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小说评论 > 网络小说

如何发现更好的作者 盘点网络富豪作家

发布时间:2013-07-29 来源于:了望东方周刊 作者: 周范才、王晨仿 点击数:

  “大家”与互联网中文写作的新探索

  写了30年专栏的马家辉不得不面对传统报刊的式微,转战网络。

  对说了一辈子评书的单田芳来说,写于2013年1月的《言归正传话“隋唐”》或许是他“听众”最多的一次“说话”,这篇不过1000余字的文章当月发表在腾讯网“大家”栏目,至本刊记者写下这句话时,其点击率已经超过3300万。

  不少人并不认同由微博、微信的勃兴所带来的“碎片化阅读”方式,而它们令人瞠目的点击率让一些试图改进互联网中文写作和阅读习惯的人看到希望。

  与网络文学始终保持着对特定网民的吸引力不同,并非虚构的互联网公共写作,一次次随着新媒体工具的革新而转换着身段。

  Email的出现在互联网诞生之初曾带来人际交流的革命,但很快网民就找到了在网络论坛上发声的快感。博客、日志空间继之而起,及至如今的微博、微信,人人皆是写作者,阅读也从未像如今这般简便。

  2013年7月5日,在运行半年之后,试图搭建新一代互联网中文写作平台的腾讯“大家”栏目召集了30余位专栏作者汇集香港中文大学举行笔会,以“写作的可能”为题,探讨最近十余年来互联网中文写作的成绩与未来展望。

  付给作者高价稿费,这是“大家”栏目最引人关注的创举。有签约作者私下透露,勤快一点,稿费一年可达十万到二十万元不等。腾讯副总裁孙忠怀向本刊记者介绍,目前“大家”一年运营成本约在2000万元,其中的大部分用来支付签约作者的稿酬。

  互联网公共写作也可以挣钱了。 为谁写 香港知名文化人、专栏作家马家辉有着近30年的专栏写作经历。“现在20岁的你们不晓得每天在干什么,写微博吧?我20岁的时候在写专栏,而且是有稿费的专栏。” 马家辉出生于1963年的香港,那是金庸的《明报》开始以评论立足,日销量突破5万份的时候。

  “我为谁写呢?”在此次“大家”香港笔会上,作为主持人的马家辉对着台下诸多专栏作家说,“我心中根本没有读者,我写作不是为了读者,也不是为了稿费。” 会后,马家辉向本刊记者解释,经过多年的写作,他早已有了固定的读者群和自我写作习惯,而不用“投读者所好”去写作。但这只适用“前网络时代”。如今,写了30年专栏的马家辉不得不面对传统报刊的式微,转战网络。

  “在网络时代,最大的问题是我们找不到读者。”台湾学者罗世宏在发言时说,尽管网络上充斥着各种碎片化的信息,但依然存在的可能是,“深刻、严肃的文字仍然需要找到具备同样品格的读者”。 曾供职于《中国青年报》,并在早些年火过一阵的“中青论坛”长期担任版主的李方对本刊记者表示,互联网的出现导致了中文写作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走向:一方面释放了大众的表达欲,每个人都可以在网上发表意见,促进了大众整体表达水平、写作水平的上升;另一方面,对专业写作者来说,却可能带来巨大的诱惑,不知不觉受到网民影响并且迎合他们,导致文字水准的下降。

  “我真心认为当前的中文写作水平真心的差劲。”李方用了两个“真心”表达他的忧虑。《中国青年报》去职之后,李方选择了加盟腾讯,现在是腾讯网常务副总编辑。推出“大家”栏目是他试图纾减这一“忧虑”的一次尝试。

  2012年12月13日,腾讯“大家”正式上线运营。此后的半年时间内,斥资签约了200余名活跃的专栏作家,条件是他们的原创文章首发于“大家”栏目。 腾讯“大家”栏目主编贾葭说,自己的目标是“将最富洞见、最有价值并洋溢着美感的东西,呈现在读者面前”。 微时代的“长”阅读 每天,台湾学者朱建陵都会用随身携带的iPad上网,但即便是从台湾赶来香港参会,他仍会带着一个纸质的笔记本。

  “我还是眷恋过去的,但网络注定是未来。” 相关数据可以支撑“网络注定是未来”这一判断。此前不久发布的第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12年我国18~70岁的国民对数字阅读方式(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光盘阅读、PDA/MP4/MP5阅读)的接触率为40.3%,比2011年上升1.7个百分点;2012年我国18~70岁国民人均纸质图书的阅读量与2011年基本持平,而人均阅读电子书相比2011年增幅达65.5%。

  朱建陵总结他的网络写作经验是,长度上,1500字的文章是顶端,2000字是极限,如果文章再长,除非是绝对精品,少有人能耐心读完;行文上,遣词用字不宜太过深奥,逻辑不宜复杂。 在他们眼里,网络“碎片化阅读”的可能危害是值得讨论的话题。在笔会上,台湾作家张铁志表示,“如果我们不能登出一些有思想性的文章,整个社会思想会越来越贫乏。” 断言互联网中文写作水平“真心差劲”的李方说,如今舍得拿出几倍于写作时间去搜集整理资料的人太少了,“不客气地讲,往往是有一点灵感或动机,就急不可耐一挥而就。”

  在这一点上,知名作家刘柠是李方钦佩的对象。2013年4月1日,刘柠针对《南方都市报》所载李传玺等人谈鲁迅的文章,在腾讯“大家”刊出8000余字长文,质疑对方是否真正读懂了鲁迅。文章刊出后,获得了120余万的点击率。

  “那篇长文我是用心写的。”刘柠对本刊记者说,为了这篇文章,他差不多做了一个礼拜功课,把鲁迅全集都翻了一遍。

  “从网上出来的写手都不要小视” 历史学者端木赐香在“大家”栏目分享她的互联网写作经历时,忆及当初以“三糊涂”的网名(ID)在“中青论坛”发表各种历史随笔,其中一篇论“袁世凯的失足”,遭到无数网民的谩骂,也让“三糊涂”在网络暴得大名。

  “一天的时间,我一个为人妻为人母为人师的哼哼叽叽的小女人,就成了卖国贼。”她说。 那个时候,同样身为女人的闫红还不过25岁左右的年纪,却已经以“忽如远行客”,“尔林兔”等ID在中青论坛、天涯论坛等地发表了各种长文,这其中就有曾经颇受追捧的《周郎顾》。

  “那时候还是拨号上网,网速很慢,我常常会用十分钟来刷新页面,就是想看看我的文章后面最新回复在说什么。” 这是让闫红珍视的一段经历。“过去你给传统媒体提供一篇文章,要考虑编辑怎么想、刊物的风格,在网上就完全不用考虑这些。”闫红分享她的网络写作经历时说,有个性特点的东西,或者略带一点别致的东西就可能引起别人的注意。

  李方曾经是她们的版主。作为一个“以前关在书斋里写文章的人”,他不断地将“三糊涂”、“尔林兔”等人的帖子置顶、推荐,然后很乐呵地一遍遍刷新,看网友们各种千奇百怪的评论。

  “文章被骂,肯定不爽。但这也逼着你的逻辑、资料更严谨。”李方说,“能够从网上出来的写手都不要小视。” 困惑在于“如何发现更好的作者” 2013年6月16日晚,网络写手“十年雪落”在网络小说《武布天下》更新一章内容之后,猝死在出租屋内,直到两天后被人发现。 据媒体报道,过去近一年时间内,“十年雪落”以每天约5000字的速度在起点中文网连载小说,已更新160余万字。去世时,他的作品总共点击率达142万。有网友评价《武布天下》,讲述的是“一个屌丝的奋斗史”,这似乎也是与“十年雪落”类似的许多网络写手的真实写照。

  2012年媒体发布的一份“网络作家富豪榜”上,以小说《斗罗大陆》风靡网络的写手唐家三少以3300万版税收入雄居榜首,远远超过了位列“作家富豪榜”第一二名的郑渊洁和莫言。

  据媒体报道,仅“十年雪落”所在的起点中文网,签约写手就超过了160万。像唐家三少这样的“幸运儿”毕竟是凤毛麟角,更多的写手仅仅在更新了数十万字并获得一定追捧后,才会以千字几分钱的价格获得收益。

  “让真正有水平的专栏作家得到报酬。”这是腾讯推出“大家”栏目时向外界的宣示。在李方看来,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高端作者群将构成网络媒体的核心竞争力,“一是邀请制,请高水准的专栏作家签约入驻;二是付稿费,稿件确认为独家并且采纳后,向作家支付具有行业竞争力的稿费。”

  只是,希望不能完全寄托在马家辉等成名已久的人身上。腾讯网总编辑陈菊红向本刊记者说,当前她最大的困惑在于“如何发现更好的作者”。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
  • 中国网络文学何以圈粉西方“Z世代”?

    作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一股新兴力量,中国网络文学在海外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洋粉丝”。日前发布的《中国网络文学国际传播报告》显示,网络文学已经成为中国文化产品出...[详细]

  • 中国网文出海20年得与失

    从20年前的名不见经传,到20年后成为拥有上亿海外市场规模的“世界级”文化现象,中国网络文学的海外传播屡屡受到瞩目,成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新亮点。这条路起自何处?将...[详细]

  • 网络文学是数字文化时代的一个逗号

    中国现代文学史,就是一部中国文学和民族伟大事业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文学是时代变迁和社会变革的先导之声。心怀“国之大者”,是文学在任何一个时代都应有的历史...[详细]

  • 助力新时代网络文学发展

    中国网络文学,她虽然是从网络上与我们相识,但我们也认出了她腿上的那块伤疤。那是她历尽艰辛、攻城掠地时留下的,也是她作为文学之子、中国文学之子的证明。在中国文...[详细]

  • 守护精神创造力

    难忘的2021年刚刚过去,我们聚在这里,盘点过去一年的文化收获,见证不同类型文化书写的百花齐放,为精神创造力的蓬勃生长鼓劲加油,是件很有意义的事情。...[详细]

  • 中国网络文学批评理论的演进与反思

    经过近20年的实践,中国网络文学批评作为一种独立的形态,成功地探索出一套理论话语体系,纵观话语背后的生成机制,这与批评家的理论视野和知识体系有着一定的关系。在新...[详细]

  • 中国网络文学,有资格在文学史上留下一笔吗?

    今天的网络文学尽管自身存在诸多不尽人意之处,但从媒介文化变革和文学范式革命的角度看,它现实地构成了中国当代文学一支新生力量,代表着中国当代文学的未来和希...[详细]

  • 突破网络文学评论的三道屏障

    我国网络文学浩瀚的作品存量和巨大的年度增量,与相对薄弱的网络文学评论所形成的“倾斜的网文场”,已经把加强网络文学评论问题推向了学术前沿。近日中宣部等五部门...[详细]

  • 何常在:让网络文学更好表达当代中国

    网络文学的兴起,源于互联网的诞生。经过20多年发展,网络文学已步入了成熟期,成为阅读市场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如今,如何以网络文学表达当代中国的故事,以现实题材书写...[详细]

  • 茅盾文学奖得主、网络文学名家首度同台

    月12日,由《文艺报》、中国现代文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联合主办,腾讯集团、阅文集团协办的“文学照亮美好生活——2021探照灯年度书单发布暨阅文名家系列...[详细]

  • 最新内容
    精品推荐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