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文学的突围战
编者按:
科幻文学曾经在中国活跃过许些年,但也在高高低低的文学镜像里唏嘘了不少时光。“科幻”的魅力是什么——科学与幻想——两个都足以使人漫想的世界。
有趣的事情是,科幻还在,文学依旧,电影却抢去不少风头。从《盗梦空间》、《源代码》再到可以让人的大脑有无限潜能开发的神秘药片、让猿族崛起的针剂……他们无一不是在洗劫着我们幻想的世界。中国的科幻作者们呢?除了《三体》的一夜崛起,我们更多的是不知如何回想——类似于《盗墓空间》更复杂的作品,12届银河奖得主、国际科幻大会银河奖得主王晋康老师在数十多年前就已经创作过。
“我们不缺科幻作品,不缺作者,但是缺真正有气量打开市场,整合文学作品到商业作品包装的内行人。”现实也极为让我们尴尬。其实,市场上已有不少文化、影视投资人看中了科幻题材,纷纷投石问路,但就像“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打探的多,落实的少。
本期活动云集了中国最顶级的科幻作者,如钱莉芳、吴岩、王晋康、韩松等,意义或许不在于急于解决中国科幻文学的通俗化之路,而在于如何向科幻文学发问,如何提醒着我们的环境,开始一场突围战。
欢迎您走进本期凤凰网文化频道的“视线”。
成功的小说:表达自己,取悦他人
夏笳:
非常高兴看到大家一起来参加《天命》的首发会,同时也是“科幻文化通俗化之路研讨会”,这个活动是由“超好看”和“凤凰网文化频道的‘视线’栏目”一起合办的。
我做一下自我介绍,我叫夏笳,也是一个科幻作者。接下来介绍一下各位嘉宾,首先是居云峰老师,中国科普作协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接下来是今天的主场钱莉芳老师,是《天命》和《天意》的作者,也是银河奖特别奖获得者。接下来是吴岩老师,是北师大科幻方向研究生导师,《科幻世界》特约主编,也是中国科幻理论界泰斗。这位是大家非常熟悉的12届银河奖得主,国际科幻大会银河奖得主,世界华人科幻星云奖唱片小说得奖——王晋康老师。这位也非常难得接受大家瞻仰和朝圣,中国科幻四大天王之一,8届银河奖得主,代表作《六道众生》、《伤心》——何夕老师。接下来这位又是中国科幻四大天王之一,他是《地铁》的作者,也是新华社对外部的负责人——韩松老师。接下来是东道主之一,北京磨铁图书有限公司的总裁、创始人,诗人沈浩波先生。
介绍完了各位嘉宾之后来进入今天的主题,我们今天为什么要坐在这里呢?当然是要为了研讨科幻。我从去年夏天的时候,跟梁老师一起去“日本东京科幻大会”跟日本的科幻同行讲了讲,介绍了一下中国近代科幻的近况。但是在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就跟那边的同行也探讨到一个问题,就是关于现在中国科幻虽然形势是一片大好,欣欣向荣,但同时也面临很多困窘和困境。
一方面来说,在广大的读者心目当中,都觉得科幻还是有点不入流,是类型文学,青少年文学,是小孩子看的东西。周围很多朋友跟我聊起写科幻小说的时候,他们都说上高中以后就不看了,觉得上了高中或者大学毕业以后,在地铁捧着一本《科幻世界》是很丢脸的事情。所以在各个主流文学的研讨中,你也比较少能够看到,有机会可以研讨科幻文学。它作为一种通俗化、类型化的文体,被主流文学,广大的文学排斥。作为科幻文学涉及的门槛比较高,一般的读者会说科幻啊,看不懂,或者太硬了。虽然我们是类型文学,毕竟我们要高人家一点点,所以我们在选择这些作品的时候,我们会觉得这个作品一定要硬一点,要有一点科学的内核,或者把科学作为一个很严肃的东西来讨论,这样才显示出我们是比较特殊的一个群体。
从两方面来说,一方面是主流化。主流这个文学圈子,一方面又是通俗的这种类型文学,商业化的圈子。科幻面临的问题被夹在两个小圈子中间,我们最近发明的词叫“抱团取暖”。因为外面的狂风暴雨而感觉到这个小圈子是多么的温暖,同时我们不得不思考,有没有可能突破这种困窘,让科幻朝“主流化”和“商业化”突围,成为广大人民群众雅俗共赏、官民同乐、男女通吃的这么一个流行的文学种类。
近几年科幻小说的出版,一方面得到主流文学的好评,另一方面又引起了热潮。趁着这个大好时机,我们在这里讨论关于科幻“突围”的问题。今年又是由磨铁图书有限公司全力打造钱莉芳老师《天命》这部作品,在2004年钱老师已经写了一部《天意》。当时可以说在中国青少年科幻迷中也是引起了一个热潮,认为是一个写的非常好看的小说。时隔七年之后钱老师终于拿出了她的《天命》。七年磨一剑,终于看到这个作品。趁着《天命》首发的机会跟科幻界的,科幻理论界的、科普界的老师一起探讨这个问题。首先我们先把钱老师请上来,来发表一下她的感言。
钱莉芳:
首先我向大家表示感谢,第一个感谢是作为科幻、科普界的前辈,还有各位粉丝。你们就是我们这些作者的衣食父母,还有沈浩波先生。还有我要向大家道歉,我这个剑“磨”的好慢,以后努力在这方面进行改进。
夏笳:
接下来有请上半场的嘉宾跟钱老师一起讨论。首先是王晋康老师,何夕老师,然后是韩松老师。我们上半场的讨论,主要是关于科幻文学如何走向“商业化”的问题。我前两天在策划这个活动的过程中,拿了一本《超好看》,翻开看到掷地有声的大字,应该是沈浩波先生写的,“不以好看为目的的小说就是耍流氓”。所以小说是不是好看是“商业化”必备条件呢?除此以外,除了好看,“商业化”的小说还需要那些要素?在座几位都是作为作者,
(编辑:moyuz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