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网络文学和网络时代的文学
近日,中国作协、中国社科院相继发布网络文学蓝皮书和网络文学发展研究报告,引发业界广泛关注。统计显示,新时代十年,全国近百家重点网络文学网站的上百万名活跃作者,累计创作作品上千万部。数字背后,是网络文学正在启发我们重新认识并思考网络时代的文学。
——编者
在当下中国,在网络时代的当下中国,当我们来谈中国文学、包括中国的网络文学及它们的可能性时,一个加号或许是必不可少的。
这是一个网络时代,网络前所未有地改变了中国。若干年前,网上流传一个段子:三个苹果改变世界。一个是亚当夏娃那个苹果。蛇怂恿亚当夏娃偷吃了苹果,知道了羞耻,被上帝逐出伊甸园,从此人类开始在大地上繁衍。第二个苹果是牛顿的。牛顿先生坐在苹果树下,一个烂苹果掉下来砸到他头上,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开启了现代物理学。第三个是乔布斯那个被咬了一口的苹果,也就是苹果手机。当然,也可以是我们的华为和小米。智能手机,加速了信息爆炸。因为信息的爆炸,因为获取信息的渠道如此多元和简便,网络在一定程度上既改变了时间,也改变了空间。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那需要超人的学识和气魄,以及非同寻常的想象力。古人也说,“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这些都不是一般的秀才,也不是一般的将才,而是诸葛亮那样的、鲁迅所谓的“多智而近妖”的大才方能做到。古往今来,诸葛亮那样的人没几个。但是在今天,能在时间上瞬间穿越,能在空间上变天涯为咫尺的人,比比皆是,只要你手里抱着个智能手机,这个手机能上网,全民都是诸葛亮。你甚至比诸葛亮知道的还要多,比诸葛亮看得还要远。
见多识广,这就是我们今天的世界观。必须承认,我们的世界观变了。世界观变了是因为世界变了。文学是世界观的反映,世界变了,世界观也变了,文学必然也要变。文学能变成什么样,或者说,与这个变化了的世界和时代相匹配的文学是什么样,谁也不清楚,但从理论、经验和文学史来看,这个时代应该有一种变化了的或者正在变化的文学。就像唐代有诗、宋代有词、元代有曲、明清时期有小说,唐宋元明清各有与其时代相匹配的主流文体一样。
如此推导,不是为了证明这个网络时代的主流文体样式就是网络文学,而是想说明:第一,这个时代的文学会变,网络文学的出现就是一个例证;第二,网络文学并非仅仅跟网络有关,网络只是网络文学出现的必要但非充分条件,网络文学在这个时代出现并得以长足发展,也是文学自身发展的需要。传统文学需要变,就在它荷戟徬徨寻求新的可能时,迎面撞上了网络。
我是一个传统文学作家,也是一个多年如一日的传统文学读者;作为专业的读者,也就是一个文学期刊的编辑,也有18年了。在40年的阅读、26年的写作和18年的文学编辑工作之后,我隐隐地觉得,传统文学的发展可能遇到了问题。其实,不论是普通读者还是业内人士,大家对当下的传统文学都感到了一定程度的不满足。究其原因,众说纷纭,一千个人能给出一千条理由,但有两条我们肯定不能无视:一是传统文学自身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阶段性的饱和期;二是传统文学的确与时代有所脱节。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螺旋上升的趋势,文学也不例外。当我们穷尽了力所能及的所有手段,或者说,当我们对所有表达路径都驾轻就熟的时候,它就进入了一个饱和期。饱和的特征之一,就是既有的文学表现方法形成了铁一般的纪律。好听的说法是臻于完善和完美;不好听的说法是,它的惯性和套路如此强悍,已然变成了铠甲,它限制了文学的自由,成为文学寻找新的可能性的束缚。
就像当年的唐诗。这种被闻一多认为建筑美、音乐美和绘画美三美兼具、臻于完美的文体形式,成了宋词必须打破的桎梏。词又叫长短句,它坚决破除了唐诗三美兼具的铁律,因为它要放松,要自由,要更及物地表达自我和世界。它必须长短不一,哪怕被称为“诗余”也在所不惜。同样,市民社会的发展,资本主义的萌芽,勾栏瓦肆的出现,烟火人世的繁盛,要求有元一代继续革宋词的命,于是出现更加自由的散曲和小令。而至明清,经济和市民社会的进一步发展,造纸术、印刷术等传播技术的大规模普及,以及京杭大运河的南北畅通,让大部头的小说写作和流布成为可能。由此可见,文学一直在协调自身和时代之间的关系,在摸着石头过河。
身处一个天翻地覆变化了的网络时代,必将又是我们的文学重新协调自身和时代之间的关系、摸着石头过河的时候了。当此之际,网络文学出现了。
尽管当下的网络文学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篇幅过于浩大、情节经常注水、艺术上相对粗糙、部分写作态度不甚讲究等,但它写作时的放松、想象的不羁、对各种领域和题材的勇敢开掘,以及表达方式上前所未有的奔放自由,都给铠甲重重的传统文学提供了新的参照和启发。这种参照和启发,在我的理解里,有益于传统文学的自我松绑和写作疆域的拓展。一句话,网络文学将会成为传统文学写作的一个新的生长点。
就如同科幻文学对传统文学的启发和滋养一样。
十几年前,科幻文学刚兴起时,大家还习惯性地视之为通俗文学,短短十余年,我们越来越发现科幻文学的严肃性和重要性。其重要不是因为它拥有广大的市场,是中国文学走出去的急先锋,而是它可以在一个更广大的想象的领域内,探究人和置身其中的科技时代之间的关系,重建当下文学正在溃散的整体感和忧患意识。多元共生和碎片化的时代,必然带来整体感的丧失,宏大叙事在今天已经岌岌可危,而科幻文学孜孜以求的恰恰是这种整体感和宏大叙事。它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乃至宇宙命运共同体意识,以及对人类和宇宙所怀抱的危机与忧患意识,足以让大部分传统文学汗颜。
毋庸置疑,和网络文学一样,科幻文学也是传统文学的一个新的生长点。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传统文学也的确又到了需要敞开自己、引入源头活水的时候了。
当然这并不是说,传统文学和网络文学就是两个行当。也许在眼下,两者还处在平行发展的态势,生产机制和接受群体都有所差异,但假以时日,相交与融合必是大势所趋。不管哪一种文学,经典化的最重要一个标准都是艺术,不管写什么、怎么写,无论外在形式上有多大差异,一旦诉诸艺术的标准,最终都是异曲同工、殊途同归。当下的网络文学,一派群雄四起、狼烟滚滚的热闹场面,及至烽火沉寂、万水归流,逐渐形成自己的审美标准和评价体系,我们会发现,网络文学也绝非一张全新的面孔,在它的脸上,我们将会一目了然,看见传统文学的表情。或者说,看见我们熟悉的那个文学的表情。同样,在所谓的传统文学的脸上,我们也可以看见网络文学的细节。它们是相互生发、相互补济、相互成就的一家人。
回到本文的开头。所有我们期待但又看不见的、必须摸着石头才能跨越的河流,都在这个加号里。它意味着无限可能性。就像我们所探讨的文学,包括传统文学与网络文学的文学,面对网络时代的巨变,它们也必将迎来它们的无限的可能性。让我们拭目以待。
(作者为知名作家、第十届茅盾文学奖得主)
2022中国网络文学蓝皮书
2022年,网络文学界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主流化、精品化进程明显加快。与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相呼应,网络文学取得巨大成就。现实题材创作进一步丰富,行业...[详细]
来自1942年的重修生,红色主题网络文学新探索
近年来,参与红色主题创作越来越成为广大网络作家承担历史使命、传递家国情怀的共同选择,也涌现出了一批既赓续红色血脉、贴近读者心理,又呈现网络文学大众化、多元化...[详细]
网络文学:互动性、想象力与新媒介中国经验
摘要:中国网络文学是世界范围内独特的媒介文化现象。其在互联网兴起时诞生,在由生产者主导向产消合一的媒介演变中壮大,探索出一套具备民族特色、贯通世界语汇、融合...[详细]
网络文学,向广阔处生长
3月24日至26日,第六届中国“网络文学+”大会在北京举办,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发布《2021年中国网络文学发展报告》,展现出中国网络文学的蓬勃活力。根据该报告,过去...[详细]
远瞳:网络是浮躁的,但网络文学不是--专题
网络文学蓬勃、鲜活地在这个时代生长着,以它的无限想象,以它的烂漫可爱,以它的现实沉思,给予这个国家数以亿计的读者以各种形式的能量与元气,创造新的奇迹与可能。网络...[详细]
让网络文学从文学的生力军成为主力军
3月2日,网络文学高质量发展论坛在湖南长沙举行。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胡邦胜在开幕式上围绕“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新时代网络文学高质量发展”作主...[详细]
网络文学IP改编剧发展研究
融媒体时代,各类网络产物繁花似锦。网络文学作为其中的生力军更加壮大,不再局限于计算机终端,以铺天盖地之势迅速侵占了手机、电子书等媒介设备,用户获取资源更加快捷...[详细]
蒋胜男:网络文学作品创作要“从书斋中来,到群众中去”--
原标题:全国政协委员蒋胜男:网络文学作品创作要“从书斋中来,到群众中去”近日,全国政协委员、网络作家、著名编剧蒋胜男接受新华网两会云连线采访,就以人民为中心创作...[详细]
网络文学的经典化何以可能 ——兼与黎杨全教授商榷
传统的经典研究通常遵循两种思路,一是本质主义的思路,重在研究“什么是经典”(beingcanon),即经典具备哪些属性、经典的核心要素是什么;二是建构主义的思路,聚焦于“如何...[详细]
重构网络文学发生机制,推动主流化精品化
2023年北京图书订货会期间,中华读书报记者采访了部分涉足网络文学的出版人、学者和近期有新作推出的网络作家。网络文学走向线下安徽文艺出版社社长姚巍在图书订货...[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