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友权:我写《当代中国网络文学批评史》
中国社科院张江先生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新中国文学批评史”,其中有一个子课题为“当代中国网络文学批评史”,希望我能承担这一研究任务。
当时,我主持的一个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刚刚结项,卸下一个重担,本该有一段学术休憩“喘息期”,但手头另有主持的教育部项目、省级课题和基地委托项目都还在进行中,心中并不轻松。更为重要的是,这个论题可不是一个轻松的话题——网络文学、网络文学批评、网络文学批评史,这一串关键词所涉及的全都是文学新现象、新命题,做起来难度很大,心中没底,感到自己可能难以担此大任,当时没敢轻易应允。后来几经沟通,我还是战战兢兢接受了这一富于挑战性的课题。
尽管早有心理准备,实际写作中碰到的困难仍然超出我的预料。原因很简单:网络文学是不是“文学”尚且存在争议,网络文学批评能否成为“批评”更是见仁见智,此时去为一个诞生不足20年的文学现象写出一部“批评史”,不仅会有“超前置喙”之嫌,还会给自己设下“凌空蹈虚”的理论陷阱,即如本书结语所提出的:当网络文学还只是“小荷初露”时便试图撰写它的批评史,该如何处理历史距离与学术积累造成的资源掣肘?怎样规避多元创作下“批评定制”的述史风险?何以面对元典传承与观念新变形成的批评语境选择?
应该说,一年多来的努力都是在试图回答这些问题,可能答案不尽理想,但于我而言,为之付出的辛劳却是真真切切的。网络文学的初创性、不确定性与可成长性,使它的批评历史呈现短暂,成果积累有限,评价标准和批评观念构建也只能算是跬步之功,因而,这部网络文学批评史的识见不深、学理不周乃至错讹疏漏之处定然不少,期待读者不吝指罅,如果能为翻阅它的读者和后续的网络文学研究者提供一点史实抑或史识的价值,对我就算是卑微者的财富、求索者的补偿而得以于心宽慰了。
涉足网络文学研究多年,又一部书稿脱手,可心中的忐忑却是多于喜悦。我想,除了对学术的敬畏和持论的自省外,是否也隐含着自己对这一领域还有更多的期待呢?
(编辑:moyuz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