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小说评论 > 网络小说

网络文学批评新范式

发布时间:2014-11-05 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 郑焕钊 点击数:

  网络文学具备与传统文学不一样的文化形态及文化功能,因此当传统文学批评遭遇网络文学之时,并没有形成期待中的互动指导和谐生态,相反却是自说自话、各打各的拳法。这是网络文学批评需要调整思路的根本原因。

网络文学的新文化形态

  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媒介是网络文学产生、传播、接受和反馈的技术平台,并借由这一新的媒介技术形成文化再生产的媒体机制及文化形态。

  首先,以作品、作家、类型为中心所建立起来的粉丝群落,形成了以电脑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为基础的线上线下高度一致的文化融合状态,网络文化群落因之日益成为现实文化认同和区隔的同构镜像,正如中国青年出版社编审庄庸在“全国网络文学理论研讨会”上的发言所说,“现在的主流类型作家作品及其粉丝之间‘垂直’形成一个粉丝文化、经济与社会政治组织。”网络文学的粉丝群落形成了粉丝读者的精神空间及其日常文化的组织方式,产生了网络文学独特广泛的亚文化形态。

  其次,建立于亚文化形态基础上的网络文学,在当下金融、文化、科技的高度融合背景下,不断进入影视、游戏、广播、剧场等各种相关的媒介叙事形态之中,以高度集中的粉丝受众及广泛的阅读消费基础,成为当代中国娱乐产业的创意之源,基于网络文学的创意叙事和基于网络平台的网民文化的合流,产生了巨大的粉丝经济的产业空间。网络文学作为其内容核心,形成跨媒介生产的全版权的产业形态,并产生了基于互动的跨媒介生产和接受的开放性文本体系。

  再次,网络文学以粉丝培育与创意生产的基本功能,使其成为当下流行文艺的资源内核。在国家大力推进流行文艺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的过程中,网络文学作为新生代文化成为国家建设青年文化、未来文化的重要“抓手”。今年4月份以来的“净网运动”以网络文学为起始,在学界被解读为对新生代文化领导权的争夺,正显示出网络文学作为具有广泛性、渗入性的新文化形态所具备的功能形态的变化。

传统批评模式遭遇网络文学

  审美批评和文化批评是当下网络文学批评的两种基本批评模式。审美批评将网络文学作品视为一个整体来分析其审美创造,它无法适应网络文学的类型化写作的模式和套路,无法应对在打赏、排行榜等以读者为核心的内容生产的互动机制,更无法面对以粉丝群体为基础的亚文化部落的文化组织形态下网络文学的作用方式及其在跨媒介生产中文本形态的开放性,这就使得当下审美批评在面对网络文学作品时产生了极其暧昧的姿态,既无法忽视网络文学受众广泛及其独特的文体、语言和情节形态,又无法对其文学新质的特征作出合乎实际的评价,从而在价值评判上陷入了混乱。

  文化批评将网络文学作为大众文化来批评,最著名的例子莫过于陶东风对玄幻小说的“装神弄鬼”的批评。它针对网络文学与当代社会资本、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关系,重点批判其中的虚无主义、拜金主义、权威崇拜等价值观。然而其立足于精英主义和文化研究的价值立场实际上与网络文学的文化形态及其互动生态的实际情形是隔膜的,无法触及网络文学生态中“自我意识、族群认同及其文化建构”(庄庸语)的人类学和社会学的内涵,难以有效地切入网络文学在受众日常精神空间和经验组织上的作用方式,因而失去了文化批评的实际影响。

发挥网络文学批评的引导功能

  别林斯基将文学批评视为“运动中的美学”,意味着文学批评的开放性、建构性和理论的生成性。网络文学批评思路和方法的调整,正是基于网络文学文化形态的变化,需要建立新的批评理论来作为网络文学的美学尺度和文化标准,然而批评理论的形成又必须建基于批评实践的过程之中。事实上,网络文学批评的思路调整并不完全否定审美批评和文化批评,而是要对其进行创造性的转化。

  审美批评向创意批评的转化。将网络文学视为通俗文学,进而以对通俗文学的模式化、商业化的特点来进行批评是最近网络文学批评的一种值得重视的可喜趋势。然而,由于通俗文学与新媒介技术条件下的互动写作、亚文化群落和跨媒介开放实践的形态不同,当下网络文学产业是新媒介条件下的创意产业,对其创意规律的研究实际上正可以转化审美批评的创造研究,使审美创造的独创性尺度转化为产业中的创意性规律,并建立中外文学创意产品的创意价值坐标,如对《哈利波特》、《指环王》等幻想文学的规律的研究,并将其与中国玄幻文学进行创意比较,以之确立幻想文学的创意体系等,从而作为网络文学写作以及网络文学跨媒介生产的有效的指南,发挥其对网络文学产业的文化引导功能。

  文化批评向文化生态批评的转化。无论是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批判还是伯明翰学派的文化研究,基于政治经济学、阶级分析基础上的否定、颠覆、反抗等哲学反思和政治批判立场实际上都很难有效地分析网络文学的文化生态。网络文学及其跨媒介生产的开放性文本体系深刻地渗入网络文学粉丝读者的日常生活,在当代大众的生活中具有认知、认同、宣泄、交流等多重的文化功能,甚至具备了人类学意义上的日常仪式和神话意义,使其成为生态学意义上的文化生态。这种具有新媒介特征、高度互动互渗的亚文化群落尽管离不开当代资本、科技、经济、政治等多重力量的介入和建构,但只有更充分的基于文化人类学和文化社会学的视野和方法,如将文本内容、文本实践的形态与田野调查、访谈的方法相结合,才能更为有效地介入网络文学的真实情况。有效的文化政策、产业指南、价值引导和学术积累必须以对网络文学的文化生态批评为基础。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流行文艺与主流价值观关系研究”(12AZW.001)阶段性成果)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
  • 中国网络文学何以圈粉西方“Z世代”?

    作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一股新兴力量,中国网络文学在海外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洋粉丝”。日前发布的《中国网络文学国际传播报告》显示,网络文学已经成为中国文化产品出...[详细]

  • 中国网文出海20年得与失

    从20年前的名不见经传,到20年后成为拥有上亿海外市场规模的“世界级”文化现象,中国网络文学的海外传播屡屡受到瞩目,成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新亮点。这条路起自何处?将...[详细]

  • 网络文学是数字文化时代的一个逗号

    中国现代文学史,就是一部中国文学和民族伟大事业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文学是时代变迁和社会变革的先导之声。心怀“国之大者”,是文学在任何一个时代都应有的历史...[详细]

  • 助力新时代网络文学发展

    中国网络文学,她虽然是从网络上与我们相识,但我们也认出了她腿上的那块伤疤。那是她历尽艰辛、攻城掠地时留下的,也是她作为文学之子、中国文学之子的证明。在中国文...[详细]

  • 守护精神创造力

    难忘的2021年刚刚过去,我们聚在这里,盘点过去一年的文化收获,见证不同类型文化书写的百花齐放,为精神创造力的蓬勃生长鼓劲加油,是件很有意义的事情。...[详细]

  • 中国网络文学批评理论的演进与反思

    经过近20年的实践,中国网络文学批评作为一种独立的形态,成功地探索出一套理论话语体系,纵观话语背后的生成机制,这与批评家的理论视野和知识体系有着一定的关系。在新...[详细]

  • 中国网络文学,有资格在文学史上留下一笔吗?

    今天的网络文学尽管自身存在诸多不尽人意之处,但从媒介文化变革和文学范式革命的角度看,它现实地构成了中国当代文学一支新生力量,代表着中国当代文学的未来和希...[详细]

  • 突破网络文学评论的三道屏障

    我国网络文学浩瀚的作品存量和巨大的年度增量,与相对薄弱的网络文学评论所形成的“倾斜的网文场”,已经把加强网络文学评论问题推向了学术前沿。近日中宣部等五部门...[详细]

  • 何常在:让网络文学更好表达当代中国

    网络文学的兴起,源于互联网的诞生。经过20多年发展,网络文学已步入了成熟期,成为阅读市场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如今,如何以网络文学表达当代中国的故事,以现实题材书写...[详细]

  • 茅盾文学奖得主、网络文学名家首度同台

    月12日,由《文艺报》、中国现代文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联合主办,腾讯集团、阅文集团协办的“文学照亮美好生活——2021探照灯年度书单发布暨阅文名家系列...[详细]

  • 最新内容
    精品推荐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