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残酷战争中表现真实人性
作者: 苏联 鲍里斯·里沃维奇·华西里耶夫
故事梗概:
1912年,苏联卫国战争进入最为艰苦的一年。北方171铁路会让站来了两个高射机枪班换防驻扎。准尉华斯科夫万万没有想到,给他派来的这两个班竟然全是女兵!这批年轻活泼的女兵就像一群麻雀在这个偏僻的小车站整天叽叽喳喳,令准尉十分头疼。女兵丽达常常半夜偷回家看望自己年幼的儿子,黎明时分赶回驻地。可是就在一个静悄悄的黎明时分,丽达就要返回会让站时,突然发现两名德国兵。于是准尉华斯科夫带领五名女兵开始了对一群德国士兵的跟踪追击。德国士兵共16人,他们是跳伞着陆而来,企图破坏基洛夫铁路。华斯科夫带着仅有的五名女兵,要与这训练有素的三倍于己的敌人周旋,其困难可想而知!但崇高的爱国信念,使他们不顾敌我悬殊,毅然踏上险恶的追击之路。华斯科夫和他的女战士进入蚊虫成团、潮湿寂静的森林,越过深及腰部、污烂恐怖的沼泽地,与德国士兵在密林中斗智斗勇。最后,终因寡不敌众,五名可爱的女战士相继牺牲了。华斯科夫化悲痛为力量,凭着超常的毅力和意志,在左手负伤的情况下,用只剩一颗子弹的手枪和一枚没有引信的手榴弹,活捉了剩余的四名德寇。
简评:
战争是残酷的,是铁与血的交融,是生与死的搏斗,战士所能做的只有战斗和牺牲。作者让一群美丽活泼充满憧憬幻想的青春女子走上战场并全部牺牲,这本身就给人心灵以强大触动,它使人诅咒战争,尤其诅咒给人类带来噩梦的纳粹德国。女性,本身是受保护的对象,本应生活在宁静和平的环境里,但她们却被推上了战场并毁灭了。将那美丽的东西撕碎给人看,何尝不让人心痛?
整篇小说渗透一种浓重的悲剧情调:“我今天才发现,这里的黎明是那样静悄悄,静悄悄的。”这静悄悄的黎明背后,给读者的是绵绵的思索。
推荐版本:《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王金陵译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编辑:moyuzhai)王树增新作《天著春秋》:历史、文学与战争的交响
10年前,王树增在完成“革命战争史系列”的收官之作——《抗日战争》时,曾透露一个宏大的设想:要将春秋以来我们这块国土上那些波澜壮阔的战争,以独...[详细]
《上甘岭》:写战争首先要写好战争中的人
战争,可以说伴随着整个人类的发展历程。在时间中逝去的战争往往成为创伤,化作文字、歌谣或影像,令后世之人铭记、思考。记录战争,其实就是记录战争...[详细]
时间上的历史和空间上的人——《战争和人》的个人抗战
个人该以什么样的方式书写历史?王火用《战争和人》三部曲给出了他的答案:当个人置身历史潮流之中,对历史的感触无异于管窥蠡测,而当尘埃落定之后,带...[详细]
《石头城》:现实情怀的彰显与战争文学的新收获
内容提要《石头城》是近些年来历史叙事和战争书写的新收获。在这部小说中,作家把个人人生道路、家族命运和民族国家认同之间的关系命题置于战争...[详细]
《东进》:一部英气浩荡的新战争叙事力作
叶炜新近出版的长篇小说《东进》,题材重大,意蕴深厚,形象鲜活,情节跌宕,是一部英气浩荡的新战争叙事力作,在红色革命历史题材的艺术呈现上作出了新...[详细]
战争意味着什么——读葛水平长篇小说《和平》
这是一个追求轻盈的文学时代,戏谑、调侃、虚无、游戏、哗众取宠,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了。真正有沉重感的作品变得越来越稀少。可是,如果连文学也加...[详细]
[苏联]普拉东诺夫《基坑》
中篇小说《基坑》创作于1930年,是普拉东诺夫的代表作,比较充分地体现了他的创作特色。作者以貌似稚拙的语言和冷峻的笔调描绘了农业集体化时期空想共产主义的狂热和...[详细]
《似水牛年的挣扎》:那种无法与之对抗的战争
似水流年才是一个人的一切,其余的全是片刻的欢娱和不幸,王小波说。 然而很难想象在一本描述似水流年的杂文集中,“挣扎”会成为一个人内心持久的...[详细]
[苏联]阿列克赛・托尔斯泰《苦难的历程》
《苦难的历程》三部曲(即《两姐妹》、《一九一八》和《阴暗的早晨》)是苏联著名作家阿列克赛・托尔斯泰创作的史诗巨著。作品记录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到1920年左右...[详细]
[苏联]帕斯捷尔纳克《日瓦戈医生》
《日瓦戈医生》是一本厚重的、需要双手捧读的长篇小说。它同时又是诗,是歌吟,是散文,是广袤的西伯利亚平原上空回旋着的呼喊――唯愿美、爱、真,要自由、艺术、生活!...[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