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经典名著 > 外国名著

伊·格·爱伦堡《解冻》

发布时间:2017-05-05 来源于:网络搜集 作者: 佚名 点击数:

内容概要

  《解冻》分二部,第一部发表于《旗》杂志1954 年第5 期,第二部发表于1956 年第4 期,同年9 月23 日出版单行本。小说第一部的情节发主在1953 年冬至1954 年早春。第二部写1954—1955 年间的事。在伏尔加河畔某城市的一个大型冶金厂里。厂长茹拉甫辽夫是一个典型的官僚主义者。他刚刚37 岁,人已发福,皮肉松弛,面颊下垂,开始谢顶。眼神中不再有幻想的光彩,而是安详自信的。他只关心生产,关心完成任务,见物不见人。对周围人们的内心生活漠不关心,他还把专门用来建造职工宿舍的专款用于造精密铸造车间,让工人们长期住在破旧的草棚里。老布尔什维克、中学教师普霍夫说:“茹拉甫辽夫是个典型的官僚。有多少人因为这种人而痛苦流泪呀!可是他们却无动于衷踢掉1 个这样的人,马上会冒出10 个来,象雨后春笋”在一次工厂党的会议上,工会主席提出,该着手建筑三栋宿舍了。总设计师索科洛夫斯基支持这个意见,并说去年就该开始了。茹拉甫辽夫不考虑意见的合理性,而是根据档案材料,怀疑他别有用心。原来索科洛夫斯基的妻子由于他在困难的年代里全心全意扑在工作上,对家庭不够关心,便与新认识的一个比利时藉的侨民结合,带着孩子出国了。而索科洛夫斯基却落了个莫须有的罪名——有海外关系,不可信任。工程师柯罗捷耶夫是个有才华的科技工作者,但他也有一部苦难史。1936 年他的继父成了肃反对象,还是中学生的他就被开除共青团。在卫国战争中又失去了心爱的女友,至今孤身一人。他对茹拉甫辽夫的作风也很不满。厂医薇拉·舍列尔受秘密警察策划的“医生的阴谋”案牵连,孤独而坚强忍受着折磨。茹拉甫辽夫的妻子莲娜是个正直热情的教师,她逐渐发现丈夫在变化着,他们之间的感情距离越来越大。最后她发现自己深深地爱上了柯罗杰耶夫。1953 年严冬的一次暴风雪中工棚倒塌,造成事故,于是厂长茹拉甫辽夫被撤职查办。1954年春天终于到来,受诬告的得以平反,监禁流放17 年的柯罗捷耶夫的继父释放归来,有情人终成眷属。这就是书名《解冻》的寓意:冰冻溶解,春到人间。作品结尾是,茹拉甫辽夫在降职改造中一旦站稳脚跟,又原形毕露,因为在他的上下左右还存在着产生官僚主义的温床。

作品鉴赏

  《解冻》没有直接提到1953 年所发生的重大政治事件,甚至连斯大林的名字也没有出现。而是象作者自己在《谈谈作家的工作》一文中所主张的那样,主要揭示“人的内心世界”,勾画在日常生活中的“活生生的人”的真实面貌。小说写出了柯罗捷耶夫、索科洛夫斯基、舍列尔这些知识分子所受的不白之冤,他们的心灵创伤;写出了莲娜的没有爱情的家庭生活和新的追求。他们或者相互爱慕着,却都感到无法愈越鸿沟,以冷淡的外衣来掩饰真情实感的流露。这就是1953 年的严冬气氛。主人公们期待生活发生重大变化的急切心情,他们渴求心灵的温暖,要冲破造成人与人之间互不信任的壁障的热烈愿望,在广大读者中激起了共鸣。当然《解冻》的意义并不限于书名所具有的概括性。作品最早触及了一些重大问题。如社会主义社会中抓生产与关心人的关系,民主与法制的问题,知识分子政策问题,还有作家最关心的关于艺术创作与政治的关系等问题。在后一问题上爱伦堡的观点是矛盾为,一方面他正确地批判了以个普霍夫为代表的,为配合每一个具体的政治任务和政策需要而祖制滥造,牟取金钱名誉的庸俗倾向,另一方面却提倡以萨布罗夫为代表的完全脱离社会,过着隐居生活,只以家门口的风景和妻子为创作源泉和题材的所谓创作自由的道路。这种“矫枉过正”的片面性,因强调针对性而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的毛病,可以说在初期“解冻文学”中不乏其例。在人物塑造方面,爱伦堡企图把自己的文艺主张体现在形象中,描写正面的共产党员时不仅写他们在工作中,在党的会议上的表现,而且着重写了他们时诗爱情、家庭的态度,把他们“内心的冲突和矛盾表现出来”。写反面人物,如茹拉甫辽夫和小普霍夫等,着重“揭示隐藏在人的心灵深处的光明和黑暗的斗争”。有意识地强调茹拉甫辽夫在战争年月和遇到特殊情况(如工厂失火、工棚倒塌)时表现出的英勇、无私,以及他对小女儿的爱。揭示了小普雷夫在认识到自己道路的错误,但又无力自拔的苦恼和矛盾心理。这样,作家对茹拉甫辽夫和小普霍夫的批判没有停留在个人身上,而是要读者去思考造成这种类型人物的社会原因。《解冻》也许称不上是一部完美无缺的艺术杰作。然而人们却很少注意这方面的弱点。

  小说因它的政治敏锐性而轰动国内外文坛,也因为鲜明的政治倾向而受到批判。《解冻》,作为苏联新时期的一种文学思潮的开拓者和命名作而进入史册。

  西方苏联文学学者称50—60 年代的苏联文学为“解冻文学”。他们对这一概念的说法不一,但大致上是指斯大林逝世后10 年中,特别是五十年代中期以来那些揭露苏联社会阴暗面,反对“斯大林主义”,要求创作自由趋向。他们所理解的对斯大林的批判,不单是指反对斯大林个人崇拜及其恶果,而是把斯大林的名字与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制度相提并论的。苏联国内,一则由于对西方偏颇的政治倾向不能同意,再则,如赫鲁晓夫在他的《回忆录一最后的遗言》中所说:“我们领导成员包括我自己在内是赞成解冻的。但我们害怕解冻可能引起洪水泛滥,这将使我们无法控制它,并把我们淹死。

  洪水会溢出苏联河床堤岸,并形成一股冲破我们让会的所有堤坝的浪潮。”

  然而,“我们要引导解冻的发展,以便它只去激发那些有助于巩固社会主义的创造性力量。”所以,苏联长时期不承认“解冻文学”的提法。而爱伦堡的原意是苏联已进入冰冻融解时期,预示着春天的到来。但这还不是真正的春天,这是一种过渡性的精神气候——“解冻感”。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
  • 苏联小说家:尤·瓦·邦达列夫

    1969 年的《热的雪》是邦达列夫创作道路上的里程碑。这部取材于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长篇小说,将“战壕真实”与“司令部真实”结合起来,描绘出一幅既有雄伟气势,又有...[详细]

  • 瓦·伊·别洛夫《凡人琐事》

    中篇小说《凡人琐事》通过普通农民家庭最琐碎的日常生活,极为细致地满写了正在消失着的苏联农民的文化与生活。在描写苏联农村变革的同时,提出了有关人类本质的普遍...[详细]

  • 瓦西里·伊凡诺维奇·别洛夫

    1966 年发表的中篇小说《凡人琐事》标志着作家才华的迸发以及他对现实生活观察的深度。别洛夫在这部小说中细致地描写了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从...[详细]

  • 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

    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以下简称《一天》)是索尔仁尼琴的处女作,作者因而一举成名。小说中描写的那个劳动营和涉及的社会现象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苏联反扩大化的错...[详细]

  • 苏联禁书《生存与命运》

    内容概要  举世震惊的斯大林格勒大血战正在进行,斯大林格勒的保卫者们面临最艰难的日子。城里进行着艰苦的巷战,但主动权仍掌握在德军手里,红军的反冲击无法阻止德...[详细]

  • 格里戈里·雅科夫列维奇·巴克拉诺夫

      格里戈里·雅科夫列维奇·巴克拉诺夫(1923—),苏联俄罗斯作家。苏联作家协会理事、书记处书记、常委。《旗》杂志主编。主于沃罗涅 日市的一...[详细]

  • 弗·阿·柯切托夫《叶尔绍夫兄弟》

    由于小说迅速及时地反映了当时苏联的社会现实,鲜明地表现了重大的政治主题及作品中充满了政论性的特点,因而一发表就引起了强烈反响,受到了文艺界的普遍重视,并展开了...[详细]

  • 卡米洛·何塞·塞拉《蜂房》

      作者简介
    卡米洛·何塞·塞拉(1916—)西班牙当代著名作家,1916年5月11日生于西班牙西北部加利西亚地区拉科鲁尼亚省帕德隆市伊里亚—...[详细]

  • 普里亚斯林一家赏析

    在《普里亚斯林一家》中,通过“新生活”集体农庄的变迁,一方面揭露了农村生活中的阴暗面:迫在眉睫的衣活和农民的生活,强迫农民大量伐木;一到秋收季节则既要征税又要农...[详细]

  • 普里亚斯林一家

    卫国战争爆发了,苏联北方别卡什诺村“新生活”集体农庄的男人们全都上了前线,剩下的尽是妇女、老人和孩子。他们既要挑下全部农业劳动的担子,又要伐木,供应前线木料。...[详细]

  • 最新内容
    精品推荐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