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题材网络文学的读者反应
关键词:现实题材网络文学 读者反应 阅读效果
网络文学一直给人耽于幻想的印象,到目前为止,在网络文学第一门户网站“起点中文网”上,“玄幻”“奇幻”“武侠”“仙侠”四类作品仍然位居前列。但是,我们也注意到,“现实”这一分类从无到有,作品数量正在迅速增加。刚刚过去的2019年,有媒体更是称“现实题材网络文学迎来爆发期”,多部作品获得各种奖项。
那么,现实题材网络文学为什么会迅速迎来爆发呢?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有两点。首先,国家政策的引导作用不容忽视。各大网络文学平台积极响应现实主义创作的号召,努力推动了现实题材的创作,才有了这场“爆发”。其次,它也适应了读者阅读趣味的转变。《当代》杂志的主编孔令燕认为,“文学的精神内核不会变,最终打动读者的还是想象力和情感。玄幻已经‘玄’了20年,还能‘玄’到什么程度呢?喜欢非现实的读者,总会回到现实中,考虑柴米油盐和一地鸡毛,开始喜欢现实的美感。万变不离其宗,‘宗’就是现实生活”。阅文集团的线上调研也颇能与之印证。因为调研发现,无论影视作品还是网络文学,都能明显感到用户对于现实内容的期待和喜好 。的确,网络文学是紧跟时代的文学,网络文学也是读者供养的文学。假如读者不买账,现实题材网络文学的爆发终究不可能实现。因此,读者对现实题材网络文学的真实反应就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了。
为深入探究这一问题,笔者订阅了获奖作品《大国重工》,并加入作品的书友圈(起点中文网为推动用户交流而创建的虚拟社区),观察并参与交流,以求对现实题材网络文学的读者反应有所揭示。
一、吸引读者的看点
《大国重工》是阅文集团大神作家齐橙(本名龚江辉,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的作品,曾获得“第二届网络原创文学现实主义题材征文大赛特等奖”等多项奖励。这部作品“重点描写近四十年来中国冶金、矿山、电力、船舶等重工领域科技研发与装备制造的场景,真实再现了国企重工人才为推动国家经济发展所作的艰苦卓绝的努力。小说人物众多,场景宏大,张弛有度,洋溢着深沉而浓郁的爱国激情,是一部记录改革开放伟大时代的优秀工业题材小说”。
起点中文网数据显示,《大国重工》目前有44万粉丝,截至2020年4月17日,粉丝/书友共发表5704个帖子。这样的数据在网络文学中不算耀眼,与那些大热的网络文学IP相比还有不小差距。因为现实题材特别是工业题材,在大众化的网络文学中实属小众,所以《大国重工》能拥有这么多的粉丝,在同类作品中已属不易。在书友圈的“看点”中,书友“大风无语”的推荐就点明,小说的开局是“平淡流”,然后才“渐入佳境”。在笔者看来,小说的文笔、人物塑造、叙事技巧等确实需要进一步提升,特别是小说的感情描写和女性形象塑造,甚至把一些读者“毒”(网络文学读者自创的批评用语,意为阅读体验如同“中毒”一般,非常不适,难以接受)得不轻。书友“shmily七”(2019年9月20日)就感叹,“为什么男频作者写的女生都那么烦人呢……”书友“有琴云和”(2019年10月16日)进一步分析原因,“因为女人在男作者眼里就是工具人……用来完成任务的……话说回来其实这本的女主已经写得挺好的了,比作者前几本的女人写得好”。这一组讨论客观反映了齐橙作品甚至大多数男频网络文学创作的不足,值得重视。要解决这些不足,还需要网络文学作者回归现实,深入生活。
因为在意作品这方面的不足,所以有的读者选择了放弃阅读。但仍有许多书友能够继续读下去,甚至成为忠实粉丝,只是有的人会劝告作者别写这些方面。书友的这种态度,体现了粉丝欣赏方式的一个重要特点:他们会因为极度关注某些文本的细节,而选择性地忽略其他细节。这种具有明显的主观随意性的文本辨识方式使粉丝显得十分“任性”,对于特定的文本,凡是喜爱的地方,他们都能“看见”,凡是不喜爱的地方,他们就“看不见”或者“不去看”。而一旦他们开始关注那些不喜爱的地方,则意味着“掉粉”或者“粉转黑”的开始。因此,对于网络小说这样的文艺作品而言,提供足够的看点,比弥补写作技巧的不足更重要。
那么,《大国重工》究竟提供了哪些看点,从而牢牢吸引住了数十万读者呢?
从读者的书评来看,最吸引他们的地方在于小说内容上的专业性(当然,这种专业性不宜过于拔高,它很大程度上只停留在“科普”层面)。书友“燕如来”(2019年11月24日)的评价就很有代表性:“书写的不错,就内容来说,确实是有真才实学。没有专业知识,不可能写的(应为“得”——笔者注)出来这样的东西。而且格局也大,放眼全国,全世界,在历史大背景下来讨论工业化话题……”工业题材小说创作的一大难点恰恰在于对专业性的把握。因为专业内容或者专业知识,是难以形象化的,也就难以被人直观把握,所以对于文艺创作而言,要想表现其中的奥秘,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传统的工业题材的文学创作,在很大程度上就弱化了专业性、技术性内容的呈现。不断有读者指出,《大国重工》受到《乔厂长上任记》的影响。比较二者,我们发现,后者涉及工业技术方面的情节不过一两处,但前者关于工业技术、工艺过程、产业历史的描述比比皆是,专业术语更是随处可见。两相比较,如果说《乔厂长上任记》的文学性远超《大国重工》,那么《大国重工》的专业性则胜出《乔厂长上任记》太多。专业性赋予了作品不一样的文本密度和吸引力。小说的文本密度本应由小说技巧编织的意义赋予,小说读者的阅读乐趣很大程度上就源于对这些技巧以及技巧所表达的意义的领会,或者说“破解”。但正是因为专业性描写,赋予了《大国重工》有别于传统小说的文本密度,一种由工业专业知识建构的文本密度。诚然,这样的文本密度形成了极大的阅读障碍,有许多读者因此而被“劝退”。但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文本密度,才吸引了那些对工业化问题感兴趣、有工业生产生活经历或者具有一定工业及相关专业知识的读者,构成了他们独特的“粉都”(fandom)。换言之,缺乏这种文本密度,会被这样的读者认为小说很“虚”、叙事缺乏合理性和说服力,或者被认为不是“工业文”,进而放弃阅读。因此,特定的“粉都”不仅具有特定的吸引力,而且具有区别性和排他性。某些类型网络小说显得“小众”,原因就在于此。
粉都作为通俗文化的一个普遍特征,既指粉丝挑选“某些表演者、叙事或文本类型”整合而成的一种“极度愉悦”和极富“指义性”(signifying)的通俗文化,也指对这种通俗文化的“喜好”。在书友圈中,读者从小说出发,联系自己的生活和见闻,围绕工业化、具体工业技术、产业经济、教育,以及生产体制等问题展开了大量讨论,限于篇幅,在此不一一列举。总之,这些讨论精确体现了小说激发的阅读兴趣点,读者也借此不但获得了愉悦,还进行了自我展示,一起隐秘地建构了一种“内行”“同道中人”的身份认同。
读者的评论还反映了小说思想性的吸引力。《大国重工》的思想性突出地体现在它对工业化、拥有独立自主的工业技术之于中国这样的大国的重要性的认识上。小说反反复复地强调这一点。必须承认,面对当下热衷于投资金融、投入虚拟经济、投身娱乐产业的社会现状,这一认识具有振聋发聩的警示意义。许多读者正是通过阅读小说,认识到中国必须发展工业、坚持独立自主的重要性。书友“巫医713”(2019年4月21日)就说:“工业的确非常重要……没有实业做基础,上面建什么虚拟经济都会垮的”。小说思想性的又一体现,正如前文的推荐语所说,是“洋溢着深沉而浓郁的爱国激情”。这份激情也真真切切感染了读者。一位匿名书友(2018年12月13日)说,“读到这部小说好幸运。以前总觉得祖家(应指‘祖国’——笔者注)很多地方不如人家,虽然这些年中国在崛起,但是好在哪里,那里(应为‘哪里’——笔者注)有了突破,真的不怎么清楚,又或者不敢去相信。但是这篇小说不一样,就像道理,单单讲出来,不是自己的记忆经历,听着总显单薄,小说的区别之一就是能让没有经历过的人有代入感,更容易理解。表白作者大大,期待接下来的故事”。真情流露的评价,真切反映了读者对小说表达的思想性的认同。而这种认同,也体现了当下网络文学读者中普遍存在的、对国家和民族的情感认同。实际上,通过阅读小说看到中国工业的不断强大,是本书读者“爽感”的重要来源。
为了增加看点,《大国重工》也采用了一般网络小说吸引读者的叙事套路,设置了足够的“爽点”“泪点”和“笑点”。网络文学设置“爽点”的一般性套路就是“装逼”“打脸”。比如搞同学会,反派会出来炫富(“装逼”)、并百般羞辱主角(试图“打脸”),主角开始低调,最后显露无可匹敌的财富(“装逼”),彻底碾压反派(“打脸”)。《大国重工》中有这样一个情节,20世纪80年代,主角好友陈抒涵陪丈夫回浦江参加同学会,有在外企工作的同学炫富请客,误点了洋酒人头马,却无力付款。此时,陈抒涵出面,却不是像一般网络小说里那样甩出大把钞票买单,而是让酒店经理亲自露面给打了个大大的折扣。这样,就像作者解释的,“既装了叉,又不显得太高调”。对此,读者在“爽”到了的同时,纷纷表示对齐橙的“装逼”境界“高山仰止”(见小说第409章的“本章说”)。一般网络小说为设置“泪点”不免煽情。不能免俗,《大国重工》有一些煽情的“泪点”,但值得注意的是,也有无须煽情而让读者“泪目”的叙事。例如小说第815章列举了几组真实世界的数据来体现20年来国家推进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政策所取得的成就。书友“lynx萧”(2019年2月25日)读罢留言:“看着这些数字,头皮发麻,泪目”。究其原因,一则是为我们取得巨大的成就而惊叹,二则是为国家政策的高瞻远瞩而感佩。而明了成就背后的曲折与艰辛,也就难免动情落泪了。仅列出一串串枯燥的数字就让读者“泪目”,在网络小说中也是仅见了。此外,作为一位发表了好几部小说的网络作家,齐橙也是擅于调动读者情绪、制造“笑点”的,甚至有的“笑点”都充满了工业感。比如,第480章,作者故意把“放屁”写成“放硫化氢”,引得评论区里一片欢声笑语。读者纷纷出来分析屁的化学成分,实则调侃作者和相互调侃。网络文学阅读终究是一种以娱乐为目的的阅读,现实题材网络文学的阅读同样如此。“爽点”“泪点”和“笑点”的存在,体现了《大国重工》努力照顾网络文学读者阅读体验的叙事策略,让读者找到了“乐子”,也就吸引了他们。
总之,小说内容的专业性奠定了它的质地,具备了吸引特定读者的“硬度”;思想主题的情感内涵引发了广泛的读者共鸣,体现了它的“温度”;“爽点”“泪点”和“笑点”则娱乐了读者,提供了足够的“舒适度”。三者相互调和,使《大国重工》拥有了坚实的读者基础,难怪它能够一书“封神”。
二、读者反应的特点
对于文学整体而言,现实题材创作历史悠久。但对于网络文学而言,“现实”则是一个刚刚建构的类型。而现实题材网络文学的读者,也大多从其他类型的网络文学读者转化而来。因此,在网络文学阅读中,我们不难发现现实题材读者反应与非现实题材读者反应的一致之处。
最明显的是,不管阅读哪种类型网络文学的读者,基本上都以娱乐化的态度来对待网络文学文本。这方面的例子俯拾皆是,故不赘言。需要补充的是,网络文学阅读的快乐,不仅来源于文本,而且来源于读者的交流实践。前文所举的有关作品“笑点”的例子就说明了这一点。网络文学读者追求娱乐的态度如此之执着,以致将不快乐的阅读体验也要以快乐的方式表达出来。受网络文学生产方式制约,“催更”是普遍的阅读反应,它源于欲罢不能而又无以为继的焦虑性体验。因为这种焦虑和缓解焦虑的渴望,产生了网络文学读者熟知的“寄刀片”(假意威胁作者赶快更新)的梗,由此引出了花样翻新的催更话语。其中,有位读者就戏仿诗人余光中的《乡愁》作了一首催更诗,化用原作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节奏,以缓写急,来表达自己盼更的心情,产生了幽默感十足的话语效果。这些极富创意的交流实践丰富了网络文学的阅读体验:读“文”有趣,读“评”也很有趣,因此读者不仅能收获阅读的快乐,而且能收获阅读“阅读的快乐”。这又反过来增加了网络文学的吸引力,使更多的读者加入阅读,形成快乐的循环与阅读的循环。
另一个一致之处在于,网络文学的读者交流既是分享性的,也是展示性的。网络交流的交互性决定了读者的反应与评论不仅能被别人看到,而且能得到回应。网络文学的门户网站在虚拟社区建构中有意识地设置“点赞”和跟帖评论功能来强化这种交互性,呈现和提升一些读者反应(如评论、绘图、音视频剪辑等)的热度,给它们贴上“精华帖”等标签,使之在众声喧哗的读者话语中脱颖而出,占据引人瞩目的位置。受此影响,许多读者有意无意地开始追求成为受到关注的“那一个”,使得原本只是分享阅读体验的表达,越来越成为展示才华的方式。正如南希·K.贝姆在讨论肥皂剧粉丝的批评活动时所说的:“……批评既是分享性的,也是展演性的,因为那些帖子里充满了评估的标记、聪明的用词、新颖的想法和诸如此类的东西。”最能体现展示性的读者反应是同人创作。网络文学中的同人创作一般指粉丝在原有作品基础上的、自主性的二次创作。这类创作往往选取原作中的人物,但是根据粉丝自己的设想对情节进行重新演绎,使人物命运满足粉丝的心理期待。《大国重工》的第852章有这样一个情节,因欧盟风机企业举报,欧盟派人来调查中国企业是否有恶意竞争问题。小说只是概述了一下中国商务部的应对。书友“油爆糍粑拌蔗面”(2019年1月13日)却意犹未尽地写了一段所谓的“商务部发言人”的发言来反驳。这段话惟妙惟肖地运用外交辞令,读来让人忍俊不禁,获得了书友75次点赞。留心网络文学读者的书评,你会发现,读者们“秀自己”的意识是非常强烈的。难怪有人说,通过网文书评,你能发现千千万万个有趣的灵魂。
还可以说,网络文学的读者反应既表达了对作品的关注,也在维系一种群体性身份建构。网络文学阅读与印刷媒介阅读的根本区别就在于,读者摆脱了本雅明所说的“与世隔绝”状态,回归到类似于口语媒介交流阶段的群体性欣赏状态。而读者必定是基于对特定作品或者特定作者的喜爱,才形成这样一个“群体”的。笔者曾经指出过,这是一种具有“新部族”特征的不稳定群体,群体成员热衷于通过“表象与形式”来表达和建构共同的情感和体验。在网络文学读者中,一种常见的、表达共同的情感和体验的方式是“签到”。有一些书友,并不经常发表评论,但是读完每一章都会留言“签到”或者“打卡”,意即“已阅”,也有“到此一游”的意味。如果是第一个读完,则会兴高采烈地写“沙发”(“首发”的谐音),第二个则会写“板凳”,稍晚一些的则会写“前排签到”。对于作品而言,读者纷纷“签到”,有助于提升作品人气。对于读者而言,这种“签到”帖让他们以最简单的方式留下了自己的阅读痕迹,传达着对作品的关注。而现实生活中,“签到”本是服从企业单位或者特定组织管理的一种行为方式,书友挪用这种方式,也就隐隐传达了自觉归入某一读者群体的身份意识。同时,“签到”也能让读者获取一定的系统经验值。当它在书友中形成一种风气之后,也就有了彰显自己“在群中之在”的需要,从而引发出抢“沙发”“板凳”的“签到”行为。由此,书友们也获得了阅读之外的交流愉悦感,增强了群体的情感基础。
当然,受作品题材和交流群体的影响,现实题材网络文学的读者反应还是表现出了一定的特殊性。
首先,在身份建构上,我们之前已经指出过,他们并非泛泛地建构一种爱好者的群体身份,而是致力于建构了那种“内行”“同道中人”的身份认同。这种认同感是一种重要的阅读和交流驱动力,促使他们加入那些颇具专业性的讨论,并积极表达自己的见解。
其次,尽管都是娱乐化的阅读,但是,与那些幻想型网络文学以超脱常识的叙事提供的欲望满足不同,现实题材网络文学读者的阅读快感,是建立在文学叙事符合历史逻辑、生活规律和情感常态基础之上的。具体到《大国重工》而言,这种严谨性又集中体现在那些抱着学习目的的读者交流上。所以在它的书友圈中,才会有那么多围绕技术问题展开的讨论。这反过来迫使作者齐橙在写作过程中要查阅大量资料,不敢随意胡编。而读者也开玩笑,要求作者在书后列出参考文献。严谨性追求使现实题材网络文学读者区别于其他题材网络文学读者,但并不减少他们的阅读快感,或者说,这本身就属于现实题材网络文学读者的快乐。
最重要也最能体现现实题材网络文学读者反应独特性的是,他们对作品的“现实性”的关注。在阅读玄幻、穿越、仙侠这样的网络文学主流类型作品时,读者是希望越“玄”越“幻” 越好,他们的阅读快感是与作者脑洞大开的程度成正比的。甚至,当有人对这些“脑洞”的合理性提出质疑时,他们反而会劝质疑者别当真,只要“爽”到了就好了。但是,现实题材网络文学读者,会关心小说情节是否真实这样的问题,至少他们希望故事虚构有一个“度”,应该尽量地符合现实生活。如果超出了他们心中的“度”,现实题材网络文学读者就会表现出不适,并对作品不够真实的地方提出批评。《大国重工》第743章写到,冯啸辰总是要求国有企业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研发任务。对此,有书友(2018年10月6日)批评道:“橙子就是想当然,研发这个东西。除了对已知技术的重现。其他就是纯粹的摸黑走路。完成一个项目的时间,人力物力,根本不可能量化出具体的指标。最后还规定在一定的时间内,一定的人力物力条件下达成对应的目标,就难免出现形式主义欺上瞒下的情况。”从上述表述看,该书友很有可能有一定的科研经验,所以才会认为作者的描写是“想当然”。
该书友的批评引发了反批评。书友“AHLOHA”就反驳道:“科研项目是可以量化的,要看你研究的是什么项目,如果是预研很超前的项目,甚至是只有概念的项目,那就是你说的那种情况。但如果这个项目已经有了一定积累,只剩下实验数据的话,那就是可以量化的,研究出来只是时间问题,还有就是从实验到应用的距离,这些都可以量化。”两位书友的讨论态度认真而理性。现实题材网络文学读者的讨论大多如此,较少那种动辄互“喷”的嘴仗。而且,两位书友都给人一种“内行人”的印象,他们的科研经验在讨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就是说,他们都把来自现实生活的经验当作判断故事情节是否可信的重要依据,而不是任凭幻想去主宰叙事。在这一点上,他们更接近南希·K.贝姆所说的那种经常批评剧情违反“现实主义”的肥皂剧粉丝,而不像一般的网络文学读者。
不过,与肥皂剧粉丝不同的是,在作品情节的真实性或者“现实主义”问题上,现实题材网络文学读者在批评之外,还会结合自身的经验与知识来补充、确认作品的现实性。《大国重工》中曾提到20世纪90年代初为突破国外的技术封锁,中国工人自主抢修进口设备的事情,但并未详述。书友“龙黑杰克”在这里发表了一则“本章说”(2018年7月21日),以他父亲的亲身经历予以印证。由文学叙事触发读者现实生活经历叙述的例子在《大国重工》和其他现实题材网络文学作品的书友圈中还有不少。《大医凌然》《手术直播间》的书友圈中,有的医生读者会分享自己的工作经历,其他读者则会分享自己求医问药的经历。读者以自身生活经历印证小说叙事,增强了它的可信度。
归根结底,现实题材网络文学读者反应与非现实题材读者反应的差异,是对待网络文学叙事的“实”与“幻”的态度的差异。依然渴望幻想给予的强烈满足感的读者会停留在幻想性网络文学叙事编织的“美梦”中,而对此产生了怀疑或者产生了厌倦的读者,则更希望看到以现实为蓝本的“画卷”。
三、独特的阅读效果
现实题材网络文学的题材特性,和现实题材网络文学读者的独特反应,使现实题材网络文学阅读产生了独特的阅读效果。
首先,阅读《大国重工》这样的现实题材网络文学作品,不仅产生了娱乐与受教育并存的阅读效果,而且也促使读者完成了不同程度的自我教育。
毋庸讳言,娱乐是网络文学普遍兑现的意义功能。大多数情况下,它固然是以叙事套路来满足低层次的或者说基础性的欲望,但正如网络作家猫腻所说,“商业小说面对的是普罗大众,普罗大众需要对休闲时间进行‘杀戮’。我们写商业小说,就是要替人们有效率地、喜悦地、情绪起伏尽量大地把业余时间杀掉,把他们的人生空白填上,这是一件贡献很大的事”。娱乐之于社会的价值和意义,不应高估,但也不能低估和否认。现实题材网络文学没有放弃和忽视娱乐功能,《大国重工》和其他同类作品中的“爽点”“泪点”和“笑点”的设置体现了这一点,读者各种各样的阅读交流也印证了这一点。
但是,就写作动机而言,不管是线上写作,还是线下写作,现实题材的创作多多少少都包含着认识“现实”的意图。成功的现实题材作品能够不同程度地实现这一创作意图,即提升读者对“现实”的认识。这时,现实题材作品的教育意义就显露出来了。通过阅读小说《大国重工》,许多读者就认识到了中国工业化历程的艰辛、国企改革的不易、改革开放的艰难与伟大。书友“心灵牧歌”的评论很能代表读者心声:“……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在进行宏观调控。在这里要感谢作者大大给我们带来这样一本里(应为“既”——笔者注)有真实事例又有思想的好书,谢谢你的辛苦付出。”其他优秀的现实题材网络小说也有类似功能。比如,《手术直播间》《大医凌然》促进了读者对医务工作者的理解,纠正了他们对医患关系的片面认识,《朝阳警事》增进了读者对警务工作者的理解,等等。此时,现实题材的网络文学阅读就取得了娱乐与受教并存的阅读效果。而且,两者相互叠加,娱乐提升了教育的可接受性,教育赋予了娱乐更充实的内涵,让读者产生物超所值的惊喜感。
更有意思的是,以娱乐为目的的读者在《大国重工》这样的作品和书友圈阅读氛围的引导下,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学习动机。像书友“赵中堂”(2019年3月3日)就说,“这本书里有很多的知识点,很值得再翻看一次。用小说的方式‘揭秘’了中国的工业奇迹,很有意思,学到了很多”。并且,随着阅读和交流的不断深入,读者把从阅读中受到的教育慢慢变成了他们的自我教育。《大国重工》的读者反应表明,读者是“受教育者/教育者”的复合体,不断地发生着“被教/教”的辩证转换。当读者认识到从书中学到了很多时,他们是受教育者。当他们在批评作者和其他读者时,或者向他人阐释自己的观念时,他们就变成了教育者。而当他们围绕着感兴趣的问题不断将讨论引向深入时,他们就是同时在两个向度上发挥功能。读者之间的教育与受教行为的不断发生,使得阅读与交流具备了自我教育的性质。而且,由于这种教育的自发性,教育结果更易内化为读者的认识。
在摆脱了对媒介受众的精英主义认识之后,当前的文化研究和媒介粉丝研究不断揭示受众、粉丝的能动性与创造力,甚至将他们描述为可以任意“盗用”文本意义的自主的主体。在对网络文学书友的考察中,我们同样能够发现他们展现自己的能动性和创造力的地方。但是,通俗文艺和他们的欣赏者本身存在的不足与局限如此之明显,以致任何否认和回避都有掩耳盗铃之嫌。由此视之,则通俗文艺受众作为欣赏主体的自主性在某些文化研究、特别是粉丝研究中被过分拔高了。而通俗文艺接受过程中的教育维度的敞现和自我教育行为的存在,更为准确地揭示了通俗文艺受众整体的主体境况:他们的确并非提线木偶,但他们还是需要提高的,当然他们也能够提高,而且这种提高正在发生。
实际上,媒介受众的自我教育广泛存在,只是极其缓慢、散乱和庞杂,成效不容易察觉,不像在《大国重工》这样的现实题材网络文学读者反应中那么明显。由于《大国重工》的书友圈交流表现出了如此明显的学习精神,也就自然呈现了一幅欢乐而理性的读者群像。正如书友“雁窝”(2017年8月15日)所称赞的:“这本书的读者让我很钦佩,大家都在围绕内容交换不同的观点和思路,热烈真诚不庸俗,激烈碰撞不低级,真是什么格调的作品聚集什么格调的粉丝,多希望再多一些这样的作品,再多一些这样的读者……”好的作品与好的读者总是相得益彰。网络时代,读者不仅能从好作品中获益良多,也能从相互交流中共同提高,这又是一种可喜的相得益彰。笔者接触的其他几个现实题材网络文学读者群体,他们的内部交流也有类似效果。
最后,还有必要阐明,现实题材网络文学阅读产生了与经典现实主义文学鉴赏相疏离的阅读效果。尽管都被冠以“现实”之名,但二者认识中的“现实”内涵并不完全一致。简言之,经典现实主义文学鉴赏推崇的“现实”,是应然性的“真实”与对广阔社会背景的把握的有机融合。现实题材网络文学阅读则更关注已然性的“实际”和因专业而聚焦明确、却也相对局限的社会领域。因此,二者的期待视野是差异化的,既有交叠,也有疏离。
差异化的期待视野外化到读者的阅读行为上,就呈现了主体把握文本方式和欣赏趣味上的分化。正如前文所指出的那样,以《乔厂长上任记》为代表的工业题材作品更注重文本的文学性,它适应的是经典现实主义文学鉴赏者的品味,甚至就是专业文学批评的标准。而《大国重工》的读者则更在意文本的“工业性”,他们希望征服那种有“硬核”的、也就是因专业性而增强了“粉都”的文本。这一分化是时代变迁的产物,或者说,时代变迁孕育了两类不同的读者。经典现实主义文学鉴赏者大体上相当于费什所说的“有知识的读者”,他们有相应的语义知识和文学能力(对“文学话语的特性”“技巧”“风格内在化”等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去解读文本的深层主旨和审美意蕴。20世纪80年代的社会风气和文学的社会地位影响和培养了这样的读者。《大国重工》对应的是另一种“有知识的读者”,他们或许不是文学的懂行人,但是对工业及相关问题,他们一定懂得比别人多。这样的读者的出现,与文学艺术的社会地位回落导致的审美教育削弱有关,更与当代工业发展推动的相关社会群体的专业知识水平提升有关。
两类读者视域相互映照,为工业题材文学创作的发展提供了启示。工业题材文学,主要是写给这个专业知识水平提升了的社会群体看的,线下写作也应适当增强叙事的专业性内涵,如此才能满足特定读者群体的期待视野。而面对已然存在的文学审美能力的弱化,工业题材网络文学写作和其他现实题材网络文学写作,则有必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诗意表达能力,如此才能进一步提升自身品质,并承担起培养读者审美能力的社会责任。&
(编辑:moyuz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