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茶师》:宿命感、地域性与茶文化
“有故乡的人回到故乡,没有故乡的人走向远方。”江苏作家童敏敏(笔名童童)创作的《洞庭茶师》,首发于番茄小说网络平台,近期由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讲述的正是几个年轻人返乡后的生活、婚恋与事业相关故事。离乡与返乡,在现当代文学中有着延绵的传统,从鲁迅的《故乡》、沈从文的《湘行散记》,到前些年梁鸿的《中国在梁庄》和王磊光的《一个博士生的返乡笔记》,这些关于返乡的文学性书写,记录了乡土中国在时代进程中的变化。洞庭是区域,茶师是职业,小说里以金果果为代表的青年们,在西山岛上,在洞庭山下,秉持工匠精神,创立茶饮品牌,演绎出一幕如春花绽放般的奋斗简史。小说表现出意味悠长的宿命感、地域性和茶文化,是一部反映当下小镇青年返乡的示范性文本。
故事从一段返乡的风雨之路开始。雨夜,金果果驾驶着汽车返回苏州西山岛,为送别一位儿时旧友。金果果、周舟、柳萍、江明川、杨海和陆亚东是青梅竹马的朋友,他们生活在同一条街道,见证了彼此的长大,爱情也在期间缓缓萌芽,这种温暖的邻里关系和男女情愫,让我联想到《请回答1988》中双门洞的温情生活。陆亚东的葬礼,是一场久别重逢的聚会,也是一些人表演的舞台,“本该是曲终人散的荒凉,却喧哗得沸腾”。作者巧妙地借助葬礼,交代了主要人物的性格与形象,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这种戏剧性的设置,产生了强烈的画面感和戏剧性,这样的写作方式也适宜网文后期的IP开发。同时,对生命的思索,对死亡的凝视,使得这部作品从开始就充满了巨大的宿命感,并奠定了某种形而上的哲思之感。
从小说主线观察,童敏敏讲述了一个返乡创业的故事,而在叙事的过程中,她借助回忆、穿插和环境,向读者描绘了一幅充满人间烟火气的西山岛生活画卷,有着浓烈的地域性色彩。岛上的人种植枇杷,采集茶叶,招待宾客,他们的生活如太湖之水,时而平静,时而起伏。回乡后的第一个清晨:“金果果在白粥、大饼、油条与咸鸭蛋的香气里醒过来。”童敏敏是善于记录细节的作家,类似这样对家庭日常的描写还有很多,经由阅读和想象,作者带领读者们走进了西山岛人的生活,读者仿佛也成为了岛屿的一部分,去共同拥抱路过的风。
和通常重视矛盾、冲突和节奏的网络文学作品不同,童敏敏的叙事显得缓慢许多,在保证主线情节前进的过程中,她将金果果六人的过往娓娓道来,为这部群像戏的每个角色立传:金果果温暖理智,周舟善良坚忍,江明川孤傲独立,柳萍爱慕虚荣,杨海天真执着。小说叙事在金果果的视角和全知视角间转换,在塑造金果果时,每个出场人物都得到了重视,可以说这部小说没有绝对的主角,每个人都是世界的中心。而作为女性作家,童敏敏关注当下女性的生存、婚姻和就业等,作品中的女性人物,有着独立的思想和清晰的成长变化。周舟由逆来顺受到学会反抗,继而把握个人命运;柳萍从贪慕虚荣到脚踏实地,在平凡中找寻到生活的意义。 《洞庭茶师》可以视作反映新时代女性现状的成长小说,这些女性的行动和奋进,或许可以感召更多人去重新思考和调整方向。
童敏敏的故乡安徽六安以盛产六安瓜片闻名,淠河宽阔生生不息,茂林修竹茶树漫山,正是基于这样的成长经历和对茶文化的情感,童敏敏计划创作属于网络文学的“茶人三部曲”,《洞庭茶师》之前,《大茶商》已完成,据悉第三部《茶岛》正在写作中。《洞庭茶师》作为承前启后之作,较前作显得更加成熟圆融。在这部作品中,西山岛的金果果和年轻的科学家叶茗相识相知相恋,共同开创了“茶师”品牌,甚至将中国的茶饮推向了国外。一杯茶,不仅仅是满足水分摄入或口腹之欲,更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小说行文中出现的古典诗词、民俗俚语和植物科学,系统地向读者普及了丰富的茶文化。
值得关注的是,作为一部由网络小说出版的作品,该书或许可以很大程度上改变业界对网文语言和文学性的看法。“公路两旁的灯带如同一条昏黄的河流,将山上山下隔绝成两个世界,声音来处有火光与灯光,是晦暗中亮眼的存在。”“洞庭山下的哀乐声终于停止了,茶山上,有一树的杏花经了这场雨的滋润,含羞带俏地绽放了几朵,压抑了一个冬天的春蓬勃而出。”童敏敏非常重视语言的诗化和修辞的使用,这使得她的网文写作兼具纯文学的气质,加之网文在体量上的优势,可以融入作者更多的观点和思考。她曾在采访中表示,希望自己的写作可以成为架接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的一座桥梁,并一直在尝试中。
童敏敏从2005年开始创作,累计出版小说40余册,但她从不是一位故步自封的作家。她的创作涵盖言情、科幻、悬疑和现实题材,在近20年的写作中,深入参与了网文的发展历程。她融合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的优势,既有网络文学的技法和特质,也有传统文学的背景和底色,并深度挖掘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尤其是茶文化,使她的创作具备了独特性和异质性。正如她的作品中的女性人物那样,童敏敏是一位不断学习、变化和成长的作家,期待她的“茶人三部曲”早日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