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英声
发布时间:2022-08-01 来源于: 作者: 点击数:次
“钓鳌逸客选”,存 “可语堂” 本。未知卷数篇数,仅存 “闹青楼”一篇,目为 “女诸葛书画播声名,佳公子丰姿惊粉黛”。另据日本大冢秀高《中国通俗小说书目改订稿 (初稿)》记载,日本东京大学文学部和大谷大学图书馆各藏有一部半叶十一行,行二十四字的 《飞英声》刊本,并录出了全书四卷八篇的三字书目。从大冢书目可知,《闹青楼》 为 《飞英声》 全书四卷八篇中的第一卷第一篇。
《闹青楼》叙明朝正德年间,江南扬州运粮指挥王丕元之女王慧英聪敏美丽,文武兼通。后因父母双亡,寄居在舅父巫有恩家中。巫有恩及其老婆存心不良,表面上说要将慧英嫁人,实际是以四百两大银把她卖入妓院。慧英识破阴谋,将计就计,一面假装答应嫁人,一面准备好檀树条。待进入妓院后,就使出武功,和贴身丫鬟碧漪一起大闹青楼,用檀树条痛打龟儿和老鸨,逼使他们退还卖身契,并答应在妓院附近寻所洁净房屋让慧英居住。慧英遂在自己的居室贴出“莲庵王慧英书画寓”八个大字,暗把虽堕入风尘却仍冰清玉洁的自己比作出污泥而不染的莲花。从此,引动了扬州城内文人和士大夫纷纷前来求书求画,名闻天下,人称女诸葛。后来,慧英得到吏部侍郎之子韦仙的爱慕之情,两人终结连理,夫贵妻荣,白头偕老。
表面上看,这个故事似乎很平常,不过是歌颂王慧英这位非凡的女子大闹青楼、以正义压倒邪恶的惊人之举; 但细细读来,便会觉得,作者塑造这样一个人物,还有更深一层的涵义。尽管作者不详,作者的创作意图无从考证,但,从小说所写的内容可以看出,反抗封建社会盛行的“男尊女卑”、重男轻女思想,则正是这篇小说的主题。
小说的开篇引诗云:“衣冠未必胜红妆,只问才高与智强。试看当年巾帼妇,也曾垂拱作君王。”这显然是一首妇女的赞歌,是借歌颂巾帼英雄,来宣扬“有智妇人,胜如男子”、“巾帼不让须眉”等进步思想的。在介绍王丕元的家事时,写到王丕元的妻子身怀六甲,作者插叙道:“大凡人家有孕,喜的是生儿,怕的是生女。更有最恶的乡方,若是生了儿子,便三朝满月,宾朋庆贺,大设筵席,说不尽的欢喜; 若是生了女儿,也不管他的好歹,竟付之一泓流水,以了其残生,做父母的还要叫声悔气。”这段叙述,不仅切中时弊,而且是对封建习俗的深刻批判。
中国古代的女子,向来是没有社会地位的,封建的纲常伦理、吃人的礼教象大山一样压在她们的身上。因而,在具有正统的封建思想的人身上,特别是在封建卫道士身上,重男轻女、男尊女卑思想根深蒂固,潜入骨髓。在这篇《闹青楼》里,作者所叙述的故事,所塑造的人物,正是用来抨击这种重男轻女思想的,正是为古代聪明、能干、机智、勇敢的女子大唱颂歌的。从这一点来说,这篇通俗小说的主题思想是进步的、可取的。
这篇小说在艺术上的可取之处,也主要在于它比较成功地塑造了王慧英的形象。
王慧英是这篇小说的主人公,通篇的故事都是围绕她展开的。她不仅是作者用来表达主题思想的关键人物,而且与古代文学作品中常见的妇女形象不同,别具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
在我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中,有名的妇女形象很多。但她们大多是在爱情悲剧中充当悲剧人物,常常是为了自已的命运而抗争。她们虽具有一定的反抗精神,但大多以失败而告终。也有一些巾帼英雄和风尘侠女的形象,前者如木兰、李波小妹,后者如红线、侠女十三妹等,这些人物都以其独特的个性和高强的本领,从而在众多的妇女形象中放射出异彩。这里的女主人公王慧英,既非爱情故事中的痴情女子,也非报效国家的巾帼英雄或除暴安良的江湖女侠。她只不过是一个凭着自己的机智勇敢战胜邪恶,又靠着多才多艺而获得幸福的普通女子的形象。也正因如此,她的身上才具有一种独特的美,独特的魅力。
王慧英从小“不但丰姿秀丽,又且性格聪明”。年岁渐长,她“不但诗画琴棋、描鸾刺凤,无不精通; 即父亲日逐使的拳棒枪刀,亦无不了了。不要说红粉丛中没的对副;就是衣冠队里,等闲也拣不出这等全才。只可惜不开女科,若许女子应试,稳稳的中过文武状元了。”通过这刚开始的几句描述,作者便塑造了一位文武全才的女子形象。随后,写慧英对妇女所作的评论: “ ‘工容贤德’虽是妇女家绝妙的品题,若没有智慧才干,便不能成家立业。可见 ‘工容贤德’ 是妇人的根本,智慧才干是妇人的作用。这便是 ‘工容贤德’ 之中负有一种随机运动之妙,才为十全的人品。”这段评论,虽然承认“工容贤德”是妇女的立身之本,并未脱封建正统思想的窠臼; 但是,她把“智慧才干”看成是妇女的作用,并说“若没有智慧才干,便不能成家立业”等等,已大大超出了封建正统的妇女观。正统的封建人物,向来主张“女子无才便是德”,可她这里却偏偏赞扬妇女的智慧才干;历来人们只讲男子“成家立业”,可她这里却提倡妇女“成家立业”。在当时的社会里,这种精辟的观点实属少见,况且出于一位年轻女子之口,便更是难能可贵! 可见,王慧英是一位具有进步思想的妇女形象。
到此,王慧英的形象虽已显现出光彩,但,她进一步被完美地描绘和精心地刻画,是在后面大闹青楼的故事中。
父母双亡后,王慧英寄居在舅舅巫有恩家里,终日受到舅母的白眼。但,她并不象一般的弱小女子那样悲悲切切,畏畏缩缩,而是凭自己的才干和智慧同生活抗争。当她得知舅舅要把自己卖到妓院时,她没有畏惧,不象丫环碧漪那样“吓得目瞪口呆”,而是“依然喜喜欢欢地说道: ‘不妨……’”这时的慧英早已定下计策,决心同恶势力搏斗。当舅舅骗她出嫁时,她对舅舅说:“……只要财礼丰厚,不论嫁资,待我舅舅沾些实惠,这便是一门好亲事……”她不仅一眼看穿了巫有恩设下的圈套,而且抓住机会对巫有恩极尽挖苦嘲弄之能事。“出嫁”之日,作者写道: “小姐 (王慧英) 知道轿子已到,慌忙别了巫有恩夫妇,含笑上轿。”“含笑上轿”一句,充分表现了慧英胸有成竹、泰然自若的神态,刻画出她的勇敢和机智。
特别是“闹青楼”一场戏,作者对慧英痛打老鸨和龟儿进行了详尽的描写:“他 (老鸨) ……方欲动手,不提小姐手快,照面一拳,早已跌倒。那龟儿快来救护,被小姐使了个顺手牵羊的法,不觉扑的也倒了。于是小姐在身边挈出那两根檀树条儿,先把二人紧要的所在打了几下。方欲尽力乱打,只见几个走使人同着几个粉头一齐上前,通被小姐东一棍西一棍,也有打着脸,掩了眼睛走的; 也有打着手臂,酸疼远避的; 也有打着胸前,踉跄而倒的; 更有怕打,急奔相撞的; 打得这几个男女满堂号叫。……”这些文字,生动地表现了王慧英的武艺高强;接下来,作者又描写她的机智果敢:“那小姐(王慧英)更有见啊识,诚恐有邻近人家出来救护,终是寡不敌众,必致受亏了,所以手中虽打,口中却喊道: ‘你们一伙买良为娼的贼,立刻就有官差来拿了,你们还敢行凶么?’此是小姐见景生情的计策。……”待王慧英制服老鸨一伙之后,令人写甘伏作执照时,作者还有一段精彩的叙述: “……写毕,送与小姐观看。小姐道: ‘前后说话,俱已不必改易。止有 ‘错买’ 的 ‘错’ 字,尚有一丝负固之意,非称全璧,必要换一 ‘计’ 字,方为允当’。……”邬大等人本来是蓄意买王慧英为娼,可写文书时却写成“错买王衙小姐”,当然不符合事实。不料王慧英一下就识破邬大的诡计,看出这是有意推责之词,所以令其将“错”改为“计”。虽只是一字之差,但充分表现出王慧英的聪明才智。这个细节描写,不愧是刻画人物的一处妙笔。
写完了闹青楼的场面之后,作者生怕人们感到王慧英的本领太大、神乎其神,于是又借慧英之口补上一笔: “小姐笑道: ‘你那里得知,我舅舅家里虽不比这边,他心肠却狠过龟儿万倍。设若这里不就,安保其别无算计?所以前日落得应承了。至于我三棍伏邬大,却是侥幸,岂能料其必然? 我衣带间原藏有剃刀一把,万一不胜,我就自刎全贞了。其向日的欢颜笑口,止不过具副从容就义的念头……”这段描写,不再使人们对慧英制服老鸨、龟儿一伙人的本领感到惊疑,从而使故事更加真实可信,王慧英这个人物更加真实动人。
这篇小说在艺术上的成功之处,不仅由于它比较成功地塑造了王慧英这个人物,而且在于作者擅长运用白描的手法,结合人物的行动、语言,生动地刻画一个个性格不同的人物。
在塑造王慧英时,作者写少年慧英的聪明,就用她查办丫鬟偷吃鹅肉一事来表现; 写慧英的勇敢,就用闹青楼一场戏来描绘。在写其他人物时,作者也采用了同样的办法。如写巫有恩的狠毒、奸诈,作者让巫有恩从自己嘴里说出:“巫有恩便起个不良的念头,与妈妈计议道: ‘慧英这个雏儿,已长成得恁好。她又无叔伯亲戚,只我作主卖与院子人家,倒可以获一注大财。’”写巫有恩的妻子也是如此: “那妈妈 (指巫有恩之妻) 听了十分焦躁,就夹七夹八的骂道:‘小淫妇,谁要你多嘴,小姐便怎么?我好意儿留你来家,绝不是我杀了你的爹娘,欠了你的银债,该我老娘辛辛苦苦挣的东西与你白白儿的吃下肚去!……’”这段谩骂,把一个泼妇、势利小人的形象活生生地勾画出来了。
在语言上,这篇小说采用话本小说的叙述方式,语言通俗晓畅,特别是恰当地运用一些俗语,使小说语言显得生动、活泼。如:“这巫有恩……是个粜风卖雨、掀地凿天的主顾”,“他的妈妈刁氏,也是个不相应的。她见外甥女儿来家,心中好不烦恼。只因丈夫得了一宗房价,便也不甚开口。落后把银子用完了,就有些捉鸡骂狗、指张说李、粳不是糯不是起来。小姐是个极聪明、极伶俐、点头会意、数一数二的女子,难道不晓得这种光景? 只是在他矮檐下,怎敢不低头,一味妆聋做哑了。”又如: “小姐亦高声叫道: ‘你是甚人?敢要我拜见?我不要你拜见也就勾了,倒来捋虎须么!’”等等。这些俗语的运用,对叙述故事、刻画人物产生了较好的艺术效果。
在肯定小说的进步思想和艺术特色的同时,也不应忽视其内容中的糟粕和艺术上的缺陷。在内容方面,作者在有些地方宣扬的封建节烈思想和陈腐的伦理道德观念,都表明了作者的时代局限性。在艺术方面,叙事显得拖沓,次要人物的安排和情节结构不够合理,尤其是“佳公子丰姿惊粉黛”一段,明显落入才子佳人小说的俗套。这些,都影响了小说的思想和艺术水平。 (编辑:moyuzhai)
《闹青楼》叙明朝正德年间,江南扬州运粮指挥王丕元之女王慧英聪敏美丽,文武兼通。后因父母双亡,寄居在舅父巫有恩家中。巫有恩及其老婆存心不良,表面上说要将慧英嫁人,实际是以四百两大银把她卖入妓院。慧英识破阴谋,将计就计,一面假装答应嫁人,一面准备好檀树条。待进入妓院后,就使出武功,和贴身丫鬟碧漪一起大闹青楼,用檀树条痛打龟儿和老鸨,逼使他们退还卖身契,并答应在妓院附近寻所洁净房屋让慧英居住。慧英遂在自己的居室贴出“莲庵王慧英书画寓”八个大字,暗把虽堕入风尘却仍冰清玉洁的自己比作出污泥而不染的莲花。从此,引动了扬州城内文人和士大夫纷纷前来求书求画,名闻天下,人称女诸葛。后来,慧英得到吏部侍郎之子韦仙的爱慕之情,两人终结连理,夫贵妻荣,白头偕老。
表面上看,这个故事似乎很平常,不过是歌颂王慧英这位非凡的女子大闹青楼、以正义压倒邪恶的惊人之举; 但细细读来,便会觉得,作者塑造这样一个人物,还有更深一层的涵义。尽管作者不详,作者的创作意图无从考证,但,从小说所写的内容可以看出,反抗封建社会盛行的“男尊女卑”、重男轻女思想,则正是这篇小说的主题。
小说的开篇引诗云:“衣冠未必胜红妆,只问才高与智强。试看当年巾帼妇,也曾垂拱作君王。”这显然是一首妇女的赞歌,是借歌颂巾帼英雄,来宣扬“有智妇人,胜如男子”、“巾帼不让须眉”等进步思想的。在介绍王丕元的家事时,写到王丕元的妻子身怀六甲,作者插叙道:“大凡人家有孕,喜的是生儿,怕的是生女。更有最恶的乡方,若是生了儿子,便三朝满月,宾朋庆贺,大设筵席,说不尽的欢喜; 若是生了女儿,也不管他的好歹,竟付之一泓流水,以了其残生,做父母的还要叫声悔气。”这段叙述,不仅切中时弊,而且是对封建习俗的深刻批判。
中国古代的女子,向来是没有社会地位的,封建的纲常伦理、吃人的礼教象大山一样压在她们的身上。因而,在具有正统的封建思想的人身上,特别是在封建卫道士身上,重男轻女、男尊女卑思想根深蒂固,潜入骨髓。在这篇《闹青楼》里,作者所叙述的故事,所塑造的人物,正是用来抨击这种重男轻女思想的,正是为古代聪明、能干、机智、勇敢的女子大唱颂歌的。从这一点来说,这篇通俗小说的主题思想是进步的、可取的。
这篇小说在艺术上的可取之处,也主要在于它比较成功地塑造了王慧英的形象。
王慧英是这篇小说的主人公,通篇的故事都是围绕她展开的。她不仅是作者用来表达主题思想的关键人物,而且与古代文学作品中常见的妇女形象不同,别具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
在我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中,有名的妇女形象很多。但她们大多是在爱情悲剧中充当悲剧人物,常常是为了自已的命运而抗争。她们虽具有一定的反抗精神,但大多以失败而告终。也有一些巾帼英雄和风尘侠女的形象,前者如木兰、李波小妹,后者如红线、侠女十三妹等,这些人物都以其独特的个性和高强的本领,从而在众多的妇女形象中放射出异彩。这里的女主人公王慧英,既非爱情故事中的痴情女子,也非报效国家的巾帼英雄或除暴安良的江湖女侠。她只不过是一个凭着自己的机智勇敢战胜邪恶,又靠着多才多艺而获得幸福的普通女子的形象。也正因如此,她的身上才具有一种独特的美,独特的魅力。
王慧英从小“不但丰姿秀丽,又且性格聪明”。年岁渐长,她“不但诗画琴棋、描鸾刺凤,无不精通; 即父亲日逐使的拳棒枪刀,亦无不了了。不要说红粉丛中没的对副;就是衣冠队里,等闲也拣不出这等全才。只可惜不开女科,若许女子应试,稳稳的中过文武状元了。”通过这刚开始的几句描述,作者便塑造了一位文武全才的女子形象。随后,写慧英对妇女所作的评论: “ ‘工容贤德’虽是妇女家绝妙的品题,若没有智慧才干,便不能成家立业。可见 ‘工容贤德’ 是妇人的根本,智慧才干是妇人的作用。这便是 ‘工容贤德’ 之中负有一种随机运动之妙,才为十全的人品。”这段评论,虽然承认“工容贤德”是妇女的立身之本,并未脱封建正统思想的窠臼; 但是,她把“智慧才干”看成是妇女的作用,并说“若没有智慧才干,便不能成家立业”等等,已大大超出了封建正统的妇女观。正统的封建人物,向来主张“女子无才便是德”,可她这里却偏偏赞扬妇女的智慧才干;历来人们只讲男子“成家立业”,可她这里却提倡妇女“成家立业”。在当时的社会里,这种精辟的观点实属少见,况且出于一位年轻女子之口,便更是难能可贵! 可见,王慧英是一位具有进步思想的妇女形象。
到此,王慧英的形象虽已显现出光彩,但,她进一步被完美地描绘和精心地刻画,是在后面大闹青楼的故事中。
父母双亡后,王慧英寄居在舅舅巫有恩家里,终日受到舅母的白眼。但,她并不象一般的弱小女子那样悲悲切切,畏畏缩缩,而是凭自己的才干和智慧同生活抗争。当她得知舅舅要把自己卖到妓院时,她没有畏惧,不象丫环碧漪那样“吓得目瞪口呆”,而是“依然喜喜欢欢地说道: ‘不妨……’”这时的慧英早已定下计策,决心同恶势力搏斗。当舅舅骗她出嫁时,她对舅舅说:“……只要财礼丰厚,不论嫁资,待我舅舅沾些实惠,这便是一门好亲事……”她不仅一眼看穿了巫有恩设下的圈套,而且抓住机会对巫有恩极尽挖苦嘲弄之能事。“出嫁”之日,作者写道: “小姐 (王慧英) 知道轿子已到,慌忙别了巫有恩夫妇,含笑上轿。”“含笑上轿”一句,充分表现了慧英胸有成竹、泰然自若的神态,刻画出她的勇敢和机智。
特别是“闹青楼”一场戏,作者对慧英痛打老鸨和龟儿进行了详尽的描写:“他 (老鸨) ……方欲动手,不提小姐手快,照面一拳,早已跌倒。那龟儿快来救护,被小姐使了个顺手牵羊的法,不觉扑的也倒了。于是小姐在身边挈出那两根檀树条儿,先把二人紧要的所在打了几下。方欲尽力乱打,只见几个走使人同着几个粉头一齐上前,通被小姐东一棍西一棍,也有打着脸,掩了眼睛走的; 也有打着手臂,酸疼远避的; 也有打着胸前,踉跄而倒的; 更有怕打,急奔相撞的; 打得这几个男女满堂号叫。……”这些文字,生动地表现了王慧英的武艺高强;接下来,作者又描写她的机智果敢:“那小姐(王慧英)更有见啊识,诚恐有邻近人家出来救护,终是寡不敌众,必致受亏了,所以手中虽打,口中却喊道: ‘你们一伙买良为娼的贼,立刻就有官差来拿了,你们还敢行凶么?’此是小姐见景生情的计策。……”待王慧英制服老鸨一伙之后,令人写甘伏作执照时,作者还有一段精彩的叙述: “……写毕,送与小姐观看。小姐道: ‘前后说话,俱已不必改易。止有 ‘错买’ 的 ‘错’ 字,尚有一丝负固之意,非称全璧,必要换一 ‘计’ 字,方为允当’。……”邬大等人本来是蓄意买王慧英为娼,可写文书时却写成“错买王衙小姐”,当然不符合事实。不料王慧英一下就识破邬大的诡计,看出这是有意推责之词,所以令其将“错”改为“计”。虽只是一字之差,但充分表现出王慧英的聪明才智。这个细节描写,不愧是刻画人物的一处妙笔。
写完了闹青楼的场面之后,作者生怕人们感到王慧英的本领太大、神乎其神,于是又借慧英之口补上一笔: “小姐笑道: ‘你那里得知,我舅舅家里虽不比这边,他心肠却狠过龟儿万倍。设若这里不就,安保其别无算计?所以前日落得应承了。至于我三棍伏邬大,却是侥幸,岂能料其必然? 我衣带间原藏有剃刀一把,万一不胜,我就自刎全贞了。其向日的欢颜笑口,止不过具副从容就义的念头……”这段描写,不再使人们对慧英制服老鸨、龟儿一伙人的本领感到惊疑,从而使故事更加真实可信,王慧英这个人物更加真实动人。
这篇小说在艺术上的成功之处,不仅由于它比较成功地塑造了王慧英这个人物,而且在于作者擅长运用白描的手法,结合人物的行动、语言,生动地刻画一个个性格不同的人物。
在塑造王慧英时,作者写少年慧英的聪明,就用她查办丫鬟偷吃鹅肉一事来表现; 写慧英的勇敢,就用闹青楼一场戏来描绘。在写其他人物时,作者也采用了同样的办法。如写巫有恩的狠毒、奸诈,作者让巫有恩从自己嘴里说出:“巫有恩便起个不良的念头,与妈妈计议道: ‘慧英这个雏儿,已长成得恁好。她又无叔伯亲戚,只我作主卖与院子人家,倒可以获一注大财。’”写巫有恩的妻子也是如此: “那妈妈 (指巫有恩之妻) 听了十分焦躁,就夹七夹八的骂道:‘小淫妇,谁要你多嘴,小姐便怎么?我好意儿留你来家,绝不是我杀了你的爹娘,欠了你的银债,该我老娘辛辛苦苦挣的东西与你白白儿的吃下肚去!……’”这段谩骂,把一个泼妇、势利小人的形象活生生地勾画出来了。
在语言上,这篇小说采用话本小说的叙述方式,语言通俗晓畅,特别是恰当地运用一些俗语,使小说语言显得生动、活泼。如:“这巫有恩……是个粜风卖雨、掀地凿天的主顾”,“他的妈妈刁氏,也是个不相应的。她见外甥女儿来家,心中好不烦恼。只因丈夫得了一宗房价,便也不甚开口。落后把银子用完了,就有些捉鸡骂狗、指张说李、粳不是糯不是起来。小姐是个极聪明、极伶俐、点头会意、数一数二的女子,难道不晓得这种光景? 只是在他矮檐下,怎敢不低头,一味妆聋做哑了。”又如: “小姐亦高声叫道: ‘你是甚人?敢要我拜见?我不要你拜见也就勾了,倒来捋虎须么!’”等等。这些俗语的运用,对叙述故事、刻画人物产生了较好的艺术效果。
在肯定小说的进步思想和艺术特色的同时,也不应忽视其内容中的糟粕和艺术上的缺陷。在内容方面,作者在有些地方宣扬的封建节烈思想和陈腐的伦理道德观念,都表明了作者的时代局限性。在艺术方面,叙事显得拖沓,次要人物的安排和情节结构不够合理,尤其是“佳公子丰姿惊粉黛”一段,明显落入才子佳人小说的俗套。这些,都影响了小说的思想和艺术水平。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