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如稗草》:一部生动展现 “网络文学原生评论”美学特征的佳作
摘要:“在线批评”和大众介入批评活动是网络文学评论中独有的现象,是“网络原生评论”的主要构成。安迪斯晨风作为当下最活跃和具代表性的网络文学原生评论家,其评论集《生如稗草》集中展现了他关于网络文学的见解,是一部弥补原生评论短板、扩大评论实践活动以及评论内容文学和社会价值的作品,具有朴实的文风、对自我感受的勇敢表达、扎实的文本细读和故事分析等特点,是一部彰显了网络文学原生评论美学特征的重要文本。
关键词:网络文学原生评论;《生如稗草》安迪斯晨风
由于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之间存在着诸多不同,以之为对象的评论活动也出现较大差异。欧阳友权、周志雄、邵燕君、禹建湘、江秀廷等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虽然各家意见不尽相同,但关于网络文学评论具有特殊性这一观点是有共识的。综合来看,网络文学评论中有两方面是传统评论中所没有的:一是从空间上看,除了在专业学术研究和评论刊物、报纸上发表评论文章外,衍生出了在网络上进行的“在线批评”;二是从评论主体上看,大众介入批评活动,打破了传统评论中以学院派为主的专业人士一统天下的局面。这两点不仅成为网络媒介时代文学评论的创新性发展,也是彰显网络文学发展动力、态势和未来前景的重要标志——而这两个特征实际上可以合二为一,因为在赛博空间从事“在线批评”的一定是网络文学的读者,是难辨个体和主体的“大众”。
对于这种网络文学独有的文学评论形式,之前有媒体直接将其称作“网生评论”,例如在《文学报》关于“20年20部网络文学作品”评选的报道中写道:“而在网络文学的评论队伍中,专业评论者与网生评论力量该如何有效结合,也是当下网络文学发展中亟须解决的问题。”并引用欧阳友权的观点认为,“在专业研究者不足的同时,与作品共同成长的网生评论则显示了勃勃生机”①等。最近,青年学者江秀廷在对此前包括“网生评论”在内的“在线批评”“草根批评”“粉丝批评”等概念进行辨析后,将之规范为“网络文学原生评论”(以下简称“原生评论”),认为原生评论“是一种以网络文学为对象,网民大众参与的、网络原创的、内容和形式多样的评论”,并进一步分析了它所存在的“在线化注疏”“多媒体挂载”“体认式评价”等多种形态和特征,指出这种评论形式对于网络文学而言具有不可或缺的重大意义②。
而在当下的网络文学现场,原生评论最具代表性的评论家当属安迪斯晨风。2022年10月,他出版了评论集《生如稗草:网络文学导读》③,汇聚了主要发表在新浪微博上的35篇书评文章,每篇文章都是阅读一部网络小说后所写的“长评”;而他的新浪微博粉丝有124.7万之多④,由此也可见这些文章的读者“流量”之大。安迪斯晨风长期而大量地阅读网络小说,是网络文学的“铁粉”。他在该书后记中说,2002年上大学后,“当时正是网络文学发展壮大的关键时期,我作为第一代网文读者群体的一员,有幸看到了它最初绽放时的样子”⑤。到2009年,他开始有意识地“尝试写作书评”;2016年他还创办了“晨曦杯”网文阅读、书评和推荐活动,至今已经举办了7届,吸引了众多网文读者参与。“能够从阅读中获得趣味才是真正的阅读”,正是凭着经久不衰的兴趣持之以恒地畅游在网文的海洋中,安迪斯晨风成为深谙网络文学内在奥秘、在网络上最知名的“大众”读者之一。
原生评论由于散布在网络中,以简短的跟帖、点评等形式表达不同评论者对同一部网文中的情节、人物、世界观设定等的片段意见,虽然显现出传统文学评论所不具备的及时性、鲜活性、直感性等特征,但其支离破碎的特点缺乏对被评论作品的系统性意见也是个客观事实。进一步而言,原生评论的散在性本身也是一种缺憾,因为仅凭只言片语,我们难以从整体上了解一个评论者在网络文学阅读中所表现出的审美偏好、思想观念和价值主张等的“个人风格”,从而降低了它的文学意义。《生如稗草》将安迪斯晨风的网文书评文章聚合在一起,集中展现了他关于网络文学的见解,无疑是一部弥补原生评论短板、扩大评论实践活动以及评论内容本身文学和社会价值的作品。同时,收录于该书中的评论文章不仅对于推荐作者所评论的作品和引导读者阅读发挥了积极意义,其与学理化的专业文学评论不同的风格也凸显了独特性,是一部彰显原生评论美学特征的重要文本。
质朴、平实的文风扑面而来,是阅读《生如稗草》的直观体验。与发表在学术期刊上的学院派批评文章为了佐证文章观点,需要调用理论知识而大量使用只有专业人士才能懂的学术概念、引经据典,或利用理论工具“肢解”文学作品不同,安迪斯晨风倡导一种“读后感”式的写作。他不为自己对网络小说的意见罩上一件看上去能够提升所谓文章学术水平的面纱,而是运用大众读者能够顺畅阅读和理解、贴近日常说话习惯的话语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尽管秦朝如此重要,但它毕竟的确太过短暂,就犹如一颗刚开始大放光明就已然陨落的启明星,在历史中一闪而过。我们虽然知道它十分重要,但还没来得及多看两眼,就已经进入了秦末烽烟四起、楚汉争霸的时代。”“但是作为读者,我们可以看出,这种在三个鸡蛋上跳舞的玩法也已经日渐窘迫,而书中人更是早早便意识到了这一点。”(《〈秦吏〉:透视秦政的成与败》)“《天之下》的写法就像是一块层层叠叠的千层糕,里面夹杂了太多奇妙的配食作料。”(《〈天之下〉:传统武侠小说的守墓人》)这种朴实而形象的口语表达基本上不会出现在学术论文中。由于不掉书袋、不故作高深、不虚与委蛇兜圈子,安迪斯晨风的评论表现出诚恳、率真的态度,更让阅读者心生亲切之感,非常有利于理解和接受。这是原生评论在风格上最明显的特征。
这种话语方式预示着作者的评论是主观的情感表达,而非像学术评论那样追求客观性。这是《生如稗草》所体现出的原生批评的另一个特征。在评论文章中,作者丝毫不掩饰对一部作品、一种类型、一个桥段、一个人物甚至作者的好恶,酣畅淋漓地说出自己的意见。这些文章由此充满了个人的温度。袒露自己主观情感的表达,在学院派理性、冷静的评论文章中是很少见的。《〈悟空传〉:向狂妄的少年时代致敬》一文的结尾写道:“即便已经过去了这么多年,即便如今回想起当年的自己都恨不得脚趾抓地抠出三室一厅,但初读《悟空传》时那种热血沸腾的感受,却仍然不受控制地盘桓在我的脑海中。”作者用这段“接地气”的话表达出这部作品留给自己血脉贲张的长久记忆。在《〈瘟疫医生〉:点亮希望的灯火》一文中,作者这样表达对“系统文”的看法:“我不是很喜欢读主角带系统的网文,但是也不能不承认,对作者来讲,系统流写起来省时省力……系统这种东西既让太会安排布置情节的人有了偷懒的工具,也破坏了小说本身的‘顺理成章’。”站在自己的感受上对系统文的批评毫不留情。不仅如此,对网络小说作者编织故事的方法等也“夹枪带棒”,《〈死在火星上〉:浪漫的绝境求生之旅》一文在肯定作者“如此结构简单的故事,在作者笔下却有着如同电影一般的悠长余韵和磅礴画面,让人再也无法嘲笑理工男的文笔水准”之后,却又说“但作者同时亦是个太过浑蛋的命运操作者”,以揶揄、嗔怪的语气调侃作者对人物命运的强制性安排。
在江秀廷的研究中,将“自指性”归纳为原生评论的主要特征之一。在与学院派批评进行对比后,他认为:“前者(学院派批评)本质上是以作家、作品为中心,体现了鲜明的‘他指’特征,而后者(原生评论)则完全指向自己,以满足自我为核心,‘自己爽’才是评判的动力和出发点。”⑥安迪斯晨风写出的正是自己的“爽点”或“槽点”。江秀廷认为“紧贴着故事,少有深刻的反思和批判”是“自指性”的重要方面,这一点在《生如稗草》中虽然有所体现,但要从两方面看。一方面,这些批评文章虽然未能像学院派批评那样在深度和广度上挖掘作品在主题上的社会意义和思想价值,但是同样进行着对现实社会、人性命运、理想价值的追问与反思,只不过,这种追问与反思是紧贴故事情节来进行的。《〈修真四万年〉:大气磅礴的宇宙科幻史诗》就是典型的例子,安迪斯晨风采取“述评”的手法在讲述主角李耀在乘列车去上大学的路上遇到危险的“兽潮”“修真者”们主动站出来保护普通人之后,评论道:“这是一段写得极为动人的情节,作者也第一次诠释了‘修真’的内涵:修的是人性的至真,探究的是世界的本源。”此外,文章还指出:“在描绘一个个独立文明的同时,他还尝试着探讨在这样的文明背景下将会催生出怎样的社会结构,这样的结构又将导致怎样的结果?”这样的追问也并非不深刻,但只是“就事论事”,不去展开对作品意义的系统性探析。
另一方面,安迪斯晨风对故事的细致分析,充分显示了他对网络小说架构故事、排布情节、建构世界、安排人设等写作技巧的准确把握;特别是对不同类型网文作品——乃至大众文学经典名著叙事特征的了解和熟悉,是他阅读实践积累的反映。对于整体和单部作品都有着巨大体量的网络文学,有若非有大量作品的阅读经验,是无法做到如此精通的。他极少孤立地分析某部作品的内在特征,而是将其放在作者自己的创作序列或者同类型的序列中加以分析和评价。《〈亵渎〉:主角可以“恶贯满盈”吗?》并没有直接切入对原著的分析,而是先述说普遍意义上的主角与作者之间的关系,其中不仅举了鲁迅先生和《孔乙己》的例子,还用《射雕英雄传》《笑傲江湖》《鹿鼎记》里主角的形象来证明“金庸先生自然不可能分身成这么多人物”,以此来论证《亵渎》中罗格这个形象的合理性;并同时述及了作者的《尘缘》《狩魔手记》等作品来支撑自己的观点。《〈覆汉〉:长留史册的英雄史诗》将原著放在三国题材创作中加以观察比较,“从网文诞生初期历史的《真髓传》到近年来的赵子曰《三国之最风流》、赤军《汉魏文魁》,都用精湛的文笔和丰沛的历史知识把三国历史中的英雄传奇讲述得非常好看”,之后才抛出自己认为的《覆汉》是“网络文学中真正写出了三国英雄豪气担当的”作品这一结论。虽然这些评论文章带有强烈的主观情感色彩,但是这种论证方法具有某种程度上的客观性,令人感觉作者的持论和评价是公正的。正是在大量阅读、获取样本的基础上,安迪斯晨风才拥有了一个自己评价网文的“坐标系”。可以说,《生如稗草》全面展示了他的网络文学观。
在后记中,安迪斯晨风说:“读书本身不是为了帮助你获得什么,而是作为一种羁绊,陪伴你度过漫长的人生。”这说中了网络文学影响读者的方法:作为一种连载更贴的消遣性读物,它让读者养成每日读书的习惯,从而让阅读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就像吃饭喝水一样;正是在这种陪伴中,读者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生如稗草》中的文章恰恰是日常阅读中的有感而发,作者的感受和思考所代表的不仅仅是他一个人,而是与他一道的广大网民。但从全书的内容看,作者也绝不仅仅是想以出版的方式保存自己的所想和所得,同时也暗含着对网络文学评论的自我期待与认同。书中以“附录”的形式收入了由作者的朋友“菜籽”所作的女频网文评论文章5篇,至于收录的原因,作者在自序中交代说是自己对女频作品缺乏了解,因此邀请了“网文阅读量较大的评论者菜籽(原名蔡颖君)”来从“女性视角”进行解读。而二人的文本解读方法和文章风格有着很大的一致性——对于这种评论方式,他们显然有着高度的共识。
总之,《生如稗草》朴实的文风、对自我感受的勇敢表达、扎实的文本细读和故事分析等特点都使之与讲求学理化的学院派批评不同,堪称是网络文学原生评论的集大成之作。其符合大众审美习惯的表达方式不仅契合网络文学实际,以之为代表的原生批评更是一股评论新风;以此为借鉴,对于网络文学评论乃至整个文学评论事业都是有益的。
注释:
① 张滢:《网络文学:书写中国文学的新范式》,2018年4月8日《文学报》。
② 江秀廷:《网络文学原生评论的形态、特征与意义》,《中国文学批评》2023年第2期。
③ 安迪斯晨风:《生如稗草:网络文学导读》,百花文艺出版社,2022年。
④ 2023年10月2日查询数据。
⑤& 安迪斯晨风:《生如稗草:网络文学导读》,百花文艺出版社,2022年,第204页。以下引用该书内容不再一一注明。
⑥& 江秀廷:《网络文学原生评论的形态、特征与意义》,《中国文学批评》2023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