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小说评论 > 网络小说

北乔:浩荡与轻咏——何常在论

发布时间:2023-12-22 来源于: 作者: 点击数:
关键词:北乔 何常在 网络文学 现实题材

新世纪20年代,网络文学内容本体的多元化发展进入新阶段,从最初的言情、玄幻、武侠、历史、军事等类型小说,已发展为20多种大类,细分超过200余种小类。幻想、记忆与生活的文学共谋性表达意图愈加清晰,创作路径和手法更为丰富,初步建构起文学的新形态。在宏阔的时代背景中,关注重大历史进程和丰富的社会实践,体察当下生活和情感,网络文学显示了独特的创作气质和人文关怀,催生了网络文学新的生长点。网络文学的现实题材创作已呈显然景观之象,并成为新时代网络文学的重要特征。网络文学巨大的文本体量,极强的生活感叙述,以及鲜活的人物形象,在处理宏大现实题材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并能在广泛阅读群体里收获热烈的回应。何常在敏锐意识到网络文学进入现实题材现场的言说价值和更为广阔的书写空间,并找到了网络文学写作经验与现实主义、个人体验与时代图景之间谐和的通道。他将虔诚的文学责任与个人的写作趣味快乐地统一,对文学与生活葆有持久热情,以旺盛的创作力和基于现实生活而来的想象力,写出了一系列历史视野宏大、时代感明显又极具民间趣味和生活性情的作品。在网络文学的生态中,乃至现实题材文学全领域中,何常在的创作实践和成果,之于作家和文学,都具有典型样本的价值。

一、历史感与生活感的合弦共奏

何常在注重整体性和本质化观照世界和人生,强烈的时代感、社会感和生活感成为叙述的坚实质地。他的小说与现实的宏强气场保持了通达的呼应。也就是说,“气场”是他小说最为重要的关键词和审美品质。《浩荡》是他在这方面的开山之作,并成为此后创作的基石,这也是网络文学现实题材创作中具有路标意义的作品。《浩荡》的时间跨度以1997年为中间点,回望前二十年,实写后20年,全景式描写了深圳特区成立40年的发展历程,并以年轻人的创业故事映射改革开放40年的壮丽画卷。小说在网络平台上线的2018年,正是网络文学现实题材创作浪潮初涌之时。在这里,有必要对网络文学现实题材创作的内容进行简要的梳理。应该说,现实题材是网络文学之初的重要取向,并以自发的民间立场和亲和的民间讲述腔调有力推动了网络文学的发展。随着网络文学的多元化更加丰富,现实题材的小说也有了两条鲜明的叙述线。一类是青春、职业、言情、商战等,这类作品情感细腻,激情飞扬,但与现实生活有明显的疏离感。或者说,叙述场域带有明显的闭环意识,与社会现实的互动较弱。另一类是行业文以及历史重大变迁和重要事件的重主流文,紧贴时代脉搏,注视现实社会的波澜壮阔,动能强劲,大气磅礴。不足之处是在不同程度上舍弃了网络文学对日常生活和丰富情感的书写优势,文学性不强,可读性也差强人意,可谓宏大有余,地气不足。何常在显然意识到这两种题材的优劣之势以及网络文学应如何在现实题材领域发力,进而以《浩荡》确立了自己的叙述立场和模式,并在实践中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40年的改革开放,不是背景,而是他要表达的核心意旨。我们对时代的感受常被碎化,难以形成应有的震撼和关切。而何常在在《浩荡》之后,对大时代、大空间以及大事件的书写越加顺畅,并将创作与现实进行实时性的互动,小说中故事的进展总是与现实同步。在“药”成为产业发展和社会生活关注焦点时,《三万里河东入海》即时推出,以在上海的关东制药公司为讲述对象,写这一行业的困境与突破,并在产业层面进行传统与现代等诸多的深入思考。在人工智能发展处于浪潮与深谷交织之际,《奔涌》将故事发生地设在上海。浦东在改革开放中的特殊风景,既是小说的参照场域,又有象征意味。聚焦临港人工智能领域的建设,放眼观察整个行业的国际态势和我们的现状,让我们对人工智能这一产业之于科技和生活的重要性,有了全面和深刻的认识。何常在及时追踪社会发展时,十分注重选取代表性素材,并进行文学性的融合。雄安新区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是一项重大的历史选择。从雄安的建设,可以捕捉到中国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当下谋划和未来之走向。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见的惠民大工程,全世界为之震撼。何常在《向上》以几个年轻回乡创业为线索,智慧地将他们的家乡选定于雄安,巧妙地将雄写新区的建设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融合一体。年轻人从大城市返回小城,是人们常说的向下行为,而小说取名《向上》,则是状写他们的理想和奉献之高远,并意指雄安向上发展的宏伟蓝图。大题材,大叙述,何常在还充分发挥了网络文学文本常常体量巨大的优势,更加充沛地描摹时代之宏景壮观。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是何常在创作最为得力的叙述形态。他在主题与话语层面,尽显时代之于人的生活表层以及内心的强烈振动和影响,艺术性地将大与小在叙述中得到统一。所谓的小,就是回到生活中的小场景,进入小人物的日常生活,凝视他们的小情绪、小情感。

在这里,何常在在作家、小说中的人物和读者之间建立了一种最为朴素和真诚的关系,我们的生活有太多的相似,只是我们常无暇细细品味。他作品里人物的背景、个性、生活的日常经历等等,几无想象性的写实性塑造,都可以轻易在现实中遇见。阅读,在这一刻不再是阅读,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生活复现。把小人物写实写真,写出他们自我世界的丰富,是何常在一直以来的理想。《浩荡》中的何潮是位大学毕业的北方青年,南下深圳创业。他选择的快递业,那时还在起步阶段。经由他的生活,我们看到了两家快递公司的比拼,以及内在的产业结构的观察与分析。同时,因为快递与社会接触面广,与众多产业也有关联,何潮个人的经历,又牵引出并由此展现了深圳改革开放的足迹。而《向上》中的三位主要人物都有原型,考学入职进城,后来又返乡。他们以自己行走的路径,映射了城乡发展的脉络。

何常在小说中的小人物,所谓的“小”,是相对于社会集群而言。他走近小人物,乐意放大他们的生活。这样的放大,就是细致体察他们的言行,聆听他们情感和精神的呼吸。因为足够近,细小也会变得很大。有了显微镜一般的注视,何常在把人物写细写得动情,写出他们自我生活的大世界。同样,当我们走近他们,同样可以感受到他们命运的起伏,他们自我人生之大。无论世界多大社会多纷繁,具体到每个人,面对自己的一切,再细小都比天大。面对这些人物,何常在满怀尊敬和友好。他们的“大”,是对生活的真诚,对人生充满梦想。这是一个作家的良知,也是对人生的敬畏。因为有了这份心,他小说里的众多人物,个性都很鲜明,常常一出场,就能让我们眼前一亮,并记住了。一个个小人物,又集聚为群像,体现了一代人的某些气质和精神,助力整个时代的人物集体性叙事。

小人物的奋斗足迹,是大时代的音符。这意味着,大时代弦之动,都会在每个人的生命和生活里产生强烈振动。何常在就是以讲小人物故事的方法,观摩和体味时代之于人的无处不在的影响。小人物如同一枚枚镜子,映出社会之面貌。这样的映,因小而极具质感,因小而十分清晰,更因小才无比的真实。这有助于我们从小人物身上看到我们自己的世俗人生,体味到我们与时代、与社会的密不可分。这远比代入感更要有效用,甚至比我们在场体验更细致、真切。同时小物虽然小,音符的细微颤动,常常不会直接影响到大时代之弦的节律,但无数的细小终会成为这弦上的重音。那么,关注小人物,就是关注社会最好的路数。看社会,就看小人物的生活和人生。写小我,但不陷入“小”的狭窄,不沉沦于“小”的自私,其实是写“大”的另一个向度。当我们把“大”与“小”置于同一个话语系统里观察时,我们会发现“大”与“小”的边界模糊甚至消失了。以小见大,不仅是方法,更是一种审美意趣,有关文学,更指涉我们的生活与处世。如此“大”与“小”互为对方的叙事,与社会伦理和人生哲理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时代变迁语境中的成长叙事和人生图景

何常在的小说,在生存境况中塑造真实可感的人物是其最鲜亮的主题。与一般的展现人物在生存状况和种种纠缠里的焦虑不同,何常在对人的成长情有独钟。他专注于年轻人走上社会的创业,这是故事,也是人生。何常在将个人成长与具有典型意义的行业发展凝聚为成长叙事,映射出人在社会上行走的丰富性与本质性。

《浩荡》是何常在第一部有此成长叙事风格的作品。1997年的深圳,时代意义极为特别,是当代中国改革开放极具实践和象征意义的起步之地。这一年,还可称之为中国互联网的元年,或者说,许多新理念和新产业,都在这里开始萌芽。何潮与周安涌大学毕业后,从北京南下深圳开启创业之路。何潮投身物流行业,周安涌加入电子加工业,与他们一样的年轻人也在电子制造、金融、文化和房地产等新兴行业中迈开梦想的步伐。一群年轻人,一个年轻的城市,一众刚登上时代舞台的行为,一切都在新的起跑线上。他们与行业与时代形成了共生性的成长体,彼此互为映照。何潮选择了刚刚起步且不被世人看好的快递业,这源于他的自我挑战,当然也显示了其对未来的洞察力。在小说的叙述中,一个又一个因生活而来的选择,成为新时代的推动力。何潮的选择,是他个人社会性成长的第一步,也是他诸多同龄人的命运之初,还是那个时代再次扬帆的缩影。何常在赋予何潮的意义,既是人之成长,也是小说叙事的鲜明指向。撕裂与缝合、挤压与突围,是何潮一路成长的基本态势,前者是自我性的,后者则是与社会的守与攻。选好了路,定下了决心,设置了目标,他的成长,首先是自我的挖掘与审视,是一场又一场的自我斗争。我们注意到,何潮潜入内心世界的独白并不多,这是一个动作感很强的人物。网络文学常以此手法讲故事,人物行为、场景和情节的快速转换,有助于增强节奏感,从而给读者带来直接的爽感。当然,从何常在的整体创作来分析,他既是遵循网络文学创作的基本规律,在一定程度迁就或关照读者,又在不经意间隐伏了他的叙述喻意。工作和生活的快节奏,已经容不下人们多思多想,更多的是在对话交流中进行思考,在行动中完成决断。内心的情绪和念想常常潜得很深,难以被泛起,忙碌的身影之间,常飘忽苍白的焦虑和无从把握的虚无。唯有不停地行动,方可掩盖或驱赶。这是现实的需要,也是生命的渴望,还是人生不可避免的实与虚、有与无。何潮的解救方式是解决公司遇到的一个又一个难题,公司发展了,他的成长才有据可言。以所从事的工作以及所得到的收获来填补人生的虚空,证明人生的价值,是何潮的唯一出路。换而言之,他已经将个体生命与职业牢牢绑在一起,不分彼此。

与何潮只身向前有所不同,《奔涌》中的夏常背负着父辈的期许,后来者的身份特别明显。夏常大学毕业后,本想自己创业,但父亲非要他到上海临港新片区工作。父亲当年参与了浦东新区的开发,在一片荒地上创造了奇迹,希望在夏常身上复制当年的奇迹,而夏常认为这样的奇迹不可能发生。不过没办法,夏常最终拗不过父亲,成为临港国际人工智能产业研究院的一名工程师。他虽没自主创业,但临港新片区和智能产业属于拓荒性创业,因而在更大意义上而言,他也是创业者。在深圳的何潮拥有极大的自由,一切全凭自己闯。而夏常总是在父亲催逼之下,硬着头皮往前走,更为准确地说是负重前行。这样的成长,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某种写意。父亲不仅是父亲,还是上一代建设者的化身,他的拼搏与成就,是新一代人的坚实基石。时代,成为历史的一个坐标,年轻人则是接过前人的重任和厚望。我们看到了夏常的顺从,也体会到他的反抗。不过,何常在显然没有过多地描写父子之战,只是以一场对赌化解了父子间的对立。对赌的内容也很简单,如果父亲说得对,夏常就一直干下去,如果父亲说错了,夏常就可以辞职创业。在这里,何常在表明了一个重要的观点,父辈在知识、技术上不一定跟上时代的节奏,但在情感和情怀上一定不可能被时代抛弃。何常在既是在维护前辈的价值,也是在告诉年轻人,有些情感和情怀无论在什么样的时代都是不能丢弃的,这其实是对年轻人成长的忠告。负重,是肩上所担的责任,这样的责任,既有父辈的托付,也有时代的需要,更是成长所必要的压力。一旦想通了,这样的压力就会转化为无尽的动力。事实也是如此,夏常在与父亲达成和解之后,父亲成了他成长最强劲的精神动力,而周围如父亲一般的前辈,在诸多方面给予他温暖之力,成为他成长之路上的护卫和引领者。在夏常的周围,更多的人是从四面八方来到上海,来到他的家乡。新旧观念的碰撞与融合,多种文化的汇聚与对话,在一定程度上,这是成长的如实写真。如此的成长叙事,既有传统的色彩,又散发着新的气息,引发我们对传统与现实内在勾连的思考。

何常在的成长叙事,偏爱将人物置于时代征程的典型地域。从深圳到上海,再到《向上》中的雄安,皆是如此。雄安是时代之镜中的庞大话语场,尤其是城乡两极在此相拥,当下的图景、未来的前奏以及农耕文明与现代意识的共生共存,等等,在此都有鲜明的标识和内在的涌动。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处处是新生之景象,历史与当下在此握手言和,且并肩前行。何潮是远赴深圳创业,夏常则在家门口,而夏向上、李继业、温任简三人则是回到家乡雄安,随着新区的建设再一次展开成长旅程。他们三人虽然年龄上有相差,但都在外地有过创业或工作的经历,并取得了或大或小的成功。从离开家乡到返乡,他们听从内心的召唤,结束了漂泊,喂饱了乡愁,以再一次的成长反哺家乡。有出息了,不忘家乡父老,以行为回报养育之恩,这是中国文化伦理的重要内核之一。社会发展到新阶段,乡村如何更好地走向未来,是理念问题,也是人的问题。从乡村走出,领略了外面的世界,获得了新观念、新思维、新知识和新技能,然后怀着对故乡血浓于水的深情归来。返乡,是对乡村世界的重构,这是情感与智慧的外溢,也是乡村文化持续性向前的一种表现。相信,这也是何常在念兹在兹的,但他的用意显然不仅限于此。他是为在成长叙事的空间扩容,在一个从现实而来、无比复杂的生存和文化场域端详人的成长,体察成长的多种可能性和斑驳的风景。就像夏向上,在容城县长大,大学毕业后在北京入职,后自我创业。2017年,他带着公司来到雄安转型新领域。他重回雄安,是人生成长的另一重要阶段。年轻人初入社会,不会有太多的顾虑,大多都有义无反顾的冲劲。而他则不然,是在路上的重新选择,前后左右都会有干扰或压力,转向性的行走自然会有太多的艰难。毕竟一无所有与小有成功时的心境,有着太多的不同。仅就态势而言,这特别像中年人的处境。更有意味之处在于,他这新阶段的成长,一切都是陌生的,又很熟悉。新与旧、情与理的交织,让他需要面对更多的纠缠与取舍。这样的成长,既有疼痛与快意的收获,也有时刻需要思索的世象与内情。感性的冲动与理性的坚守,是生活的日常,也闪现人生的哲学之思。

根据作品创作时间的先后,我们还可以从何常在的创作中感受到他之于成长叙事的不断充实与丰富。这得益于他体会到了成长的复杂性,并力图将此实践为叙事的成长。从何潮、夏常到夏向上,他们的成长背景、空间和自我世界的增容均呈递进之势。这是何常在对成长日渐成熟的认识,也是对当下写真性的表达,这无疑使成长叙事更具现实性的力量。

三、斑驳中的明亮

毫无疑问,小说终究是对人的书写,是因人的存在而有的叙事。何常在最初的网络文学创作多选择官场和商战题材,以人的典型性状态表现生活的风尘、生存的图景和人性的色泽。据传,他因此还获得了“运筹于政局之中,决胜于商场之外”的美名。《问鼎》《运途》《掌控》《逆袭》《交手》《胜算》《高手对决》《契机》《正道》、《谋局者》等等,这些作品与一般官场和商战小说的区别明显。何常在跳出以书写欲望泥淖中的挣扎和种种黑幕博眼球的怪圈,主打智商过招和谋略对决。《问鼎》中的夏想,大学毕业后从县委秘书做起,经数十年的曲折,解决问题,化解矛盾,度过危机,是其人生和仕途的主要内容。尽管夏想的人生行险象环生,但何常在并不想以过山车般的为官之路吸引读者,较量之下的技道才是叙述的硬核。夏想出色的洞察力和极强的分析力,以及或攻或守招数背后的原理,都体现其高智商和大情商。跟随夏想的脚步,我们在畅快淋漓中领受许多生存智慧和谋略之法。如果忽略其中些许的阴谋,那么何常在的官场和商战小说,可称得上是职场宝典和成长之书。他也由此意识到,人生其实就是一个又一个的较量。欲望、诱惑、冲动以及种种的际遇,都需要摆出较量之势,施展较量之法。官场小说的人情练达和运筹帷幄,商战小说的宏观把握和合作与争斗,被何常在有选择地移植到了《浩荡》之后的一系列创业题材的小说,是他之于人生理解的延续和深入。这样的执着,也是作家创作理想的自信与坚守。

在生活里困兽犹斗,无处不在的挑战与陷阱,高手过招的刺激,这些都是好故事的兴奋性元素。然而,何常在并没有将这些作为小说的低级打手和消费经济中的议价帮凶。在爬坡过坎式的线性叙述之下,何常在有着更深层次的叙事意图。表面令人眼花缭乱的动作,连同快速闪现的身影,以极直观的方式书写了人物在生活中的匆忙、风险以及由此而来的生存形态。但这样的“动作”和“动感”还有诸多他用之功。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进行具体研析。

其一,消解孤独。孤独的缘由有很多,但远离人群以及丧失与他人的交流,当是比较重要的原因。在何常在的小说里,无论是主人公还是其他在场的人物,恰恰不从群体中抽身而出,与他人打交道,是他们生活的第一要务。人情冷暖更让自己时而无所适从,时而感动不已。比如《浩荡》中的周安涌,来到深圳这座陌生的城市,虽说有发小何潮,但因种种不适而生的孤独总蛰伏于内心。每每孤独刚有骚动之举时,他便果断走进团队或迎上对手,在争论甚至是争吵中,孤独早已不知不觉被打入冷宫。事实中,在何常在的小说,有关孤独的描写少之又少。小说中的人物,也极少被孤独所占领,也就没有了自我滋生的恐惧。

其二,阻隔焦虑。这里的焦虑并非因与某人无法相处、某事无法解决时的心生不安,而是个人情绪上的苍白或坠落。焦虑,似乎已成为现代人情绪无法撕下的标签和灵魂印痕。而长期高强度的焦虑,又常常会诱发抑郁。《三万里河东入海》中的海月明,有段时间最喜欢自己一个人想这想那,只做单纯的思考者,已在焦虑与抑郁间徘徊。所谓的只想不做,任由不良情绪侵袭,便是如此。渐渐地,她意识到如此下去,除了让自己焦虑,没有别的收获。走出自我的对话,让行动代替所有的苦思冥想和担心及顾虑,这时候,行动便可如高墙坚门一般阻拦焦虑。其实,海明月的经历在何常在小说中的多数人物都遭遇过。他们采取的方法也与海明月相似,有想法就付诸行动,有顾虑那就上路,将焦虑之心绪远远抛于身后。当然,何常在并没有直接地描写这样的阻隔之术,这些都是人物生活状况所折射出的。也正因为如此,这样的叙述,便多了深层次的意蕴。

其三,驱逐无力感。何常在是位极富活力的作家,他以自身的活力去发现并书写生活中的活力,让人物在无助和无力时迸发挑战之心之力,进而产生怦然心动的艺术效果和可以延展的现实关怀。几乎在他的所有作品中,都没有人臣服于命运,屈从于压力和困境。《奔涌》中的莫何,多次遭遇竞争对手的软硬兼施,总是逃避,渐渐地将自己陷于难以复加的被动。不再有退路之时,绝望把他压得虚弱无力。而他一旦展开反击,一下子就有了满血复活之感。不但是让自己走出了死局,更重要的是他参悟到,所谓的无力,并不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而是自己失去了斗志。但凡有斗志的火花,总会有力量被激活。面对压力,无力化解,是个人的能力有限。能力固然重要,心态和心力对人生的作用更为重要。解决不了困难,是无力;心力被侵蚀殆尽,才是无力感。当下许多人的无力感,正是因为对自己失去了信心,对生活失去了期待。我们不可能解决人生所有的难题,不过解决的过程本就是人生。

其四,治愈创伤之痛。何常在的叙述总是充满暖色调,以此淡化疼痛与苦难。这是基于其人生观的格调,同时也是在努力调和人生与现实的关系。书写时代生活,既出于记录的责任,也是传达阳光般的人文关怀。在他的创作理想中,叙述是自我对话,也是读者特别是年轻人间的交流。他将成长与创业营构为一体性的叙事,就是要体察和表达从底层开始前行之不易,人生之欢笑与苦痛。就这一点而言,他小说中主要人物的人生百味和精神历程都具有相似性。每个人因为家庭、个性、能力、观点以及欲望而来的苦恼与痛感,几乎穷尽了人生之所有。但他们的内心是明亮的,目光是青春的,面对种种的裹挟,有呻吟,有呼喊,但终究找到适合的方法抹尽泪舔干血缝合好伤口。只是这一系列的动作,并不是一人独自以最直接的动作完成的,而是一头扎进生活里左挡右击,从而获得直面苦痛的良策和勇气。如此,伤口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愈合。何常在从不回避生存之痛,更不没有漠视人物的累累伤痕。他充分理解和尊重小说中的人物,一如想起自己一路而来的风霜雪雨。他所做的是让人物寻求自我解救甚至救赎之道。

何常在的文学主张很明确,人不能成为一座孤岛,需要相互间的取暖。个人当拥有只属于自己的内在世界,不断追求精神的独立,但又向世界敞开胸怀。这使得他的小说充满个人生活的气息,又弥漫着集体性的情怀,这也是他小说重要的主题线索和别样的抒情。我们可以感觉到,何常在的小说其实是他在阅读生活,在自我、人物和生活三者之者构建文学性。忙碌,是生活的本相,需要我们适应并融入其中,不仅成为参与者,而更应该成为策动者。当我们驯服了生活的忙碌,才能从中找到自己的行走之道,并将忙碌转化为前行的动力和生活的收获。一切因生活而来,一切又终将回到生活。我们有什么样的行动,生活会有相对应的回馈之于我们。在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机遇与风险同在的现实中,具实的动感,既可使我们的心魂灵动起来,也能让生活拥有更多的节奏与内容,不再陷入庸常、无味之中。之于何常在而言,动感是把故事讲好的重要元素,也是他之于人生朴素哲学艺术性表达的关键词。

自《浩荡》开始的一系列现实题材的创作实践,何常在已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并将这类现实题材的创作生成为一种类型。这在广泛性的现实题材创作中,是一种独具匠心的创新。时下网络小说的多种类型化已相当成熟,并成为稳固的叙事结构。作为叙述的底层逻辑或情绪节奏,类型化的功用极其强大。所谓同质化,并非是类型化的原罪,而是对类型化的机械运用,特别是故事内容的重复或相似。类型化暗合了人们的精神和情感的需求,那么随着社会、生活以及人的变化,类型化也应作相应的调整和进化,这包括基本的情绪节奏和新鲜的叙述内容。何常在并非是简单地将原本归属于玄幻、仙侠等典型网络小说的类型化范式搬至现实题材的创作场,而是采取了借力之法。这对网络小说类型的创新发展和探索现实题材在网络文学语境中的新突破,都有值得重视的启示。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
最新内容
精品推荐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