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学IP改编优化策略
网络文学因其受众广度和人气指数一路飙升,因而也成为IP改编的热选。然而近期,IP影视反响一般,并未有昔日之荣光。这一方面大概缘于观众的审美疲劳,另一方面的原因还在于IP改编的价值观念和艺术水准。因此,继续探讨IP改编的方法策略很有必要,希冀能为影视艺术的优化发展提供一点借鉴。
形式:季播模式与美式悬疑
季播模式和美式悬疑源于“美剧”。美剧与中国观众结缘始于《大西洋底来的人》,1980年5月,这部由中央电视台译制部引进的美剧出现于每周四晚的电视屏幕上。自此以后,美剧热潮渐起而备受欢迎。美剧之所以如此“魔性”,固然离不开其题材内容,但也不可忽略其改编的形式技法。
首先是季播模式。美剧的季播模式有两层意思,一是根据观众喜好程度,将全年播出时段大致分为四个档期:秋季首映季(9-12月)、关键编排季(12月底-1月)、旺季播出季(2-5月)、夏季重播季(6-8月);二是根据市场反馈情况,将剧本故事内容分成若干单元,第一单元是第一季,第二单元是第二季,以此类推。每一季大概容纳10至20集左右,每一集的播放时长大概20至40分钟。美剧的拍摄方式是化整为零,即一季一季地拍,而非一部一部地拍,每一季的场景往往同时交叉进行,所以拍摄时间较长,力求艺术制作的精良,如《权利的游戏》和《吸血鬼日记》一年只拍摄一季,一季也就10集左右。此外,一季一季的拍摄好处在于它遵循了“接受美学”原理,即以受众程度、观赏效应、审美期待和经济价值为参考,从而及时调整艺术情境和改编策略。当前,我国影视拍摄模式与美剧相反,可谓化零为整的全播模式。在较短时间内一气呵成拍完一整部剧,这一部剧就是一季,容纳几十集或上百集,于一个时期内全部播放。以数量而非质量取胜。在e时代的今天,我们完全可以尝试以季播模式取代全播模式。
其次是美式“悬疑”。悬疑运用于文学艺术则有悬疑小说、悬疑音乐、悬疑影视等。它主要分为两类:一是整体内容或整个事件之悬疑,二是细节或情境之悬疑。前者如悬疑大师希区柯克执导的系列电影,以及《盗梦空间》《致命魔术》《万能钥匙》等悬疑片;后者如季播美剧《吸血鬼日记》和《权力的游戏》。本文所言的美式悬疑是指后者——细节或情境之悬疑。《吸血鬼日记》第一季的每集结尾细节皆是悬念而吊足观众胃口。这些“悬疑”抓住观众之心并引发猜测遐想以及审美期待,诸如IP画面的即视感毕竟不同于小说语言的想象力,IP改编若一味平铺直述定然不会引人注目,因此,我们的IP改编着实可以借鉴细节或情境之美式悬疑。
内容:契合规律与合理夸张
当代作家毕飞宇曾说:“写作是阅读的儿子。” 言下之意,写作要经得起读者的检验和考验,影视亦然,观众说好才是真的好。观众甄别影视改编的成功与否,其首要标准便是影视的情节设置和细节画面,即无论历史题材还是现实题材,亦或玄幻悬疑等题材,情节设置不能过分游离于历史或现实之外,细节画面不可过度夸张变形求异,否则就会事倍功半或弄巧成拙。
首先,IP情节要契合规律。规律指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逆生长或逆方向的情节发展必然遭到厌弃。《白鹿原》改编的同名电视剧中有两处关于动物的情节设置——白鹿现身和白狼叼娃。原著中并没有白狼叼走婴儿白灵这个情节,而IP改编大概为了诉求于某种趣味、寓意或深度而另辟蹊径,以假狼叼假娃而未食的场面来表征意义,结果观众并不买账,这可谓IP改编的一大败笔。网剧《鬼吹灯之怒晴湘西》中有个场面:陈玉楼中了狸子尿致幻而动弹不得,眼睁睁地看着一个面若耗子般的女人伸出利爪抓向自己。此处情节倒非恣意妄为,其有科学依据,即狸子常于晚上活动,其尿液散发出来的雌二醇物质能使人视力变低和思维失控,从而产生幻觉。因此,这个网剧IP没有走题,诡异惊悚而令人期待。
其次,细节画面要合理夸张。所谓合理夸张就是借助想象,对事物品质或特性的某个方面进行明显夸大,以加深对这些特征的认识,赋予读者或观众一种新奇与变化的情趣。按其表现特征可分为形态夸张和情态夸张,前者为表象性的形态,后者为含蓄性的情态。《鬼吹灯之怒晴湘西》的成功之处离不开事物特性的形态夸张与人物形象的情态夸张。形态夸张如穿山甲钻山壁、怒晴鸡鸣叫高飞以及怒晴鸡战斗巨型蜈蚣等。第十一集有这般画面:老洋人从笼子里放出穿山穴陵甲,鹧鸪哨喂了穿山穴陵甲喝水,老洋人将穿山甲带到山壁旁,只见钩趾翻飞,分进合击,轻而易举地穿山而入。观于此不禁令人称奇疑惑:穿山甲并非土行孙,岂能如此轻易地打洞穿山,而且如此听话配合。这便是属于合情合理的形态夸张。以中华穿山甲为例,其爪子锋利有力,打洞时前脚开掘,后脚往外刨土,效率极高,有时也先用前爪把土掘松,钻进去后竖起鳞甲形成无数“小铲子”抓土开洞,一小时能挖掘三五米,的确有打洞穿山之本领。至于穿山穴陵甲的听话配合,也是因为老洋人与鹧鸪哨的爱之所致——从整日背着笼子和喂水喂食的细节即可见出。怒晴鸡战斗巨型蜈蚣也属于合理夸张。因为公鸡是蜈蚣的天敌,所以,大公鸡当然不怕大蜈蚣了。情态夸张要数《怒晴湘西》中的罗老歪最为典型,他的火性子、暴脾气、小伎俩和粗俗语比较贴近他亦正亦邪的大老粗身份。近期播出的网剧《宸汐缘》中的一些细节画面则夸张的不合情理,比如灵汐抚摸南天门外的枯树则枯树活,触摸战神九宸则九宸醒,这究竟有何逻辑根据,哪怕是虚构的逻辑也罢!如果说是因为灵汐出生时沾染的妖气使然,她唤醒枯树——即带点邪性的吞天兽倒还可以理解,那么唤醒毫无邪性的九宸又作何解释呢?因此,IP改编孰高孰低也就显而易见了。合理夸张与契合规律实质上是一而二、二而一的IP改编原则。合理夸张就是合乎根据与合乎情状的夸张,根据乃源于自然规律,情状乃源于社会图景。
审美:对立统一与悲喜相间
“对立统一”的审美表现最早始于古希腊美学家之口,后经中外美学家确证为一种美的法则和模式, 即“对立产生美”、由“对立转入和谐”等等。 简而言之,叙事文本中的同一事物或不同事物的形与质呈现对立状态,即看似互相对立排斥而实则又统一共生,从而造成感觉的“突兀效应”,令读者或观众首先好奇惊愕,然后会心一笑,最后获得审美愉悦。近几年的IP改编剧在这方面比较好的是《精绝古城》《怒晴湘西》《花千骨》《老九门》《吸血鬼日记》《狄仁杰之四大天王》《狄仁杰之神都龙王》《鬼吹灯之寻龙诀》等。诸如胡八一和王胖子、陈玉楼与鹧鸪哨、白子画与花千骨、二月红与陈皮、斯特凡与达蒙、狄仁杰与尉迟真金、等等,他们成双组队,是人物形象之间的对立统一,亦庄亦谐,或喜或悲,缺一不可。还有人物形象自身内外的对立统一,比如鹧鸪哨、白子画、陈皮、达蒙等等,外形的冷与内心的热、外在的刚与内心的柔常对立冲突缠绕,强化了形象的内涵和张力。
“悲喜相间”也是一种审美范式。戏曲学家王季思先生认为,相异的地理环境和文化传统形成了中西悲剧、喜剧的不同特征,而喜剧中的悲剧意蕴与悲剧中的喜剧情趣,不仅能丰富戏剧的表现手法,而且也符合中国观众的欣赏习惯和审美要求,悲喜相乘、阴阳碰撞,可以产生更强烈的艺术效果。 王季思可谓深谙民族心理,一语道破了现代国人普遍的审美诉求——悲喜相间效应,而非古代的大团圆结局,亦非古希腊命运悲剧式的残酷。因此,无论是叙事文学还是IP改编,但凡诉求于情节发展或人物成长的悲喜相见效应,则定会吸引和感染读者观众,如《西厢记》《红楼梦》《三国演义》等古典文学作品以及《阿Q正传》《家》《红高粱》《白鹿原》《平凡的世界》等现当代文学作品。而网络文学IP改编影视剧亦然,如《怒晴湘西》等。该剧中的女性形象红姑娘首先是个悲剧人物:16岁时被村里恶霸看中欲纳为妾,逼死其父,红姑娘杀戮恶霸满门,从此性情大变;然而当她遇上鹧鸪哨之后则迸发出喜感亦戏感,相杀相爱终成眷属。老洋人和花灵是师兄妹,平日斗嘴嬉闹,喜感十足,然而转瞬之间老洋人被巨型蜈蚣刺伤而死,花灵伤心欲绝,可谓悲欢离合一念也。其情节发展与人物命运的起起伏伏甚是合乎国人观众的心理诉求——平衡的情感体验。所谓久悲则压抑,惯嬉则烦躁。由此可见,作者、编剧及导演的审美眼光与艺术水准共同决定了网络文学IP改编的成效。
排演:演技为主与颜值为辅
一部戏究竟是靠演技冲关还是靠颜值增色,这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然而也是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影视是视觉艺术,主要传递表演的力量和能量。因此,IP影视剧的关键词之一就是排演。论及排演,势必关涉演员与角色的切近性,以及演技对内蕴的呈现性,其原则就是必须坚持演技为主和颜值为辅。
俗话说,一部戏成就了一个演员。有颜值无演技则会毁了一个剧本,而演技在线能让一部好戏锦上添花。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尤其近年来随着IP改编的热潮迭起以及网络空间的微视传播,演员貌似遍地开花,人人跃跃欲试,影视作品或产品层出不穷。以天下霸唱的网络小说《鬼吹灯》改编为例,乌尔善执导的《寻龙诀》收获不少好评;孔笙导演的《精绝古城》也大获全胜;费振翔执导的《怒晴湘西》也一片叫好;而陆川执导的《九层妖塔》和管虎拍摄的《黄皮子坟》却被吐槽;赵氏兄弟执导的《牧野诡事》和非行导演的《云南虫谷》几近面目全非。同一部小说,竟然有如此不同的结局,原因何在?原因就是选角、演技、颜值以及制作的把控问题。但凡IP改编成功的影视剧,当然离不开优良的剧本,然而同样也离不开贴近角色的实力派演员的加盟,以及服装道具场景等的用心设计与精心打造。因此,有颜值无演技并不能盘活一部戏。观剧是理性的,剧情合理紧凑,演员演技在线,道具场景像模像样,这是IP改编的不二法门。
影视属于视觉艺术,其直观性和具象性决定了影视所必须的改编程式和审美特性。因此,网络文学的IP改编应当遵循其自身规律和原则,既要尊重作品原著精神,也要暗合观众的审美期待而求新求变,在形式、内容、审美、排演等方面进行优化设置,从而使得IP改编发挥更大的审美功效和认知价值。
(编辑:moyuz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