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机结合,是未来网络小说的创作趋势吗?
近期,以ChatGPT和Sora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引起广泛关注。其对文学创作的影响究竟几何?社会各界已有诸多讨论。日前,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的大模型传播学发展研讨会上,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王峰携其团队发布了“大模型长篇小说创作系统”,将这一话题推向高潮。借助AI创作网络长篇小说,是可行的吗?未来是否会形成趋势?不少专家学者发表了他们的观点。
《天命使徒》的提示词参考写法
提示词的撰写是关键
此前,王峰及其团队已将“大模型长篇小说创作系统”运用于实践,推出国内首部人机结合长篇小说——《天命使徒》。这部小说的字数超过100万字,模仿网络玄幻小说完成。该团队通过对网络小说的结构进行深入分析,精心撰写提示词,并调用大模型API进行内容的批量生成,再通过AI的精细打磨,形成了一部情节连贯、文风稳定的长篇小说。
“提示词的撰写是大模型系统开发的关键环节,既要提供充分的信息,又要为大模型自主创作留有足够的空间,这种平衡是实现高质量智能写作的关键。”王峰表示,“大模型长篇小说创作系统”能缩短近十倍的创作时间,小说文风也相对稳定。未来,他们将致力于让人工智能生成的小说向市面上现有小说的文风靠近,甚至模拟真人作家的文风,“大模型长篇小说创作系统”也将被打造成一个可供大众使用的长篇小说创作平台,让每个人都能参与长篇小说的创作。
对该系统是如何生成提示词的,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杭敏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她认为王峰及其团队发布的这一成果是新闻传播学与文学、社会科学结合的典范,对培养未来人文精神具有重要意义。如何生成有效的提示词,则是未来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向,人文社科在大模型人工智能发展过程中能起到关键的作用。她鼓励人文社科领域的学者、研究者和从业者积极拥抱新思想,以适应技术的飞速发展。
用来训练AI的语料库也很重要
“大模型在创作长篇小说时面临着质量和深度亟待提升的问题,包括人物性格不够一致、故事结构不够连贯等。因此,构建一个多层次、丰富的标签库和完善的语料库十分重要。”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李彪关注到一些网络作家在参加写作培训后,作品逐渐变得套路化、缺乏创意的现象。他提出,在智能技术的发展对传统写作构成挑战的当下,如何在使用智能技术的同时保持文学作品的创意和原创性,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他预测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未来可能不再需要学习计算机语言,而是要专注于人类语言的学习和应用。
什么是语料库?作为AI训练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语料库是由大量文本组成的数据库,用于训练和优化AI模型的语言表达能力。每个AI平台所使用的语料库都有其独特性,这主要取决于开发者选择的特定数据集。开发者会根据AI预期的应用场景和目标任务来精心挑选和构建语料库。语料库的内容直接影响到AI在特定领域的性能和输出质量,是AI学习和模拟人类语言使用的关键因素。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讲师李倩同样关注到语料库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的重要性。她从AI对小说进行修改入手,谈到高质量的语料标注对于大模型的训练至关重要,而这些标注工作背后的人口学变量也会影响大模型的表现。引申到文学创作领域,她认为,大家不必过于担心人工智能是否像人,而应该关注它们在小说和艺术创作中所展现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人类应该发挥自己的长处,对AI生成的内容作后期的润色和编辑,而AI则可以承担人类难以完成的任务,两者的合作将创造出一个更加和谐的共生关系。
网络文学应该拥抱智能化写作
据悉,一个勤奋的网络写手创作一部100万字的小说大约需要一年,但通过人机结合,完成这一体量的作品大约只需要一个半月,王峰及其团队下一步的目标就是将这一时间缩短为两到三周。王峰表示,中国网络小说产业市场基础雄厚,读者数量众多,文化消费潜力巨大,也具有广泛的世界影响力。人工智能正在重塑文学创作产业规则,创意写作可能是大模型最快得以应用落地并产生良好经济效益的领域。他说:“作为艺术的一种,文学并没有止步不前,它正经历着飞速的变化。我们在畅想未来的时候,很可能也正在见证某些奇迹的发生。”
“王峰及其团队的工作可能预示着一场文学革命,文学创作不应局限于传统形式,而应拥抱技术发展,如数字记忆和人工智能等”,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单小曦谈到,文学创作的历史一直伴随着技术的发展,而王峰及其团队的工作正是基于现有技术模型的改进,“大模型长篇小说创作系统”可能预示着一种新的文学类型——大模型长篇小说,可以将其看成是传统文学与网络文学之间的过渡,“中国网络文学应该拥抱智能化写作,而不是拒绝它,智能化写作是未来的趋势”。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朱毅诚持相似观点。他认为,人工智能的发展不仅是技术层面的突破,更是对人类本质的深入理解和模仿,这接近人工智能本体论提出的目标。“大模型长篇小说创作系统”不仅能够创作文本,还能够创造出与人交流的对象,这不只是文本层面的创作,更是世界观和人生认知的传达。未来可能会出现知名作家和导演的虚拟体,应用将不限于文本创作,还可能扩展到剧本创作等多个领域。大模型的开发和应用实际上是人类与机器共同模仿人性的过程,最终目标是达到人与人的交流和理解。
人类经验具有独特性
那么,大模型创作与人类的文学创作之间有哪些本质区别?在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讲师刘淼看来,人类创作是一个反复调整、不断修改的过程,大模型则可能更倾向于一次性输出内容,这种差异可能导致使用大模型创作的作品带有“机器味”,缺乏人类创作过程中发生的上下文调整和情感变化。“目前大模型在创作短篇小说方面相对容易,但长篇小说的创作仍然是一个挑战”,她期待随着大模型的不断演进,未来能突破当前理解文本、输出文本的能力限制,提高长篇小说的创作能力。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讲师甘晨则进一步强调了人类个体经验在文学创作中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她通过个人生活经历,生动说明了人类情感和生活体验如何深刻地影响创作过程,而这些都是AI难以复制的:“与广告追求性价比和效率不同,长篇小说的价值在于其深度和质量。精品长篇小说往往与作者的个人经历和创作背景紧密相关,而在AI参与创作的情况下,作者的身份和版权问题将成为新的讨论焦点。”
人工智能创作的内容必然涉及到版权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朱鸿军深入分析了大模型可能对现有版权制度带来的挑战。他表示,随着机器创作内容的增多,传统的版权法可能需要重新审视和调整,以适应新的创作模式。他特别提到学科内部的评价体系和学术成果的呈现方式,认为应该建立更为系统和高层次的评价机制,以促进学科的健康发展和学术成果的有效传播。
尽管存在挑战,人机结合的创作模式无疑将为网络文学创作带来革命性变化。如何在利用智能技术的同时保持文学作品的创意和原创性,保护创意和版权,将是未来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需要共同面对的重要课题。我们也期待人工智能为网络文学乃至传统文学创作开辟出一片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