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经典名著 > 中国古典

万花楼

发布时间:2022-08-01 来源于: 作者: 点击数:
        清人李雨堂 (亦称西湖散人)编撰。全书十四卷,六十八回。成书年代为嘉庆十三戊辰,即公元1808年。现存有多种版本:羊城长庆堂刊本,近文堂刊本,沈鹤记书局石印本,六卷。又名 《万花楼杨包狄演义》、《大宋杨家将文武曲星包公狄青演传》,亦名《大宋杨家将文武曲星包公狄青初传》。
        
        书叙宋真宗命内监陈琳选美。太原府总兵狄广之妹狄千金,美而才,被选为头名秀女。依依惜别之际,其母岳氏取出玉鸳鸯一对,分与狄千金与狄广收藏。入朝,真宗将千金赐与八王爷为妃。
        次日,钦差孙秀奉命往山西赐银两与众秀女父母。八王爷嘱狄妃修书一封,命孙钦差捎往狄府。谁料孙秀先人对狄氏素有积怨,故藏匿书信,谎报狄千金已悬梁而死,圣旨命密访父母问罪。岳氏闻讯顿时气绝。狄广惧祸,辞官回归故土。
        其时契丹兴兵,边书告急,真宗御驾亲征。刘皇后闻知李妃产下太子,为争宠,乃与内监郭槐设下狸猫易太子之计,又命宫女寇承御将太子抛入金水池中,幸遇陈琳,把太子救往南清宫,交于八王爷认作亲生。刘氏又欲焚宫烧死李妃,得寇承御报信,李妃才连夜逃出内宫。
        后狄广病故,长女已嫁,子狄青年方九岁。母子相依为命,苦度岁月。谁料洪水泛滥,子母漂流,各分一处。王禅老祖将狄青救至峨嵋山,授其兵机武艺。
        真宗连征十一载,奏凯还朝,方知八王爷去世,又痛悼李妃母子之难,册立八王爷长子 (李妃所生) 为太子。次年,真宗崩,太子即位,号仁宗。选庞洪之女为西宫昭仪,命庞洪入相,庞洪婿孙秀进兵部尚书,二人权倾中外。
        契丹攘扰虽平,西戎日见强威。赵元昊作叛,三关口主将杨宗保上本告急。仁宗降旨求贤。王禅老祖命已随他习艺七载的狄青下山扶助宋君,并与亲人相会。狄青至汴京,穷困中与张忠、李义结为兄弟。一日,三人来到一酒肆,得知制台胡坤之子胡伦强占宅地,建成万花楼,不准他人登楼。狄青等激于义愤,打死了胡伦。开封府尹包拯思忖三人系除却民害,故有心开释,放走狄青,将张、李暂禁牢中。狄青投千总林贵营中。屈身于微员之下,壮志难酬,因急于自荐,粉壁题诗,孙秀趁机将狄问成死罪。得汝南王讨情,改打二十军棍。狄青被毒棍打伤,蒙相国寺隐修和尚调治,方得痊愈。适逢静山王来寺,甚爱狄青,赠先王金刀,令其立斩孙秀。狄青一路上寻觅孙秀不着,降猛驹误入庞府,险遭庞、孙毒手。得狄府旧仆李继英报信,翻墙入吏部韩琦府中,藏于御书楼中,才免受搜捕。
        南清宫菏花池内,妖龙作祟,韩吏部保荐狄青降服火龙。火龙顿时化为宝驹。狄后之子潞花王遂将此驹赐于狄青。狄后命狄青进见,问明家世,又有玉鸳鸯为凭,姑侄相认,骨肉重逢。真宗遵狄太后旨,拟封狄青为王,狄青无功不愿受禄,请御教场比武。狄力挫群雄,刀劈王提督,天子即授其一品之职。
        庞洪等保奏狄青为征衣正解官,勇平王之婿石玉为副。三奸算计合谋公报私仇,欲置狄、石于死地。狄青请包公奏明,赦张忠、李义,一同护解征衣。夜宿安仁县驿,有怪作祟,石玉紧紧追赶,怪却变为宝枪。王禅老祖召石玉至峨嵋山,教习枪法。当夜,北极玄武圣帝下凡,赠狄青人面金牌与内藏三枝七星箭的葫芦,助其建功立业,安民保国。行至潼关,潼关总兵马应龙,奉庞洪之命,要除掉狄、石,于是派有席云之技的飞山虎刘庆结果狄青性命。碍于玉鸳鸯的霞光,刘庆难伤狄青,反被狄青射中左腿。至平阳,狄青巧入姐夫张文的酒肆,母子、姐弟重逢。张文与刘庆相善,盗藏了云帕,巧服刘庆。
        众将兵冒风霜,日夜兼程。到关限期将至又逢雨雪交加,狄青只得去择地安营,夜宿报恩寺。磨盘山强盗牛健、牛刚得孙秀之弟孙云书信,连夜劫取征衣,又投奔西戎赞天王。焦廷贵奉元帅将令催取征衣,知征衣被劫,引狄青来至大狼山,欲讨回征衣。狄青恃法宝杀赞天王、子牙猜等。无奈番兵众多,被密密围住。焦廷贵挑了二人首级,要先回边关,报请元帅增援,夜投五云汛守备李成家。李成夫妇将焦灌醉,抛于山间水窖之中,李成父子取首级往三关冒功。狄青赶到三关,杨元帅怒其失去征衣,欲行斩首。后真相大白。牛健见大势已去,遂送还征衣。杨宗保乃奏明狄青退敌之功,举荐狄青为帅,本中不提失去征衣之事。李成妻沈氏为报仇,至汴京,诉于其兄沈国庆,国庆费银四万,求庞洪做得一纸御状,欲置狄、杨于死地。夫人尹氏苦劝不从,自缢身亡。沈国庆命埋于后园土窖之中。尹氏鬼魂向包公哭诉。
        包公归朝,至陈桥遇双目失明的李妃,方知十八年前李妃遭刘后、郭槐谋害之冤情。包公回朝后到沈府起出尹氏尸骸,使尹氏还阳,审清案情。沈氏撞墙身死,沈国庆处斩。包公又奏明李妃冤情,将计就计,将御花园改为阴府,郭槐恐,一一说出真情,刘太后闻讯自缢。仁宗迎归国母,诛戮郭槐。
        宋君王母子恩封有功之人,杨宗保表奏战功,加封狄青为副元帅。忽报西夏王兴兵,且拜薛得礼为灭宋元帅。杨宗保出师不捷中混元锤丧身,狄青患病边关危急,王禅老祖命石玉到边关除敌。并赠其风云扇一柄,石玉恃宝扇大获全胜。天子加封狄青为元帅,石玉为副元帅,同守边关。赵元昊兵败求和。
        该书系演义小说,是根据民间流传的有关杨家将、狄青、包公的故事与传说,在众多的戏曲、曲艺以及小说的影响下,经过李雨堂的加工润色编撰而成的,是“讲史”和 “小说”的合流。篇幅较长,叙事方法是编年的,按时代串联故事情节。不少内容虽取材于历史,但作了不少虚构。全书以简明的叙述见长,很少作细致的抒情和描写。每一回开端有开场诗,交代该回内容或作适当评论。
        小说中三位主人公,其中狄青、包拯是北宋的历史人物,《宋史・狄青列传》、《宋史・包拯列传》分别记述了他们的事迹。杨宗保,史上无记载,他仅是传说中的一位英雄,一位赫赫有名的将帅。小说将两位历史人物与一位传说中的人物融为一炉,经过艺术加工,串连生发,编写出了绘声绘色,引人入胜的故事。
        宋王朝的历史,是一部备受外族侵凌的历史。一而再、再而三的丧师失地证明宋对辽、西夏、金的侵扰是无力抵抗的。宋统治者的对外政策也就愈变愈卑逊,从“奉之如骄子”进而为“敬之如兄长”,以至“事之如君父”。对内,则宠幸一班谗贤害善的奸佞之徒,致使贪官污吏横行,冤狱遍地,民不聊生。人们渴望疆土的安定,胜利的到来;渴望贤能清官为他们请命,申冤昭雪。狄青、杨宗保作为当时善战常胜的将帅,包拯作为刚正廉洁的官吏,备受人们的崇敬,人们把美好的愿望寄托在他们身上,后人又将他们的事迹与传说,编成故事,广为传说,使之逐渐成为 《万花楼》 中所呈现给人们的形象。
        全书自宋真宗派内监到山西选美,选中狄千金为头名秀女起始,到赵元昊兵败求和,狄青、杨文广凯旋加封受爵,遵旨完婚作结,狄青是贯穿全书的主人公。狄青出身于世胄之家,父亲狄广是山西太原府总兵。可怜他八岁丧父,九岁因洪水泛滥,与母失散。幸遇王禅老祖相救,传授他兵机武艺。西夏元昊作叛,国家危急之时,十六岁的狄青告别师父,下山实现其安邦定国之志,流离颠沛,历尽艰险。他生得眉清目秀,“纤纤少年”,“细细身躯”,似文弱书生,却深通武艺,力勇无双。小小年纪,疾恶如仇,保善良,除恶逆,打死了胡制台之子胡伦。因屈身于微员之下,无用武之地,急于实现鸿鹄之志,一展技艺,故粉壁题诗,却遭祸殃,受尽胯下之辱、鞭笞之苦。静山王爱小英雄,赠金刀令除奸佞,粗心鲁莽的狄青竟为打猛驹,大意失落金刀。从未学过擒拿妖魔之法,却毅然受荐擒魔,可见他胆大过人。显贵后,不忘深仇大恨,仗着酒兴,要找杀孙兵部,真乃英雄血性。他拒绝了依仗王亲身份,唾手可得的爵位,凭自己的武艺荣封一品,可谓为人光明磊落,有顶天立地之志。被庞太师推荐为征衣正解官时,“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足见其气度慷慨,胆量过人。军衣被劫后,狄青单刀匹马而赴十万之众,收除首寇,可谓英雄气壮。以三万精兵破西戎三十万贼兵,得到杨元帅嘉奖时,又是那样谦让未遑……作者把历史上的狄青英勇善战,所向披靡,屡战屡胜,是一员良将的特点具体化了,一改狄青“为人慎密寡言”,“计事必审中机会而后发”的性格特点,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志向远大、武艺高强、力勇无双、血气方刚、胆大过人、谦逊恭敬而又有些粗心鲁莽的少年英雄、常胜将帅的形象。此形象,倾注人们的情感、人们的愿望,比宋史上记载的狄青更具体、更光辉、更丰满、更可爱。
        包拯,在宋史里,只有一篇短传,说他“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后来民间传说,遂把他颂为代表民众理想中的清官。包拯成了一个箭垛式的人物,把许多精巧的折狱的奇案都射在他身上。《万花楼》中的包拯,首次登场是在狄青等三人打死胡伦后,包公考虑到三人是除却民害,有意开释他们,可谓 “忠良惜忠良”。后包拯奉旨到陈州赈饥,朦胧中见尹氏告状,急于回朝,弄个水落石出。为民伸冤、为主除奸之心何等真诚、迫切。真国母李妃十八年冤屈,惟遇包公,才肯吐露,可见包拯是能审明奇冤重案、铁面无私的清官。他果然不负民望,回朝后立即使尹氏还阳,使陷害忠良的奸臣服法。秉公报国,不畏权势,终于真相大白,李太后旷日已久的沉冤得到昭雪,刘、郭被惩。小说中描写包公的文字不算多,而一个执法如山、刚正不阿、爱民善政、断案如神的 “清天大老爷” 的形象栩栩如生。
        对杨宗保,全书着墨不多。第四回中,侧面介绍了杨宗保是三川关口守将,领守北关多年,今有本回朝,请益兵并求军衣。第二十一回中通过天子之口介绍杨元帅执法甚严,连天子也不便讨饶。侧面介绍为正面叙写杨宗保作了铺垫。当狄青逾期一天到达时,元帅吩咐将狄钦差捆绑,毫不留情。当得知军衣被劫时“顿时大怒”,“喝令捆绑手,卸他盔甲,辕门斩首正法”。全然不顾狄青是王亲,也不理会范仲淹、杨青的暗中帮衬,若不是狄青将功消罪的话,连佘太君的庇护也救不了狄青的命,好一个执法如山的将帅! 后狄青以三万精兵破西戎三十万贼兵,且主动提出要往大狼山剿除余寇,夺回征衣,杨帅深爱小英雄韬略奇能,慧眼识英雄,立意要把守边重任交给狄青,竭力向圣上荐举。举贤心切,竟然抹去征衣失而复得之事,为此被奸臣告了一状,差点被蒙上欺君的罪名。这一怒一喜,一恨一爱,一杀一荐,那样忠肝义胆、赏罚分明,顿时使杨宗保的形象丰满起来。一生为国辛劳的杨元帅在与西夏勇将薛德礼交战中,中混元锤而毙命。正如杨帅手下的将领焦廷贵说的那样:“彼忠君保国大功臣,耿耿无私烈汉,犯了罪时,不分至厚至亲将士,必不废刑法; 有了功时,不论至微至低小军,定必奖赏”。李雨堂笔下的杨宗保是一位忠心报国、治军有方、英勇善战、赏罚分明、执法如山的将帅。
        这三位备受人们崇敬、爱戴的人物形象,寄寓了人们多少美好的向往。历史和传说中的狄青、包拯、杨宗保的事迹被具体化了,被夸大了,被神化了。人们不愿意看到宋统治者的软弱无能,不愿意年年征战,生灵涂炭,不愿意听到一个接一个的军事上受挫的消息,更不愿意让奸佞之徒谗害忠良。如何改变这种现实? 人们把一切希望寄托在想象中的、理想化的将帅、清官身上。
        该小说既有戏曲中那种紧张情节,又有说唱艺术中所具有的生动语言,更有长篇小说中那种关联绵密、结构完整的特点。透过层层铺垫、丝丝入扣的情节和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可以看到北宋宫廷的黑暗: 统治者腐败无能,挥金如土; 奸臣欺君利己,贪婪已甚; 小人得志弄权,忠肝义胆之臣反遭埋没; 连年征战,早涝虫灾,民众苦不堪言……这一切,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历史面貌,对于认识北宋宫廷的黑暗、封建制度的罪恶有一定价值,具有比较积极的政治倾向。
        然而,该小说与清代涌现的众多的长篇小说一样,在具有一定的鉴赏价值、认识价值的同时,也有不少封建性的糟粕。在思想内容上,除了对封建统治阶级有着依赖和幻想,宣扬忠孝节义的封建道德,体现了时代的局限性以外,还有不少情节充满封建迷信色彩。什么南清宫龙驹兴波作浪,什么勇平王府白蟒精摄去彩霞郡主,什么仁安县驿中白怪化为两刃锐枪,……妖魔鬼怪在书中屡见不鲜。狄青战胜强敌,很大程度上依靠的不是自己高超的武艺,而是神物:传家宝血结鸳鸯的霞光能使刀枪箭石不入; 北极玄武圣帝赠送的 “人面金牌”能使敌人七窍流血; 小小葫芦内藏三枝七星箭,能使劲敌立即死亡。以至于几场关键的战争,简直成了 “变戏法”一般,反映了 “人力之逞强不足恃,而天数自有定分”的消极思想。包公断案,除了他本人疾恶如仇,爱民如子,有非凡的断案能力外,一定程度上依靠鬼神,依靠冥冥之中的幻觉,心灵的感应,如四十五回中写包公半睡半醒,于案中耳边尚觉阴风凛凛,朦胧中见一女鬼告状,才了解尹氏的冤情。回朝途中,因风落帽,便心测有奇事,命张龙、赵虎捉拿落帽风,才终于察访到李宸妃的千古奇冤。当郭槐拒不说出真相时,包拯将御花园改作阴府,伏乞苍天后土,乞来狂风黑云四起,蔽遮星月,制造一种“阴风惨惨冷气森森,东也鬼叫,西也鬼叫”的氛围,迫使郭槐说出真相,……总之,妖魔鬼怪,神物法宝的出现,虽然能使情节变得曲折离奇,增强小说的可读性,但毕竟脱离现实,宣扬了“天命观”,“宿命论”,削弱了人物形象的典型性、真实性,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也有败笔。主人公狄青虽然塑造得有血有肉,但前后不太统一,至少说发展变化太突然。刚下山时,粗心鲁莽已甚,屡遭奸臣暗算,可谓是有勇无谋之辈。但当征衣被盗后,狄青突然成熟起来,面对杨元帅的怒责,那样雍容有序、镇定自若。杨元帅阵亡,狄青任招讨正元帅时,调兵遣将竟然那样有条不紊,一下子成长为一名足智多谋、卓尔不群的将帅,真有点使人难以置信。
        《万花楼》的故事情节曲折动人,引人入胜;结构完整,脉络清楚,具有一定的鉴赏价值。但语言虽然通俗浅显,却十分粗糙,行文错讹颇多。叙述描写过于粗犷,难以把读者带入某种特定的意境,给人以美的享受,或产生共鸣。人物语言缺乏个性: 书中的人物大致可分成几大类,每一类人物说起话来如出一辙,很少有个人的特色,反映不出人与人之间差异,更谈不上字斟句酌的提炼。
        总之,该书与同时期的优秀作品相比,无论在思想内容的深度和反映现实的广度上,还是在典型形象的塑造、作品的审美价值上,均显得黯然失色。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
最新内容
精品推荐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