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小说评论 > 网络小说

网络创作对传统文化资源的运用:出于真,兴于善,成于美

发布时间:2024-10-08 来源于: 作者: 点击数:

在历史文化独具韵味的环境中,在网络传播的迅捷车道上,善用资源的优势,激发大量潜在读者的兴趣和认同,是网络时代写作的独特机遇。中国网络文学之所以在短期之内积累海量篇目和巨大篇幅,正是因为获得了传统文化的有利辅助。

当然,善用资源并非硬搬照抄,网络的海量作品中,最出色的那一类正出自对传统的参通悟透。同为回返汉唐称王拜相、梦入宫闱一笑倾城的历史与古风故事,有些读来风格违和宛如“古装照片”;有些却形神兼备,能顺利让读者实现感受转换。原因正在于,真正优秀的作品,其与传统文化的亲缘往往不限于时代设定和内容类型,还体现在更基本的价值层面。

自古文贵情真,网络释放了曾受竹帛刊刻规约的真诚,让民间歌咏被更多人看见。面对神话与经典,网络写作自模仿转述起步,体现出主动学习、勤于借鉴的善能。蓬勃而出的网络故事里,承前继后、彼此启发的角色家族各美其美,传承东方应时流转、变动不居的韵味。

相对强调原创性、推崇独抒胸臆的印刷文学来说,来自民间的网络写作更注重互动和对话。因此,传统作家在“影响的焦虑”之下,必须避讳、否认或是绕开前辈;而网络作家则乐于张扬“影响的喜悦”,伟大作家和不朽作品意味着话题的引子、交往的借口,与之相关联意味着能获得同好和知音的认同。

出于赤诚,源自真心

“真”是写作的驱动力,更是网络文学作者众多、作品量大的基本原因。历史上文学受制于媒介,要获得流传散播,就得被编撰者规约。《诗三百》的“思无邪”来自采诗官的拣选;而真正“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则往往因不合规范湮没于日常。

网络写作面貌各异,很多作品近乎直录口语,错字病句和夸张比喻甚至被网民挂出来嘲笑。确实,比起典范性美文的传统作家,网络作者在学历、经验、见识等方面存在短板。但网文为什么依然有巨量拥趸?那就是因为相比文字的精美规范来说,网络写作更注重真。

真在网络文学中,一方面表现为以个人标准进行是非利弊的判断,如《诛仙》张小凡的仙魔取舍,《择天记》陈长生的“顺心意”等;另一方面表现为打破书面语的“屏面语”写作,如穿书文《成何体统》中,英语是古代穿越者确认身份的密码,玄幻高手辰东善用歌词般的节奏韵律构造金句,古言小说《男主发疯后》模拟说书人的口吻;语言的活显示性情的真,在网络读写群体中达成共通认识,即在网络小说中,常识与规范可让位于效果的精彩。

每个人都渴望抒发真性情,也是网络媒体最具革新性的力量。虽然当下产业化平台上不时暴露出对“真实感”的设计与谋划,但这也说明“真”是不可或缺的。出色的网络作者在真的基础上精心营造,以故事情节烘托情感,从而区别于泛泛的灌水和发帖。网络文学就是日常对话、插科打诨、逗闷子、讲故事时毫不掩饰的真实性情,它承接民间文学、通俗文学、口头文学的“地气”。

对真的追求、对真的表达,是创作的原动力,而网络则为承袭民间演说传统的创作者提供了跨越时空的舞台。

敬而不畏,勤学善用

“善”即写作从文化传统获得的资源助力,是对历史典籍、民俗风情、文学经典的借鉴汲取,是网络技术和数千年丰富历史文化赋予中国网络作者的独特便利。

初学写作者常从模仿起步,名作和经典是构思世界的互文性参照。为什么网络小说中,玄幻奇幻、修仙同人占绝对优势,地位无可撼动?正是因为这些类型的世界设定、角色原型、语言风格等,都可自悠长丰富的中华传统美学中借鉴,资源足够丰富。

历史典籍寥寥数语的记录成为后世生发细化的故事引子,民间传说在口头的猜测和转述中演化出经久不衰的谜团。以传奇、志怪、话本、武侠、鸳鸯蝴蝶、民间信仰、风俗世情等为前提理解架构,对读者来说,就有了自带亲切感、辨识度和神秘感的故事线索。

“九州世界”“望古神话”“东方克苏鲁”等,都在传统神话传说的基础上再演绎,是新审美与老故事结合的成功范例。凭空创作新形象需要说服公众,而搭乘传统文化快车则能通过先天辨识度在“加速时代”脱颖而出,迅速到达最合适的读者群体。& & & & & & & & & & & &

另一方面,比起强调原创性、独特性的纯文学,作为大众文化一支的网络文学更注重彼此启发和相互认同。

不同年龄人群有不同的关注,出色的创作者在生命不同阶段也采取不同视角。如资深网络作家血红、骁骑校等,在早期玄幻热血风潮中自成一家,对幻想仙侠、都市异能等类型把握娴熟。然而,随着经验的积累和对生活认识的加深,他们也勇于挑战舒适区,以网络笔法关注现实,让写作从架空飞翔落到当前时代,将玄幻的大胆想象和热血的情绪渲染运用到现实题材、革命题材创作中。这种及时调整方向、勇于应答社会需求的态度,不仅使他们获得不同层次读者的喜爱,也体现出儒家灵活应变实现文学社会功用的“善”的价值判断。

共享的历史资源赋予作品相类的熟悉面貌;共同的文化基因带给作品共同的亲切感。这种一脉传承的优势,使写作者在经典前敬而不畏,实现历史文化继承基础上的创新和创造。

青出于蓝,美美与共&

& “美”是文学魅力之所在,对美的追求是从网民到作者、从抒发感想到自觉创作的标志。面对共同的传统资源、共享的生活经验、相同的文化背景,网络文学的面貌会不会高度一致、难以发展?

确实,类型化是网文的一大标签,海量网络创作不可能篇篇精品,很多人就此认为网络文学因袭模仿,缺乏创新动力。但那只是最浅表的部分,只要细读就会发现,在真情驱动、善用资源的基础上,网络创作具备推陈出新的强劲动力,最出色的网络作品“美”得千姿百态。

互联网为大众提供自主创作、自发传播和表态的机会,让每个人展现自己所认识的“美”。

所谓“趣味无争辩”,对于什么是美,如何才美,在纷繁的网络上,很难有统一回答。虽然我们忧虑大数据遮蔽个性选择,但也要意识到,互联网健忘症、标签和潮流的汰旧纳新、转瞬即逝,正说明对美不同的认识在碰撞和选择。独特的视点、私密的经历、差异的品味、多元的旨味,都可能成为差异化个体所追求的美。个性、细腻、与时代同步的美的判断,促进网络作品在传承以外的新变。

优秀的网络文学作品不迎合专业标准,它既不追随文学编辑的高雅趣味,也不屈服于网络资本所操控的数据垄断。它充分体现出每个人认识中的美。

诸多“美”的碰撞,使传统阅读中保持距离、彬彬有礼的读者,变成网文中为爱痴狂、被美驱动的粉丝型参与者;同样,个性化美的主张,使优秀者总是能够溢出数据和资本的预期,呈现新的面貌。唯有差异化的美,才能成就作品,使之到达不同对象的内心,获得读者热情乃至狂热的爱。

生生不息的流变是东方美学的独特精髓。新作品新作者新角度的不断投入,是传统文化艺术的生成演化,也使它鲜活生动,后劲无穷。绵延的中华美学为创作提供了延续性的宏观视角。网络小说的时间线远远长于以往,从回顾到展望、从穿越架空的想象性演绎到对生命历程的重新解读,展示了不同时代对美的认识。

仅以古装言情文为例,其中的国艺传承不仅拓展想象,还成为女性傍身独立的技能。

如寂月皎皎《饮福记》的大国盛宴、天如玉《心尖意》的兵法权谋、青铜穗《合喜》的制锁绝技、希行《洛九针》的墨家工匠等,不仅以传统文化让言情简单的二人世界获得更大空间,更通过一技之长让女性角色从等待被爱的弱者变成主动去爱去行动的强者,言情文因而增加了“双强”类型。

器物的恒定和技艺的传承,让故事拥有贯穿年代的超越性时间观念,让角色在为爱而生的共性之外拥有各美其美的独立生活。

优秀的网络文学作品出于真实性情的表达,兴于善用传统资源的上进,成于美的差异和文化的共识。它们自传承起步,与新技术联手,构成文学创造力的新源点。在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化的交融中,传承与新变、坚守与创造共存。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
最新内容
精品推荐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