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经典名著 > 外国名著

霍桑《拉帕其尼医生的女儿》

发布时间:2022-03-08 来源于:网络 作者: 王茜 点击数: 289次

  霍桑《拉帕其尼医生的女儿》内容简介:

  年轻人乔万尼在大厦高层租住了一个房间。当他打开窗向外看时,无意中发现了大厦下面的美丽花园,以及在花园里工作的老医生拉帕其尼及其美丽的女儿碧阿蒂斯。乔万尼从父亲的朋友巴格里奥尼教授那里听说,拉帕其尼医术高明,但他关心科学远远超过关心人类;碧阿蒂斯也具有某些特殊的才能。乔万尼自己也发现,碧阿蒂斯似乎有种能力,会让靠近她的一切小生物致死。尽管如此,乔万尼还是忍不住潜入花园与碧阿蒂斯相会,并深陷情网。恋爱中的乔万尼越来越感觉到碧阿蒂斯的善良、纯净和美好。但巴格里奥尼教授突然造访,且告诉乔万尼,碧阿蒂斯从一生下来就被父亲用毒药养大,她的身体包括呼吸都是有毒的,并送给乔万尼一瓶据说可以解毒的药水。乔万尼也发现自己的身体被染上了同样的毒素。他前去质问碧阿蒂斯,而碧阿蒂斯根本不了解父亲的所为。碧阿蒂斯主动要求喝下解毒药水,生命随之终止。

  霍桑《拉帕其尼医生的女儿》赏析:

  作为19世纪美国著名的浪漫主义小说家,霍桑以短篇小说闻名于世。他称自己的短篇小说为“偏僻山谷中带有苍白色彩的花”,这句话堪称对其短篇作品的最精妙的概括。《拉帕其尼医生的女儿》就像是这样的一朵花,从题材到构思都与同时代的作品有所不同,即使在今天读来,那超凡的想象力也会让人产生强烈的“陌生化”效果,再加上霍桑一贯卓越的心理描写能力,字里行间仿佛燃烧着一团热烈的火焰,带着超脱凡俗的气息。

  小说的奇特效果首先得益于作者的独特构思。霍桑是西方小说史上第一个将科学作为题材的小说家,但是他并没有单纯地颂扬科学带给人类的知识和真理,反而对科学技术可能带给人类的伤害进行了深入反思,并且设计了耸人听闻的情节来表达对科学的批判态度。比如,这篇《拉帕其尼医生的女儿》就设计了拉帕其尼医生为进行科学实验而将女儿培育成一个呼吸中带着毒素的生物的情节。在节选部分,科学家父亲的冷酷与少女的善良,科学知识的反人性与自然人性的美好,追求科学真理的疯狂与爱情的执著之间都形成了尖锐鲜明的对比。

  其中,最显著的对比体现在拉帕其尼医生的冷酷无情和女儿碧阿蒂斯的纯真善良上。作者借巴格里奥尼教授之口表达了对拉帕其尼医生的评价:“天然的亲子之情没有能约束住她的父亲,他把她的孩子用这样可怕的方式献作对科学的疯狂兴趣的牺牲品;我们说句公平话,因为他是个真正的科学家,好像连他自己的心都在蒸馏器里提炼过了。”为了进行科学实验,拉帕其尼医生不惜将女儿作为牺牲品,追求真理的狂热甚至可以无视、压倒、损害亲子之情这种最基本的人类情感,而当所谓“真理”或“知识”的获得是以牺牲一个少女的美丽生命为代价时,对此“真理”或“知识”的价值又该如何评说?科学研究的求真是否足以为其过程中所隐含的罪恶手段开脱呢?

  碧阿蒂斯是人类知识牺牲品的象征物,从她出生那一天起就被纳入父亲的实验计划中,她和有毒的花儿一起成长,从血液到呼吸里都渗透着毒素,自己却无从知觉,并且在父亲的控制下一直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但身体上的毒性和人生经验的欠缺丝毫不影响她纯真善良的禀性。在选文中,我们可以看出霍桑不遗余力地渲染碧阿蒂斯的美好,而这样的描写除了用以映衬拉帕其尼医生的冷酷和罪恶以外,其实还包含着作者对另外一种自然人性的赞美和向往。

  碧阿蒂斯单纯、明亮、深情,她的灵魂仿佛是透明的。虽然她不谙世事,对生活的各种方式都一无所知,但这丝毫不影响从她纯真的自然生命天性中喷涌出来的智慧,她的精神“如同清泉乍涌,初沐阳光,对于反映在它胸中的大地晴空都惊异不置。她思想的来源是深刻的,她那珠玉璀璨的奇思妙想,如同喷泉中喷出的串串水珠,闪烁着钻石、宝玉的光辉”。因为她在精神上完全是自然的产儿,一切行动完全发自本心,所以才会讲出这样智慧而真诚的话语:“如果对外在的感觉是真实的,其本质仍然可能虚假;但是你可以相信,出自碧阿蒂斯·拉帕其尼之口的话语,是发自她内心深处的。”在碧阿蒂斯这里,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出作者试图说明的东西:人是活在世界上的血肉之躯,而不是没有灵魂和情感的物体,对我们来说内在的德行比外在的知识更重要,发自生命天性的理解世界的能力比冷漠客观的观察研究世界更接近真理本身。美德来自天性,如果听从不受任何污染的自然心灵之声,人类可以达到一种更深刻的智慧,这种智慧与人的纯真禀性密切相关,却与科学所追求的知识没有任何必然联系。

  美丽的碧阿蒂斯正是作者浪漫主义人生理想的化身。在科学发展日益昌盛的19世纪,一些有识之士已经渐渐发现科学技术在使人类更深入地理解了世界并带给人类控制世界能力的同时,也使人的心灵与情感变得越来越干枯,使道德和人性日益偏离了人们所希望的方向。而浪漫主义思潮的一个普遍主题就是缅怀那个即将逝去的、人与世界有着内在精神联系的时代,作品普遍表现出摒弃世俗、向往自然的情结来。霍桑对科学的质疑态度与这些浪漫主义作家们一脉相承,超越之处却在于他的反思更有深度,知识与美德究竟是什么关系?科学进步与人类的幸福又是什么关系?这些问题直至今天仍然不失为令人深思和警醒的提问。

  除了选材奇特,构思巧妙以外,霍桑的小说之所以能让读者产生一种超脱世俗的感觉,还因为他语言华美,想象力丰富,笔下所描写到的一切似乎都有生命,都有活力。比如乔万尼初进花园时看到的那些植物,“它们硕大无朋,看起来很凶猛,强烈,甚至不自然,游人在其中漫步时,每一棵都会吓他一大跳,因为它们都长得那样野,好像一个个怪脸从榛莽中瞪视着”。写到那个被乔万尼的气息沾染后濒临死亡的蜘蛛,“乔万尼弯过身去,向那小虫吐出一口深长的气。蜘蛛突然停止了工作,由于这小艺术家的恐怖,蛛网也颤抖起来”。自然事物都仿佛和人一样是有灵魂的,这是霍桑受到超验主义和神秘主义影响的结果,他相信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有灵性,就好比人的灵魂与躯体不可分离一样,所以他努力要把蕴涵在具体客观事物背后的灵性揭示出来。

  最有特色的依然要数霍桑的人物心理描写了,细腻、深刻、准确,极富激情,宛若一团团跳动的火焰,每一个人物都仿佛因为某种情感而燃烧起来,这也使他的艺术世界带有一种超越凡俗的特点。比如乔万尼从最初进入花园前的踯躅到进入花园后的平静这一段心理转变过程,就展现了人类心理活动中某些具有普遍性的东西。在进入花园前,乔万尼的心情是充满矛盾的,他一方面因为想到进入花园可能是医生设下的一个圈套而惴惴不安,另一方面又觉得有一种不可抵御的宿命力量推动着他不得不进去,他的心头燃烧着不能扑灭的爱情之火,“她是天使还是恶魔都没有关系,他是无可挽回地被她圈住了,他还不得不遵守那像旋风一样卷住他前进的规律”,但是他又似乎在内心里抵御着这宿命的力量,怀疑起自己的深情“是否全属虚妄,是否真的如此强烈”。读者的心情也不由自主地随着乔万尼这一波三折的心理活动一起跌宕,感受着爱情的煎熬。

  当乔万尼真的踏入花园后那一刹那的微妙心理,霍桑写得格外真实自然,将大多数人时常会体验到的一种普遍情感传达出来,“情况往往是这样,原以为是做不到的事已经做到了,梦想的迷雾逐渐凝聚为可以琢磨的现实,这时,本来以为会感到疯狂的快乐或痛苦,我们却会发现自己是平静的,甚至是冷淡的镇定自若”。乔万尼在没有和碧阿蒂斯接近时每当想起她就激动不已,真的见到了反而平静异常,竟然带着批判的眼光研究起那些植物来。优秀的艺术家应当按照事物应有的样子来写作,要成为人类心灵奥秘的洞悉者,这一点霍桑做到了。

  乔万尼与碧阿蒂斯的情感非常炽热,但霍桑在描写这种炽热时既有直接的正面渲染,也用乔万尼自己的心理矛盾做衬托,这种冷热对比的方式使作品形成了极端强烈的艺术效果。往往是在爱情描写最激动人心的时刻,乔万尼内心的怀疑和矛盾就像一块挥之不去的阴影一样升起来,给情节展开增添一些曲折的魅力、让读者对主人公命运的揣测多了一点想象的空间。

  先是他们初次交谈时,乔万尼闻到碧阿蒂斯周围弥漫着一种奇香,作者只是轻淡地提了一句“乔万尼感到一阵晕眩,不过一会儿就好了”。但是当乔万尼心怀喜悦地要摘一朵宝石花送给碧阿蒂斯时,碧阿蒂斯及时地拉住了他,她“一声尖叫,像离弦的箭一样跳上前来,这声叫喊像匕首似的穿透了他的心”。这种过激反应像一盆冷水泼在了正在热烈展开着的爱情进行式上;接着作者多次描写乔万尼的内心独白,在爱的热情和疑心之间反复摇摆,但终于是爱情战胜了疑心;然后,当巴格里奥尼教授说出事情的真相时,乔万尼心中的矛盾越发激烈了,但他起初还是压制住了那些关于碧阿蒂斯的不好念头,“以真正情人的那种彻底的忠诚”来反击教授的责难,可是不信任的感觉再次出现,“初期热情的升华使他的精神达到的高度不能再保持了,他垮下来了,匍匐在世俗的怀疑中”,决定去试探她;而当乔万尼发现自己真的已经被染上毒素时,他开始变得凶恶起来,但是峰回路转,当他一冲下楼见到碧阿蒂斯,看到她纯净的面容,想起她明澈的灵魂带给他的心灵感动,愤怒立刻又平息下来,要质问碧阿蒂斯的冲动被两人“悲伤而沉默”地散步所取代。

  霍桑是人类心灵世界的探微发幽者,他让心灵里每一次纤弱的搏动都变得强劲清晰起来,因此我们能够从中体会到生命的力度和热度。随着霍桑跌宕起伏的笔触,我们感受到爱情的甜蜜、猜疑、热烈和脆弱,他所描写的爱情不仅出现在乔万尼和碧阿蒂斯这对处于特殊情境中的恋人身上,也是一切恋爱者心灵感受的集中展现。只不过在作品里,在这种特殊的艺术情境下,混杂在爱情里的每一丝细微情感都被放大了许多,让读者看得更清晰了。这部短篇给人的整体感受正如作者自己所说,像一朵超脱尘世的花,用尽全部生命力燃烧成娇艳夺目的颜色,在短促的瞬间璀璨绽放着。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
  • 中国浪漫主义诗学的当代建构——论迟子建小说的思想与

    内容提要 迟子建的小说具有个性鲜明的浪漫主义诗学特征。迟子建想象力丰富,特别是其构筑的“北极村”小说,既具有唯善唯美的象征色彩和超现实特...[详细]

  • 沈杏培:“头部写作”与王蒙革命浪漫主义的起源问题

    王蒙曾借用作家林斤澜所说的“红烧鱼”的比方,把自己写于20世纪70年代新疆时期的《这边风景》称作他的写作的“中段”,后来批评家便开始援引“中...[详细]

  • 格非《望春风》的时间回拨、栖居风景与废墟浪漫主义

    格非的《望春风》是一部对家园的追忆之作。《望春风》所叙的,是主人公不断被“唤醒”的记忆之旅。即便作为空间的故乡消逝了,但故乡的过往形态并...[详细]

  • [美国]纳博科夫《洛丽塔》

    1954年,俄裔美国作家纳博科夫创作了长篇小说《洛丽塔》,这本描写五十多岁的成年男子对十二岁小女孩的性爱之作,在当今评论家的眼中早已不是为性而性的低俗黄色文学,而...[详细]

  • [美国]波特《愚人船》

    写作这部小说,花费了波特20年的时间。这部呕心沥血之作,除了处处洋溢的才情外,还蕴涵着无法简单陈说的深意。1961年小说出版以后,即被称为 “阴暗的寓言”。正如批评...[详细]

  • [美国]海勒《第二十二条军规》

    小说的总体形式仍旧保持着写实小说的叙述方式,较具可读性。作为“黑色幽默”的代表作,其艺术特征主要体现在一些荒诞不经的情节和戏谑无理的语言上。尽管如此,它们实...[详细]

  • [哥伦比亚]伊萨克斯《玛丽亚》

    作为一部浪漫主义小说,《玛丽亚》在描写主人公感伤主义的恋爱故事,抒发他们对理想爱情的追求的同时,也表现了欧洲浪漫派小说所表现的理想主义倾向。不难看出,作者有对...[详细]

  • [美国]辛格《冤家,一个爱情故事》

    赫尔曼的妻子塔玛拉和两个儿子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和许多犹太人一样,被关押在纳粹集中营,生死未卜。而赫尔曼在女仆雅德维珈帮助下,侥幸躲过一劫。...[详细]

  • [美国]辛格《童爱》

    《童爱》采取第一人称叙事,因此,作品中的叙述者与读者仿佛直接晤面,沟通思想。仿佛作者就坐在对面,讲着那栩栩如生、真切动人的故事。辛格善于发掘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作...[详细]

  • [美国]罗斯《反生活》

    《反生活》被公认为是罗斯最难理解、最错综复杂的一部小说,也是后现代主义实验小说的典型。...[详细]

  •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