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小说评论 > 网络小说

现实主义的“网络重生”:读《重生传说》

发布时间:2021-08-04 来源于: 来源:文艺报 | 李强  2021年07月19日19:45 作者: 点击数:
网络文学中为何缺少现实主义作品?

这是自中国网络文学诞生以来就一直被讨论的问题。在文学生产丰盈、文学形态复杂的今天,人们或许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找回现实主义的穿透力。然而,围绕“网络文学现实主义”的讨论多是理论构想,所列举的作品在网络文学读者中的影响力实在有限。与此同时,一些被批评家认为是“非现实的”或“幻想类”的重生小说,却在许多读者那里被认为“具有现实感”。于是,一种奇怪现象产生了:在批评家追问网络文学中为何缺乏现实主义时,现实主义却早已在网络中以他们所不熟悉的方式“重生”,蓬勃生长起来。

现实主义当然没有过时,过时的只是人们理解现实主义的方式。究其原因,是一些人把现实主义的本质框定在了局部经验现实、熟悉的现实场景等表面形式上,而无法把握现实主义在网络时代的新变。

我们不妨回到恩格斯的那句关于现实主义的著名论述:“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恩格斯认为,《城市姑娘》这部小说的人物足够典型,但“环绕着这些人物并促使他们行动的环境”并不典型。这提示我们,现实主义的精髓不是经验细节、题材,而是在对时代特征有根本性把握之后的“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只有抓住了时代的本质,通过现实细节来表现这种本质,才是现实主义。恩格斯在这封信里还特别指出,“典型环境”“典型人物”是变化的。《城市姑娘》中对工人阶级面貌的呈现,在1800年或1810年前后,是恰如其分的,但在1887年就不是那么贴切,因为时代的认识已经发生了变化。

参照恩格斯关于“现实主义”的经典定义,“网络现实主义”的核心,应该是写网络时代的“典型性”,它要求作者写出网络时代的人们的新的感觉方式和思考内容,而不仅仅是写出现实细节。由此观之,目前网络文学中一些被指认为“现实主义”的作品,实际上只是在写一种表面化的“现实”,是对传统文学的粗糙模仿。它们并非生长于网络时代的土壤,但因为网络发表门槛较低而得以发布在网络,被误认为是“网络文学”。

目前的网络文学以长篇类型小说为主,这些类型中,与现实直接相关的是都市类小说。但它与传统现实主义作品有重要不同,这主要体现在“重生”设定上。主人公回到自己的过去,重活一次,就是“重生”。都市重生小说滥觞之作是周行文的《重生传说》(2004—2005),该小说写的是周行文穿越到自己3岁时,依靠前世记忆,从写小说、开蛋糕店开始,最后建立了商业帝国的故事。重生不久,主人公周行文就明确了自己的“奋斗目标”:“我回头凝望,发誓不要让自己习惯,不让自己慨叹后悔,不让自己麻木。读了档,就要玩得比以前更好。”(《重生传说》第5章)这是经历过世事的成年人才能生发的感慨,“重生”是为了消除感慨中的遗憾。

要在文学作品中弥补遗憾并不新鲜。网络重生小说与以往的小说有何不同呢?

关键就在于弥补遗憾的形式,它寓含了网络时代的“典型性”特征。20世纪下半叶以来,科技飞速发展,现实环境剧变,人们对时空的感知和想象方式发生了改变。时间旅行的“重生”设定,典型地呈现了这个时代的人们对世界的理解方式。需要强调的是,网络重生小说中的“重生”并非传统文学中的“还魂”,而是电子游戏中的“读档”。周行文说“读了档,就要玩得比以前更好”。“读档”是电子游戏的常用词汇,指的是玩家在单机游戏时保存游戏进度,下一次调出存档,从保存的进度再次开始。通过“存档/读档”,玩家更容易地尝试或反悔,获得想要的游戏结果。将“重生”视为“读档”,意味着把个人的遗憾过往当作一个个游戏任务,把现实世界变成可以修改的“数值系统”,这就建立了一种新的“典型环境”。如果说传统现实主义的典型环境是由经验感觉搭建的,那么重生小说的典型环境就是由数据资料搭建的。重生小说通常会详细列出参考书目和人物资料,《重生传说》后记就列举了50本参考书,这些内容如同电子游戏中的数值系统说明书。经由它们,游戏系统与经验真实之间建立起了有机联系。选择何种“参考数据”,设定怎样的“典型人物”,都是作者对现实有一定认识之后的选择。在这个意义上,作为网络现实主义装置的“重生”,是在对当下现实的典型性把握基础上发挥作用的。

相比传统现实主义作品,重生小说的视角更加个人化,重生者都是读者所熟悉的普通人,便于读者自我代入,沉浸其中。重生小说讲的就是个人重活一次并获得成功的故事,它总是呈现为个人视角,不仅是“当代人写当代史”,更是“个人写当代史”。但在网络重生小说中,“个人”与“当代史”之间是有张力的。《重生传说》有一个容易为读者忽略但却意味深长的开头:主角在写重生故事之前,先是回顾了1999年他和五个朋友在小县城里的生活。他们聊了各自想写的故事,但此后三年,大家散落天涯,故事还是没写成。2003年,他在深圳见义勇为时被打死,重生到了1986年。也就是说,这个“重生”故事,实际上有“1999—2003—1986”的时间跳跃线。相对于后来成熟的重生小说,这个跳跃设计显得拖沓,但它呈现了网络重生小说源初的叙事动力。它明白无误地告诉读者:接下来要写的重生故事,只是一段本该早就完成的个人叙述,是“几次想写的东西”。作者的“重生”故事,更像是一部个人史——这或许也是作者给小说主人公也起名叫周行文的原因。

然而,在50部参考资料所组成的“数据库”中,“读档”“玩”游戏的程序一旦启动,历史的宏大叙事冲动仍会存在。看似无所不能的“个人”,穿梭在由社会热点、商战新闻所编织的当代神话之间,逐渐变成了面目模糊之人。在“当代史”的笼罩下,文本内外的周行文,没能写出纯粹的“个人史”。这是因为,“重生”设定本身具有双面性:一方面,它以梦幻的方式叙述了当代经验,“重生者”就是“当代英雄”的化身,他们演绎的都是成功者的故事。另一方面,“重生”比其他任何故事设定都更具“不可能性”,它想拨弄时间,却反照了时间本身的强大影响。读者会意识到无法“重来一次”的普通人的命运——那才是地地道道的现实。这是重生小说作者起初想在“爽”之外,带给读者的思考。《重生传说》的后记中,作者说:“生活的意义不在于你是否有过遗憾,而是你能坦然面对美好的和遗憾的。即使人生不能重来,现在的我们和重来的我们也没有什么区别,因为无论怎样,坦然面对生活才是生活的全部意义,在这其中才有悲和喜,爱与哀。”

《重生传说》开启了网络重生小说的潮流,此后,无数作者在“重生”设定下,不断融合新题材,丰富这一类型。《重生传说》中涉及的主题被扩展开来,有的聚焦于体育、娱乐圈、艺术收藏等行业,形成了各种“职业文”,例如《我们是冠军》《大亨传说》等,有的以商战为基础,综合了更多社会历史内容,例如《俗人回档》。这些作品,写的是新世纪以来的故事,背景贴近当下,情绪也更饱满、真切。

以今天的标准看,《重生传说》在人物塑造、情节设计和细节描写等方面都有可以改进之处,但它毕竟有小说类型的开创之功。后来网络重生小说的发展表明,现实主义是有强悍生命力的。媒介变革和时代变迁会改变它的呈现形式,但不会改变它洞察时代、关怀人性的精神特质。在其他文艺形式中,“重生”也成为一种常见设定。近年来口碑较好的几部国产现实题材电影《夏洛特烦恼》《乘风破浪》《你好,李焕英》等,都是在重生设定下演绎的亲情、爱情故事。只要时代还在变化,现实主义就还会继续嬗变、重生,这要求我们不断拓宽视野,持续观察思考。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
最新内容
精品推荐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