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网络小说看网络文学基本特征
中文的网络文学发祥于 Internet (因特网)上的Alt . Chinese. Texts 新闻组。而真正使网络文学为越来越多国人所了解、关注的 ,当归功于1999 年仲夏 ,台湾网络作家“痞子蔡”(原名蔡智恒)读博士时在BBS 上发表的连载小说《第一次的亲密接触》。它从“网上”走到“网下”,成为中国第一部由传统意义上的出版商出版发行的网络文学代表作品。作品在岛内及大陆大量发行和广为流传。那些已在网上蛰伏了3年5载的网络写手们也终于引起世人的注目 ,有的写手还赢得了极大的声誉。一时间内地网络文学作品浩如烟海 ,网络作家星光灿烂 ,网络文学活动轰轰烈烈 , “网坛”上涌现了如宁财神、尚爱兰、安妮宝贝、李寻欢、邢育森等知名的网络作家;创作出了《告别薇安》、《永不原谅》、《相约九九》、《迷失在网络中的爱情》等网络文学(小说)代表作品。另外北京网易的“中国网络文学奖”的评选、上海“榕树下”文学网站先后举办的两届“网络文学奖”以及原创广场《情为何物》版主宁人、熊继光个人出资举办的“情网征文”等活动 ,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网络原创文学作品的发展。如今 ,无论你熟悉不熟悉 ,无论你喜欢不喜欢 ,网络文学已悄然兴起 ,蔚为大观 ,并登上了21世纪中国文学的大雅之堂。那么 ,网络文学是什么 ?《网易》于 2001 年 5 月起在网上展开了一项带有随机性质的《关于网络文学的系列调查》 , 《调查》的主题是《 给网络文学一个定义》 ,至笔者采集该数据之 2001 年 7 月 17 日 ,参加本次《调查》的人数为3167人。笔者认为 ,该调查确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般网络受众对网络文学性质和特征诸方面的认识。简而言之 ,网络文学是“一种新型的文学型态 ”, 应该“基于网络思维”、“首发在网络上”、“主要通过网络进行传播”、“文字具有网络特征”、“题材选择自由”、“体裁界限模糊”、“情节架构随意”、“语言生动幽默”、“不能用传统文学的价值尺度来评判网络文学”等。这些基本属于感性的认识。
随着网络文学原创作品数量的急剧增多 ,创作队伍的的日益扩大 ,对“网络文学”定义内涵和外延的理论探讨也成为文学理论工作者的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近几年来 ,包括传统理论批评在内的文学界众说纷纭 ,莫衷一是。
第一 ,认为网络文学就是 e 形文学 ,即电子化的传统文学文本(电子读本) ,网络于它们只是一种载体。这种观点 ,着眼于网络是网络文学(小说)作品在贮藏和整理方面的独特效能 ,揭示了“网络文学”概念内涵的重要属性之一。
第二 ,认为网络文学是“. com”文学 ,它从原创的角度涉及了网络文学的某种特质。从网站(或网页)的生存和发展看 ,原创作品网站建立的意义十分重大。“网络文学是在网上原创或改创的 ,以文本形式存在的各类文学作品” [1 ]。这种观点主要从网络文学作品(原创)的创作场所及所借助的工具的角度体现了网络文学的部分内在属性。
第三 ,认为网络文学就是以网络生活为题材的文学。认为网络文学就是以网络生活(尤其是网恋)为题材的文学 ,这种观点显然有些狭隘。这种观点的成因主要源于痞子蔡的网络小说《第一次的亲密接触》。事实上 ,网络文学作品在题材上的选择范围上与传统文学作品一样广泛 ,题材与网络无关。著名的网络作家李寻欢在《我的网络文学观》中认为: “它(网络文学)的准确定义应该是:网人在网络上发表的供网人阅读的文学。这个定义包含三层意思:其一 ,网络文学的主体必须是‘网人’ ,即网络的使用者。其二:网络文学的传播渠道(或者说主要的传播渠道)必须是网络。其三 ,从作者的创作动机来说 ,必须是为网上受众写作的。最重要的是第三点。”李寻欢的看法有其独到之处 ,强调“为网上受众写作”。但他对“网上受众”这一概念的外延的界定又有其不确定性 ,因为“网上受众”是否应该理解为一定指那些在电脑上阅读网络作品者。事实上 ,许多读者都是从网上下载后再阅读的。
笔者以为 ,要给“网络文学”下个比较科学的定义 ,首先应当探明网络文学的基本特征。从总体上讲 ,同传统文学作品相比 ,网络文学更具有情感表达的宣泄性、着读交流的迅捷性、叙事结构的随意性、语言表达的能动性等。其中又以“着读交流的迅捷性”和“语言表达的能动性”尤为突出。网络小说的基本特征在网络文学中最具代表性。本文着眼于网络小说 ,力求对网络文学的基本特征作一较为深入的探析。
一、 情感表达的宣泄性文学是人学 ,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的动因便是作者情感的宣泄。
不幸的是 ,传统文学报刊有一套比较严格的编审制度 ,这种制度无数次地击破了众多文学爱好者的美梦。某作品能否发表、发表前是否需要修改、作怎样的修改等 ,往往取决于报刊的编辑。这一切在形成某报刊风格特色的同时 ,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作者的写作自由 ,阻遏了其情感的宣泄。除非是成名大家 ,作者在投稿前 ,往往要对拟投刊物的用稿意趣、风格、编辑的个人喜好等作深入地揣摩 ,投其所好 ,以求最终的刊用。正当文学爱好者们为自己的心血一次次付诸东流而伤心不已之时 ,网络文学原创网站(或网页)应运而生了。那些不能或不屑被“正规”刊物接受的文学作品终于有了宣扬自己的阵地。事实上 ,网络文学创作的始作俑者和较早的后继者中 ,有相当一部分作家(或写者)属于那种“被冲动的情感所支配的艺术家” [2 ] (p. 374 - 375)。有的作者还在网上建起了个人主页 ,展示自己的原创作品。网络文学原创阵地的设立 ,使网络文学的创作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景象。作品写出后 ,用不着考虑给谁发表 ,就往网上一放 ,极大地满足了个人的发表欲望 ,使网络文学的创作最大限度地表达了作者的理念和情绪。起初 ,在网站(网页)方面 ,只要有人写作并传送过来 ,就替他们发表。于是有人戏称 ,哪里有会上网的人群 ,哪里就会有所谓的“网络文学”作品。谈天说地无所顾忌 ,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网络文学作者借助网络 ,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 ,实质上是来自于对传统文学创作理念和权力体制的一次巨大冲击。泥沙俱下 ,大浪淘沙 ,时光会检验一切 ,事实会证明一切。然而 ,随著名气的增大 ,如今的一些原创网络文学网站例如《榕树下》也学起了传统文学刊物 ,搞起了来稿审查;有些网站(网页)拟施行稿酬制 ,以此来吸引“优秀”稿件。
二、着读交流的迅捷性网络文学创作首先具有情感表现的宣泄性;其次 ,它同传统文学创作一样 ,无论是“载道”、“言志”还是“表情” ,其“更重要的目的还在于实现创作者与欣赏者之间的情感交流 ,即通过创作而在欣赏者心中引起对情感的体会以至于共鸣” [3 ] (p. 119)。
文学创作情感交流能否顺利实现 ,不仅取决于文学创作情感表现的内容能否真实而深刻地反映客观现实 ,也不仅受限于情感交流双方在情感活动中能否达成认识的一致 ,还制约于情感交流的载体和途径。由于网络文学创作借助于全新的载体 ———网络 ,其作品的传播速度较之传统文学十分快捷、范围更为广大。更为重要的是 ,创作者与欣赏者可以通过网络引擎 ,查看反馈栏 ,反复张贴 ,进行直接交流。从某种意义上说 ,网络文学创作的情感· 55 ·双向甚至多向交流可以同步进行。在电脑网络上神交巳久但素昧平生的朋友 ,可以悉心交谈。读者可以把最新的感受传达给作者;作者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读者的反馈 ,并在原作品上直接修改。网络文学流行一种类似于故事或成语连接的小说创作接龙 ,在这里 ,作者、读者更是浑然融为一体。开合自如方便的网络链接技术 ,使读者能在尽可能短的时间 ,阅读著者的全部(或主要)作品 ,以及对这些作品的大量的“媒体批评”或“学理批评” (陈思和语) 。在网上 ,我们可以很容易地找到网络文学作者的个人创作园地。欣赏者可以如传统书信写作一样 ,淋漓酣畅地发表自己对所喜爱作家作品的较为深入的探析。至于一个或几个作家在网站上举办与读者“面对面”交流的实时座谈会 ,其高效能实在是传统交流方式所难以达到的。网络无限辽阔的空间使网上作家创作的文字能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为最广泛的读者所了解 ,并能很快地找到并培养起自己的读者群 ,从客观上加强了文学创作情感的交流。
三、叙事结构的随意性传统文学作品(尤其是小说)的创作 ,都很讲究结构的严谨 ,主要表现在叙述多用顺序、倒叙、插叙 ,但都要求有明确的发展线索 ,如鲁迅的《药》有明暗双线等。传统小说创作很重视故事情节的完整: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长篇的还有序幕、尾声。这甚至成为衡量一部传统小说创作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如分析莫泊桑《项链》时 ,将其情节划分为“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发现项链是假的”。即使长篇小说选段也不会忽视对其情节结构的分析 ,如《红楼梦》中的《宝玉挨打》 ,分为“挨打前”、“挨打中”、“挨打后” ,结构清晰 ,分析起来有条有理。20世纪 80 年代以来 ,情节小说的美学意义受到了空前的挑战 ,新的审美意识和小说观念把作者的注意力引向人的内心世界 ,强调在作品中表现人物内在心理活动和作者的主体感受。于是 ,心理小说兴起。小说的非情节因素增加了 ,以人物心理意识的流动为构思基础来组织各种形象片断[4 ]。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有:译作马尔克斯的魔幻现实主义小说《百年孤独》、国内意识流小说如王蒙的《春之声》、李国文的《冬天里的春天》等。网络文学似乎是对前述两者的折衷。它既没有传统小说的严谨性 ,也不是刻意追求作品人物的意识流。网络文学作者似乎是即兴写来 ,随意涂鸦 ,懒得去考虑什么结构问题。那些不以爱情为创作题材的网络小说 ,即便是某种模糊的结构模式有时也看不到(有人称之为小说创作的散文化倾向) 。譬如 ,著名网络写手邢育森被传统文学刊物转载的网络小说《活得象个人》便是一个典型。小说中的“我”自称为“变态狂” ,他的行为和他的思绪一样乱七八糟。小说于是就在这乱七八糟中展开着情节。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文学形态 ,网络文学尤其小说的结构显得较为松散 ,情节缺乏严谨性 ,读者不太容易清晰地把握网络文学作品情节的发展阶段。这些作品的结构常常类似于孩子们没有搭建好的积木城堡 ,比例欠匀称。不过 ,可以看出的是 ,有些网络文学作品的叙述方式大体上还是按顺序进行的。主要体现在网络爱情文学(小说)作品中。如蔡智恒《第一次的亲密接触》、李寻欢的《迷失在网路和现实之间的爱情》、安妮的《告别薇安》等。它们在结构上还是有一个松散的依稀可辨的模式的。与安妮的《告别薇安》、“痞子蔡”的《第一次的亲密接触》 (写研究生“痞子蔡”与一个网名“轻舞飞扬”的小女孩的哀婉的爱情故事)相似 ,署名为“山风中的野百合”的《不变的永远》 ,叙写女主人公“野百合”与男主人公“山风”的“网恋”经过 ,尽管这次失利的爱情经历读来十分凄婉;李寻欢的《迷失在网路和现实之间的爱情》中的男主人公网名叫“乔峰” ,女主人公网名叫“风影” ,他们的爱情故事则让人感到轻松、欢快。这四对细节不尽相同的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故事 ,有一个大体的套路:男女主人公在网上聊天 ,彼此投缘 ,然后产生好感 ,萌生爱情 ,然后以不尽一致的方式在网下见面 ,继续发展 ……
四、语言表达的能动性规范的现代汉语语言材料一般来自“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由于网络文学横空出世为时未久 ,网络文学的写作主观性较强 ,其发表和交流有很大的自由 ,这就使得许多网络文学作品成为“未经编辑的非受限的文本”, “这些文本一般来说是含有非规范用法的文本” [5 ]。
同传统的文学创作相比 ,网络文学尤其表现出语言表达的能动性 ,即句式表达的简短性、语言叙述的对白性、文字运用的符号性、语汇运用的开拓性等。· 65 ·
1、句式表达的简短性传统的文学作品 ,尤其是典范的现代白话文小说 ,多长句 ,句式结构完整。然而 ,由于存在人们工作、生活和阅读节奏的加快、键盘输入的相对吃力以及输入者语言表达能力大小等因素的制约 ,网络文学作品在语言表达上明显表现出其句式表达的简短性。作品常常分出许多的段落 ,每个段落行数不多;语句分行表述 ,象诗歌;每个句子长短不一 ,以短为主。例如作者为佚名的网络小说《曾经年少》 (摘自“网易” )有这样一个片段:我站在滂沱大雨中 ,无伞。/ ……“Tang Tang Tang”一个黝黑黝黑的人踩着辆28 的“重型坦克”过来。/是他 ! 兔牙。/一个急刹车 ,忽然发现他一双很亮很亮 的 眼 睛。/“JJ , 是 你 ? 上 车 !” /“……”我默然。/一把拽过我的手 , “要上快上 ! 我还有急事。” /雨似乎是没有尽头了。/一盆一盆的倒在他头上 ,又一滴一滴的落在我臂上。/一滴/两滴/三滴/四滴/ …… /“停 ! 我家到了。” /想道谢 ,想起哥哥 ,作罢。/ …… /那个雨天或许也从不曾有过。(斜线为笔者所加 ,是分行的标志。 )这个片段叙写女高中生“我”在雨中无助之际 ,对她心仪已久的同班男生 Quake ,绰号“兔牙”前来接送的情节。这里 ,每个段落只有一行 ,每行不超过三句 ,句子短的两三个字 ,有的只剩下省略号。这种简短的句式表达 ,并不自网络小说始 ,在 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言情、武侠小说已经存在 ,如亦舒的《我这样的爱她》等 ,而许多网络小说对此作了更为淋漓尽致的发挥。
2、叙述语言的对白性对话(对白)本来只是一种人物描写的手法 ,是小说作品很重要的构成部分 ,但其在传统小说中所占篇幅比例通常并不大。网络小说尤其写网人情事的作品 ,主人公的情感历程多与网上聊天有关 ,所以网络小说的语言多记述人物对白。有些作品则直接将聊天记录搬到小说中来 ,成为作品的一部分。
例如李寻欢的《迷失在网路和现实之间的爱情》的一个片段( [fengying]即“风影”、女主人公的网名;男主人公的网名是[ qiaofeng] ,即“乔峰” ) :[fengying]嗯。不过还是没有在网上好 ,我们好象更习惯网吧。[fengying]我们是网人。[ qiaofeng]但也许不会永远只在网上。[fengying]是的 ,也许。这是典型的网上聊天用语 ,在《第一次的亲密接触》中也广为使用。这种对白忠实地记录了网恋者的情感发展历程 ,并进而形成了某种叙述习性 ,一直延续到主人公的网下活动。李寻欢《迷失在网路和现实之间的爱情》中 ,人物对白或对白式叙述语言竟占到小说篇幅的 70 %以上。换言之 ,在网络文学作品中 ,人物对话(对白)已不只是服务于人物塑造的一种描写手法 ,更成了作者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
3、文字运用的符号性网络文学作品中文字运用的符号性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 ,平面的文字符号和立体的声像符号。经过较长时间的实践 ,网友们在聊天时发明和使用了一些或形象或抽象的平面的文字符号(英文字母、阿拉伯数字、特殊符号等) ,它们被用来表达相对固定的思想内容或情绪。其中一些得到公认并为网络文学作者所吸收和运用。如常用缩略语“F2F (face to face)”表示“面对面” ;常用脸谱“ : - )”表示“最普通、最基本的一张笑脸”,“^o^” 是一个人在大笑;常用缩略数字“7456”表示“气死我了” [6 ]。网络文学的创作还借助于电脑技术的多变性和科技性 ,使得作者可以运用多种立体的声像符号来表现作品的思想内容 ,使之成为一门“综合艺术”。在网上 ,文学创作的载体除了文字 ,还可以图文并茂。冷不丁 ,小说主人公所唱的歌 ,就在你耳畔响起 ,舞会上的烛光会随风摇曳 ……网络文学作品成了综合文字、画面、音响诸多因素为一体的多媒体艺术样式。
4、语词运用的新异性由于网络文学创作以弘扬自由精神为荣 ,意在满足作者情感宣泄的需要 ,加之网络文学作者语言表达素养上存在差异 ,网络文学作品的语言表达呈现出对现代汉语语词运用上不受汉语语法规则约束 ,标新立异。具体表现为:忽视标点符号的使用 ,编造数量较多的别字“新词”等。事实上 ,许多网络作者为了使其作品语言“生动”,更乐意人为地生造“错别字”、拼凑句子。例如: “她说这叫分担风险. .免得她被一大堆青蛙吓到. .结果被吓到的反而是我. . /在网路上. .男生称霉女为恐龙. .女生则称菌男为青蛙. . /男生说“网路无美女” . .女生则反驳说“网路青蛙满地爬” . . /偏偏有些青蛙还自以为是王子. .巴望得到公主一吻而变回王子. . /小雯说青蛙就是青蛙. . 即使美女陪他上床睡觉. .他也还是青蛙. . :)”读者如果没有较深厚的网络文学语言的“素养” ,恐怕读不懂这段文字。他不知道 ,这里 ,标点符号是随便用的 , “网路”是“网络”的别称 , “霉女”其实是“美女” , “菌男”当然是“俊男”了。“恐龙” ?“丑女”也;而“青蛙”就是不自量力想吃“天鹅肉”的“癞蛤蟆” ,即“丑男”。当然 ,任何语言自身并非一成不变 ,网络文学作品中语言运用的变易或创新一旦传播开 ,被公众接受 ,就会成为公众语言 ,成为新的规范。例如许多原本在网络语言中专用的词汇 ,如今也为广大民众所接受 ,并且作为现代汉语新词语被收录 ,如“网吧”、“网虫”、“伊妹儿”、“网哥”等[7 ]。它们在网络文学作品中被大量制造和运用就不足奇怪了。
综上所述 , “网络文学”应当是一种以网络为创作、传播、评论的主要载体 ,以反映包括网络爱情在内的广泛的社会生活为叙写内容 ,在情感表现、情感交流、叙事结构以及语言表达等方面具备一些明显新的特质的文学形态。相对于传统文学 ,网络文学是一个新生事物。对网络文学的科学定义和基本特征的探求正在日益广泛而深入地进行之中。
(编辑:moyuzhai)中国网络文学何以圈粉西方“Z世代”?
作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一股新兴力量,中国网络文学在海外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洋粉丝”。日前发布的《中国网络文学国际传播报告》显示,网络文学已经成为中国文化产品出...[详细]
中国网文出海20年得与失
从20年前的名不见经传,到20年后成为拥有上亿海外市场规模的“世界级”文化现象,中国网络文学的海外传播屡屡受到瞩目,成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新亮点。这条路起自何处?将...[详细]
网络文学是数字文化时代的一个逗号
中国现代文学史,就是一部中国文学和民族伟大事业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文学是时代变迁和社会变革的先导之声。心怀“国之大者”,是文学在任何一个时代都应有的历史...[详细]
助力新时代网络文学发展
中国网络文学,她虽然是从网络上与我们相识,但我们也认出了她腿上的那块伤疤。那是她历尽艰辛、攻城掠地时留下的,也是她作为文学之子、中国文学之子的证明。在中国文...[详细]
守护精神创造力
难忘的2021年刚刚过去,我们聚在这里,盘点过去一年的文化收获,见证不同类型文化书写的百花齐放,为精神创造力的蓬勃生长鼓劲加油,是件很有意义的事情。...[详细]
中国网络文学批评理论的演进与反思
经过近20年的实践,中国网络文学批评作为一种独立的形态,成功地探索出一套理论话语体系,纵观话语背后的生成机制,这与批评家的理论视野和知识体系有着一定的关系。在新...[详细]
2021网络好小说
2021年,诸多网络小说新作奏起序曲,也有不少热议奇文走向终章。对那些令人念念不忘的好作品来说,尾声并不是落幕,还意味着新的契机——只有画上圆满句点,才能赢得中国小...[详细]
网络乡土小说新格局
在世界、作家、作品、读者之外,文学媒介作为文学创作的第五种要素,对文学尤其是传统文学的创作形式产生一定的冲击。网络媒介的发展赋予文学表达新的形式,传统文学在...[详细]
中国网络文学,有资格在文学史上留下一笔吗?
今天的网络文学尽管自身存在诸多不尽人意之处,但从媒介文化变革和文学范式革命的角度看,它现实地构成了中国当代文学一支新生力量,代表着中国当代文学的未来和希...[详细]
突破网络文学评论的三道屏障
我国网络文学浩瀚的作品存量和巨大的年度增量,与相对薄弱的网络文学评论所形成的“倾斜的网文场”,已经把加强网络文学评论问题推向了学术前沿。近日中宣部等五部门...[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