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编剧稀缺,海外短剧“好本难求”
短剧市场依然火热,放眼全球,当前有两个主要的蓝海领域:AI短剧和海外短剧。
其中,海外短剧在蓬勃发展的同时,“剧本荒”问题也引发关注。透过资深海外编剧、制片负责人的分享,不但可以揭示海外编剧的真实工作日常,更能有效探讨当前剧本供应问题以及创作过程中面临的现实挑战。
网文作者涌入短剧领域
近年来,随着全球短剧市场的扩大和短剧产业的兴起,海外剧本的需求量与日俱增。国海证券报告显示,海外短剧的长期市场空间预计将达到360亿美元。为了抢占这片蓝海市场,今年众多头部平台纷纷公布了自己的上新计划。ReelShort宣称已实现每周推出2部自制剧;DramaBox计划在2024年上线100部短剧;TopShort则表示未来每月将拍摄10部日本短剧……在社群和社交平台上,也不乏“大量收稿”的消息更新。
然而,短剧编剧的数量实际上并不少。行业内对短剧有一个共识:短剧更像是网文的影视化,许多头部短剧平台原本也是从网络文学公司转型而来,例如点众科技等,便拥有丰富的网络小说IP储备和大量作者资源。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发布的《2023年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研究报告》显示,目前网文作者规模已达2400多万。随着短剧市场的爆发,大量网文作者涌入短剧领域。网络上也出现了这样的声音——“从网文作者转型短剧编剧后,我后悔了,后悔没早点转型!”
“从我个人经验来看,网文作者出身的编剧转型效果更好。网文作者的问题主要在格式转变,而其他转型编剧在节奏、卡点的掌握上表现不成熟,情绪带动也不够自然。”海外短剧编剧新玥说。
“剧本荒”现象与庞大的编剧数量形成了鲜明对比。新玥对此现象表示:“首先,‘剧本荒’和编剧多并不冲突,因为行业不缺人,但缺人才。就像写网文的人很多,但写好网文的人不多,人才在任何地方都是稀缺的。其次,虽然目前对编剧的英文水平要求不高,但至少应具备基本的英文阅读能力,以及对北美文化和习惯有一定的了解。然而,现在国内一些网文作者的英文水平尚未达标。最后,很多网文作者的套路过于固化,思维中深受网文小说‘爽点’的影响,导致剧本的本土化不足。综合这些因素,优秀编剧稀缺,进而加剧了好剧本的缺位。”
海外制片负责人张伟对“剧本荒”的概念也持类似看法。他认为,“其实,行业并不存在‘剧本荒’,这个概念可能带有一些主观倾向。实际上剧本很多,但在主创眼里,满意并认可的剧本却很少。比如我在招聘时审核编剧的作品,看了30部,满意的只有一部。”
有机构调研中还发现,“剧本荒”的假象也可能是某些中介作为“二道贩子”营造出来的,他们通过收集大量稿件,再转手出售从中获利。也有平台怀着“洗稿”的目的大量征稿,以获取更多素材。“我身边的自由编剧朋友也提到过被骗稿的经历,建议编剧们在投稿时要格外注意辨别,认准头部平台。目前仍有一些头部平台为了追求品质最优化,会安排专门人员进行收稿审核。”新玥补充道。
摸着石头过河仍是海外现状
据新玥介绍,目前海外编剧的日常工作流程主要包括选题策划、与主编确定选题和大纲,以及重点设置付费卡点等。这些卡点通常分布在前几集、20—25集的关键情节,以及完结部分。整个创作过程需要经过多次修改打磨,直至最终完成。
海外的短剧剧本类型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原创写作、海外网文改编,以及国内短剧改编。其中,国内短剧改编需要编剧先扒剧做大纲,再不断进行修改,而海外网文改编则侧重于前几十章的内容,剩下的部分通常可以使用AI总结进行情节梳理。
“从工作强度上看,改编算是相对轻松的。公司内部机制往往更支持已有IP的改编,这些IP在市场上经过一轮检验,审核相对容易通过。”新玥介绍。
在社交平台上,许多编剧也分享了他们的经验:“如果能接定制或定向稿件,就尽量去接,因为盲目投稿通过率不高,且耗费精力。”薪资方面,招聘网站上显示,海外坐班编剧的月薪通常在1万到2万元人民币之间,工作量基本为一个月完成一部剧的剧本。其实,无论是国内还是海外,片方都比较重视编剧环节,尤其是坐班编剧承受着相当大的压力。一旦短剧投放不成功,编剧往往难辞其咎,甚至有可能被换人。
此外,还有编剧因为英语水平有限而对海外短剧编剧“望而却步”。但事实上,英语水平在短剧编剧中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重要。据新玥介绍,各大平台对于英文水平的要求并不统一,大多数平台分为两条线:一条是专门的英文编剧,另一条则是中文编剧。“在招聘海外编剧时,我们从来不限制英文水平,剧本交给翻译处理就可以了。我们不希望因为语言限制错过好的剧本。”张伟说道。
新玥表示,自从她入行以来,始终面临着摸着石头过河的挑战。海外爆款剧太少了,其中一部分甚至是“伪爆款”——某部剧在推出后大量投放,数据看起来很好,但ROI(投资回报率)却很低。因此,关于爆款的成功套路和经验很少,编剧们只能不断地摸索,与同行密切交流,获取一些灵感和经验。
优秀创作者判定难上加难
在对编剧的管理上,张伟透露,现在招聘编剧的唯一硬性要求是至少要有一个500万元广告消耗的短剧作品。500万元广告消耗对成熟编剧来说,在业内算是很低的门槛,这也算是一个分水岭,排除了很多新人编剧,因为带新人进入团队往往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
“目前并不打算对外收稿,主要是筛选大量剧本既耗时又充满不确定性。即使找到一个好的剧本,与自由编剧的合作也存在诸多风险,如编剧稳定性不足、与团队的契合度不够等问题。毕竟,现在的坐班编剧也会因为与主编的契合度不够、项目切换等原因离职或跳槽,导致编剧这个职业流动性较高。”张伟表示。
在对编剧的能力要求上,张伟认为,判断一位编剧是否有才华并不能只看他是否曾创作过爆款剧本。他分享了一个让他印象深刻的案例:去年,由于剧本泄露或其他原因,同样的剧本被不同团队拍摄并同时上线,结果一个成了千万级爆款,而另一个却“扑”得看不见水花。“剧本的成功很难界定,因此,优秀的编剧也难一锤定音。我主要考察写的文字有无灵魂,这个东西很主观,也很难具体去描述。”张伟强调。
在海外剧本方面,张伟发现,常见的问题出现在台词上。由于对编剧的英文水平没有要求,中文剧本的台词常包含成语,翻译成外语后,台词会带有明显的翻译腔,就像我们看国外的翻译剧时,常会遇到“oh,我的上帝,为什么要把一头大象放在我的冰箱里”这样的翻译腔调。
当下,海外短剧市场正被加速“拓荒”,对优秀编剧需求也持续高涨。虽然“剧本荒”只是假象,但优秀剧本和编剧的匮乏确是实际存在的挑战。内容创作者唯有不断提升认知,在不同文化中游刃有余地表达故事的灵魂,才能乘着短剧的东风,出海破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