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小说评论 > 网络小说

网络文学同样能很好地弘扬主旋律

发布时间:2012-09-15 来源于:中国作家网 作者: 梁鸿鹰 点击数:

  作者简介:梁鸿鹰,著名文学评论家,中国作协创研部副主任,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常务理事。曾从事文学翻译,长期关注和从事文学理论评论工作。出版文学评论集《守望文学的天空》《文学:向着无尽的可能》。出版译作《圣经中的犹太行迹——圣经文学导论》《阿西莫夫诠释人类万年》《致命的冒险》等。

  没有深入阅读《遍地狼烟》等作品之前,我对网络文学的看法和大多数人一样,认为这大概就是一个青年人文字游戏、情感玩闹的场所,里面要么英雄救美、商场斗智,要么泪洒情场、后宫争宠,在我们那些急于一吐心中之块垒的稚嫩的写作者那里,可能不会有人有意识地表现万里河山、国破家亡、挺身而出、大义凛然之类的大主题,不会有意识地反映主旋律。这种印象的主导,可能在不少人那里是有一些根深蒂固的。读过《遍地狼烟》之后,我认为这些观念必须要得到根本的改变。实际上,网络文学是个体量巨大的文字海洋,这个海洋承载着大批辛勤耕耘者的极为充沛的文学理想,生长着与时代、与社会同步成长的文学的长青森林,耸立着记录历史与时代的巍峨高峰,世界有多博大,就有多少网络文学的主题,历史有多悠久,网络文学的素材就有多么浩淼,在这个海洋里,回荡多少动人的旋律,激荡着多少地老天荒的情感涟漪,引起人们的多么热切向往的情愫,因此,对网络文学,人们为之如醉如痴、沉迷而不能自拔,是有理由的,当然,那种由冷静渐渐进入欣赏与激赏的阅读是存在的,是需要得到积极引导的。

  相对于传统文学样式,网络文学向人们提供和开辟的可能性,是特别巨大的,在这个独特的天地里,更少人为因素的约束、更少观念的牵扯,因此文学想象有更自由的伸展,文学表达有更无拘无束的样式。《遍地狼烟》的出现及获得出版政府奖,则进一步告诉我们,网络文学同样可以、可能承担好弘扬主旋律的使命。且说这部战争题材的作品,讲的是少年枪王牧良逢从自幼生活的猎户之家走出来,加入抗日队伍,他由一名神勇的狙击手逐渐成长为抗日军队的将领,以不凡的身手带领我国最早的特种部队狙杀敌军,这是一个英雄的传奇,塑造了一位被逼上梁山、后来令鬼子闻风丧胆的英雄,在抗战的大时代里一次次他用手中的枪与日寇厮杀,潜入沦陷区刺杀汉奸,与鬼子狙击手生死较量。不管怎么说,《遍地狼烟》很阳刚、很男人的小说,是一部关于成长、民族、爱情、血性的抗日题材大作品,这部小说的出现让我们眼前一亮,原因就在于作品深入地涉及了一个重要而重大的主题,因为抗日战争是我们民族经历的一次空前大搏斗,在人类历史上也是一次惊天动地的事件,我们呼唤对抗日战争的优质、高品格书写,我们需要对过往战争的深切关注,反思我们民族的命运、照亮我们通向未来的路径。

  在当代文学的整体框架中, 我们不无遗憾地看到,在主流文学创作中,我们的战争书写规模小、音量弱、色调浅,是一个极为突出的现象,显然,无论是武汉会战、长沙会战,还是湘西会战,这一系列正面战场的抗战在我们文学记忆中的表现是不完整、不充分的,事实上,这些战事值得我们大写特写,因为这些战事最终破灭了日本帝国主义速亡中国的企图,在武汉会战后,据说我们的主要兵力与日军形成相持局面,对中国战场的稳定起到过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我们的主流文学没有对之进行深入的表现,这种缺位、退避,是极不应该的。而《遍地狼烟》的第二部《抗战枪王》则由“国军”转入新四军战场的描写,写了一批神勇的热血青年,与鬼子狙击手的生死较量,配合新四军摧毁鬼子小型兵工厂和印钞厂,收编土匪解救战俘,写了在历史的浩翰烟云里,一群中国好男儿演绎的充满血性的抗战史诗,则更为难得。作品有力地表明,在抗日的大局中,中国人民的团结、中国人民的同仇敌忾,是一条奔涌不息的主流,是中国人民的昂扬旋律,作家以此作为作品的主调,令人敬佩。我们为这部作品充沛的阳刚之气、血性之气所洗礼,而这是我们当今文学阅读中至为需要的情感经历,正如网民评论的那样:“主人公从菜鸟新兵成长为高手,成长为抗日传奇英雄。如此的战争童话和金庸、古龙武侠小说一般,让男人读得过瘾。”因为,如果在我们的文学中充斥着太多的缠绵、灰暗、富足,让人们看到过多为有闲者、有产者,同时又是空心者、软弱者而写的文字,将无助于人的全面发展,无助于社会的进步。

  优秀的文学作品总能够既提振别人,也提振作者自己,成功的创作实践,是那种能够把自己投入到心灵的净化与提升之中的一种精神创造活动。《遍地狼烟》的实践证实了文学的净化、升华作用,说明了精神创造的伟大。我们一方面在这部很男人的小说里,清晰地看到了作品那种属于文学世界的柔软与细腻,从枪王牧良逢的人生选择,看到了他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对故乡、对亲人的热爱,对爱情的忠诚,看到了主人公内心世界的丰富,反映了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可能拥有和展现的最美好情感的蓬勃。另一方面,我们也清楚地看到,作者李晓敏达到了自身境界与文学的共同提升,他说:“一个没有英雄的时代是可悲的。一个歪曲历史的时代是可耻的。”他因塑造英雄而受到巨大的鼓舞,他因回顾那段伟大抗战史而得到人生向上力量的激励,通过作品的创作,他收获了心灵的永久净化,他进而涌动出一份对自己父母的深切感激,他在自序里说:“因为他们教会我如何在黑暗中穿行。感谢他们在以往的那些艰难的岁月中,用坚韧的双手给我掌起一盏灯,照亮了我原本灰暗的人生。”这让我至为感动,这种情感的流露是不是同样属于主旋律呢?我认为——肯定的、必须是。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
  • 中国网络文学何以圈粉西方“Z世代”?

    作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一股新兴力量,中国网络文学在海外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洋粉丝”。日前发布的《中国网络文学国际传播报告》显示,网络文学已经成为中国文化产品出...[详细]

  • 中国网文出海20年得与失

    从20年前的名不见经传,到20年后成为拥有上亿海外市场规模的“世界级”文化现象,中国网络文学的海外传播屡屡受到瞩目,成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新亮点。这条路起自何处?将...[详细]

  • 网络文学是数字文化时代的一个逗号

    中国现代文学史,就是一部中国文学和民族伟大事业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文学是时代变迁和社会变革的先导之声。心怀“国之大者”,是文学在任何一个时代都应有的历史...[详细]

  • 助力新时代网络文学发展

    中国网络文学,她虽然是从网络上与我们相识,但我们也认出了她腿上的那块伤疤。那是她历尽艰辛、攻城掠地时留下的,也是她作为文学之子、中国文学之子的证明。在中国文...[详细]

  • 守护精神创造力

    难忘的2021年刚刚过去,我们聚在这里,盘点过去一年的文化收获,见证不同类型文化书写的百花齐放,为精神创造力的蓬勃生长鼓劲加油,是件很有意义的事情。...[详细]

  • 中国网络文学批评理论的演进与反思

    经过近20年的实践,中国网络文学批评作为一种独立的形态,成功地探索出一套理论话语体系,纵观话语背后的生成机制,这与批评家的理论视野和知识体系有着一定的关系。在新...[详细]

  • 中国网络文学,有资格在文学史上留下一笔吗?

    今天的网络文学尽管自身存在诸多不尽人意之处,但从媒介文化变革和文学范式革命的角度看,它现实地构成了中国当代文学一支新生力量,代表着中国当代文学的未来和希...[详细]

  • 突破网络文学评论的三道屏障

    我国网络文学浩瀚的作品存量和巨大的年度增量,与相对薄弱的网络文学评论所形成的“倾斜的网文场”,已经把加强网络文学评论问题推向了学术前沿。近日中宣部等五部门...[详细]

  • 何常在:让网络文学更好表达当代中国

    网络文学的兴起,源于互联网的诞生。经过20多年发展,网络文学已步入了成熟期,成为阅读市场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如今,如何以网络文学表达当代中国的故事,以现实题材书写...[详细]

  • 茅盾文学奖得主、网络文学名家首度同台

    月12日,由《文艺报》、中国现代文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联合主办,腾讯集团、阅文集团协办的“文学照亮美好生活——2021探照灯年度书单发布暨阅文名家系列...[详细]

  • 最新内容
    精品推荐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