们不迁居过去?将火星建设为人类文明的另一片乐土。
这时的火星,是信仰。这种梦想和信仰的巅峰,就是火星三部曲——《红火星》《绿火星》《蓝火星》。
第一次接触火星三部曲还在读大学,在华科科幻协会当会长,那时全国高校科幻协会之间互相联系,我们协会和南开大学灵南幻协联谊,作为见证,送的就是《火星三部曲》,当时完全没有想到,没过多久,《火星三部曲》就绝版了。现在,《红火星》和《绿火星》都已经重新引进,《蓝火星》很快也将出版。
公元2026年,人类启动一项极具野心的太空移民计划——一支由百位地球上最优秀的科学家和工程师组成的探险队大举登陆火星,希望将这个辽阔、荒芜、孤寂的星球改造成生机盎然的伊甸园。经过百年的建设和斗争,名副其实的自由火星诞生了。
火星从红色荒漠到绿色丛林,进而出现蓝色海洋,每一部都有自己的故事,从首先登陆火星的一百人,到百年之后的乌托邦。除非亲自去看一遍,否则大概160万字、一百多年波澜壮阔的开拓史是无法用一两篇文章去概括的。
如果非要概括的话,这样一个故事贯穿着统一的母命题——火星应该是谁的火星?在这个母题之下,诞生了一个理念之争和一个利益之争。
理念之争就是:“究竟要不要改造火星,我们改造火星的进程是道德的吗?”引申出来的副命题是:“如果要的话,我们应该怎么做?”
在历史上,这个问题被讨论了无数次,现在依然在讨论着。第一个对火星载人航行进行技术研究的人应该是冯·布劳恩,V2火箭的设计者。早在1952年,他就在德国的某个期刊上刊登了自己的火星殖民计划——10艘太空船组成船队,每艘飞船载有7名宇航员。
后来还有祖布林火星直击计划,以及到现在出现过的各种靠谱或者不靠谱的火星开发计划。
一时间,似乎所有人都在谈论火星。我们的有生之年或许就可以见到第一个人类踏入火星,其象征意义远大于阿姆斯特朗的登月。
或许你也想过,火星上有生命吗?如果火星上有生命,那我们登陆火星、改造火星直至火星地球化的所有历程,对于火星上的土著生命来说,将极有可能是致命的。这样做科学吗?这样做道德吗?
或许这也是很多人心中的疑问。对于这个问题,作者借书中人萨克斯·洛塞尔之口给出了令我信服的答案:“宇宙的全部意义即它的美,包含于智慧生命的意识之中。我们是宇宙的意识,我们的工作是传播那种意识,去观察事物,生活在我们能生活的任何地方。把宇宙的意识保持在唯一一颗行星上太危险了,有可能被消灭……如果我们能改变这个星球,让它变得更安全更适合人居住,改造它不会毁灭它;读它的过去可能变得更难,但它的美不会失去。如果有湖,或森林,或冰河,那又怎么会贬损火星的美呢?我认为不会。我认为只会增强它的美。它增添了生命,这是宇宙中最美的系统……”
罗宾逊的火星三部曲的伟大之处就在于,所有的技术描述都是真实有依据的,对于一个设定控来说,这既是一部小说,也是一部完善的火星地球化技术开发指南。罗宾逊对火星地质地貌的描绘,似乎那里就是他小时候生活的农场,他对技术的畅想和细致描写更像是一位老工匠在向徒弟传授一门手艺。即使是很早之前初读《红火星》也不觉得生涩,因为,在火星三部曲里面,技术不仅仅是小说的一个元素或者说背景,而是深深地融入到故事人物的精神内核。
是技术,更重要的是掌握和使用技术的人。在火星上,人开发了技术,人掌握了技术,人用技术让人更好地生存。
在以“反思科技”为主流的当代科幻小说大潮中,火星三部曲更有一种特立独行的风采。你可以看到作者对一些技术副作用的充分认知,这是很多科幻作家津津乐道的,也是读者喜闻乐见的,但是,在这里,你同样可以看到作者对技术力量的正面描述甚至赞扬。
这种风格在当今的科幻界并不是主流,国内有一位大家更熟悉的科幻作家同样持有类似的观点,这位科幻作家就是《三体》的作者刘慈欣。
刘慈欣曾不止一次向别人推荐火星三部曲,两位都能称之为伟大的科幻作家,在精神内核上其实是相同的。《三体》英文版出版时,封面上有三个人的名字,作者刘慈欣、译者刘宇昆、推荐者金·斯坦利·罗宾逊。而《绿火星》新版的腰封上,推荐者则是刘慈欣。
在这部波澜壮阔的火星开拓史上,红色火星变成了绿色火星,绿色火星变成了蓝色火星,从致命的荒凉到充满生机的新家园。然而,罗宾逊并没有仅仅停留在技术和工程的开发上。火星三部曲更伟大的地方就在于,它描述了“真实的人在火星上的悲欢离合”,人是活生生的人,有自己的思想、理念,还有各自的利益纷争。
这就是火星三部曲母题之下的另一个分支——火星上的利益之争。各个国家在争斗中合力将首批百人送上火星,跨国公司和各种政治实体又不断地希望从火星上攫取自己的利益。林林总总各式各样的人,在遥远的火星,又会发生什么?
这里留个悬念给读者吧。
几代之后,在火星移民后代的历史课上,他们一定会知道,远在人类登陆火星之前,就有一套书在指引者开拓者去追逐梦想。
(编辑:moyuzhai)《无名者之国》:开放视野下的青年想象
中国科幻小说的起源可溯至晚清,但直到2010年以后才真正吸引文化界的广泛关注。科幻作家飞氘曾用“寂寞的伏兵”来比喻科幻文学,在《三体》的巨大影响之后,这一形象仍...[详细]
董晶:元宇宙之我见——人类文明的希望之光还是潘多拉魔
去年下半年开始,一个叫“元宇宙”的名词打蒙了全世界的人,更打蒙了我这个多年秘密研究策划大型虚拟现实游戏型社区项目的从业者。10多年前,因星云奖的创办,我一直有一...[详细]
元宇宙与科幻文学
2021年,随着马克•扎克伯格将公司名字从Facebook改为Meta(取自英文单词Metaverse,目前被广泛接受的译法是元宇宙),元宇宙的概念风靡了世界,影响最深刻的领域是互联网...[详细]
光荣与梦想:中国竞技科幻作品精选集
《光荣与梦想:中国竞技科幻作品精选集》主编:宝树北京燕山出版社2021年9月一这本书的渊源,可以追溯到2012年的某一天,编者在布鲁塞尔的一家旧书店里,邂逅了一套残缺不...[详细]
性别•寓言•乌托邦——刘慈欣《三体》中的文化启示与
新世纪以来,科幻文学特有的审美的历史的意义不断被挖掘。刘慈欣的《三体》(《地球往事》三部曲[1])以恢弘深邃的想象、深切的人文道德关怀和史诗般的宏大叙事将科幻...[详细]
专访刘慈欣:中国 文学迎来黄金时代了吗?--访谈
刘慈欣,曾以科幻小说《三体》获第73届世界科幻大会颁发的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成为首位获得该奖项的中国科幻作家。近年来,中国国内掀起了科幻热,文学及影视作品不断...[详细]
凡尔纳《格兰特船长的儿女》
这部作品秉承了凡尔纳小说的一贯特点,情节离奇曲折,语言风趣幽默,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到激动人心的冒险故事,学到很多的地理知识,还可以感受到...[详细]
惊奇•忧思•法自然:论王晋康科幻小说的科技观
关键词:科幻小说 王晋康 科技观 科幻小说是一种“推演小说”,基于科学规律、社会规律对未来(有时是或然历史)进行假设、推演、论证,由此探索人类的...[详细]
莱姆:他被整个世界所接纳
莱姆不仅属于波兰,而且属于世界。当我们谈到他的世界性时,往往会列举出他的作品被译成数十种语言并行销数千万册等数据,事实上除此之外例证还有很多。早年间英语系科...[详细]
刘慈欣关于“星云奖”的一些介绍
(之一) 介绍2002年星云奖提名的两部小说:《UNDONE》和《AROLLOFDICE》本届星云奖提名中有两篇很有意思的小说。其一是《回退》(UNDONE),说的是那样一个时代,人类可以...[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