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孺子帝》:历史书写中的人性探索
作者将韩孺子定格在教诲儿子们的画面中,与他从无法保全性命的傀儡一步步地夺得大权、赢得天下不同,皇子们有更多的保障,皇权似乎已经在“十步之内”,但他讲授的第一课便是心存敬畏。他讲述道:“这世上有一个神秘组织,暗中操纵朝廷,甚至策划刺驾,朕一直在寻找他们的下落,等你们长大了,要继续寻找。”这番话的语调听起来与老对手“望气者”别无二致,而打败鬼神大单于之后的孺子帝,似乎已经“默许”了朝堂之上的种种“惯例”,他曾与对自己不忠的宰相和干预朝堂的中书舍人斗智斗勇,并且使得两人“销声匿迹”,可对于这二人的孩子重归朝堂,韩孺子全部顺从了大臣们的看法,全无阻拦。
就如同杨奉拼死找寻的望气者“淳于枭”竟然是自己多年前参与编写的一部书——造反之书也便是帝王之术;韩孺子也不可避免地成为了掌握皇权的“至强至弱”的混合体。看似是皇帝赢了,但他不知不觉地成了新的望气者,并且接受了朝廷的“惯例”;看似是皇帝输了,可是他已然知晓并且掌握了“顺势而为”和如何将“惯例”为自己所用。在输赢之间,冰临神下选择了一种置身事外的语调来描述最后一章的韩孺子,和从权力下求生存、战场上求胜利、朝堂上斗谋略相比,帝王更像是活在史书中的神话,他已是“孤家寡人”,直到作者也离开了他。
和被匆忙放置在皇位上的韩孺子一样,读者也由一个冷冰冰的太监带到了朝堂之上,被迫开启了成长之旅。为了使得从未触及权力的丫鬟之子尽快熟悉朝堂的情况,作者为韩孺子带来一个同样争夺帝位并且滔滔不绝的东海王,而作为帝师的杨奉总是一字千金。与顽劣粗鲁的崔腾、有勇无谋的樊撞山、老谋深算的杨奉、贤良淑德的皇后、忠心耿耿的张有才以及斗智斗勇的群臣的塑造不同,韩孺子和东海王是在变化的,并且是互为对照的。
初来皇宫,孺子懵懵懂懂,思母心切;东海王气势凌人、狡猾善变、胜券在握。小说结尾,西方来犯,韩孺子深入险境,虽无把握,却稳如泰山,不露声色;东海王深入敌营,虽内心恐惧,但面不改色,嘲弄敌人,不惧生死已是焕然新人。和成长得太快的韩孺子相比,东海王更贴近于人的形象。但在冰临神下笔下,他已然塑造了一个足以让读者信服的角色,韩孺子将自己的影响力逐渐从“十步之内”扩展到“千里之外”,与其他的网络小说相比,主角“金手指”开得较少,而且时有寻常人的描写,在崔家遇刺之时,无力反抗,对刺客而言是个“脸色苍白的青年男子”,受伤后气脉混乱躺在宫中,嗓子常有咕噜之声,毫无威严可言。可是和他人相比,文中少有韩孺子面貌描写,谋略非常人可比,碾压读者不在话下,是个半人半神的人物。
冰临神下对小说中次要角色常常采用的描写方式是只露冰山一角,引人遐想,等到此人全貌尽显,读者才恍然大悟,却无法评判。有官员萧声,初与孺子交锋就是冠军侯阵营一员,多次使计未成,却在城墙之下、匈奴阵营以死明爱国之志;花缤自称英雄,却临危背叛友人,大难当头全无气概,倒像个市井之民,可是也就是这个人在国家危难之际想出火攻敌人的法子……书中人物众多,勋贵大臣、家中女眷、江湖好汉、军中将领都是同中有变。同为久居深宫的太监,景耀自小入宫,擅察言观色,懂趋利避害,计算谋略都不差,而与之对照的杨奉却是读书人出身,又参与江湖事务,虽地位在景耀之下,胸怀却非对方可比。
因此,当皇帝感叹“识人之难”的时候,读者也在感叹从不同维度才能对人、对事有所理解,可想而知,书后的作者已经达到了目的。他早就借杨奉之口开诚布公地说道,“人可以自私,但不能自私到以为别人不自私。”人之所以自私,正是因为站在自我的角度看待这个世界,而在这部小说中,作者大多数是站在一种“无私”的视角之上,他极少对人物做出是非判断。于东海王而言,母为王妃,舅舅掌握军队大权,自幼教育便为帝王之道,当然嫉恨出身低微的韩孺子坐上王位;于韩稠而言,本意讨好皇帝和太后,在自己的地界搜刮点民脂民膏而已,为何皇帝再三阻挠,“逼迫”之下才起造反之心……
作者也用大量篇幅描写皇帝与大臣之间的试探和对谈来塑造人物,仁义与谋略的关系、惯例的作用、后宫与朝堂、求稳与冒进等等都在论辩之中。在他们争斗中,读者很难只站在皇帝的角度思考问题,因为冰临神下借臣子之口也能讲述出令人信服的道理。这不得不想到“复调小说”,各方发表意见,却不能说服对方,直到作者也不知道谁对谁错了,只能让西方的“鬼神”大单于暂时地打乱这一场君臣之辩。
《孺子帝》是一部野心之书,气势宏大,构思巧妙,人物丰满,美中不足之处是读时常有说教之感,或许这也是作者写作之时由所思哲理入手设计人物、构思情节的原因。
(编辑:moyuz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