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正江南《桃李尚荣》:薪火相传,擦亮教育的真谛
竹正江南的《桃李尚荣》聚焦青年知识分子的教育成长之路,呈现出教育改革40余年取得的巨大成就,具有极强的文学表现力。
《桃李尚荣》的突出特色在于主流叙事中传递教育真谛,在宏大叙事中彰显教育改革成就,将新时代教育发展与青年知识分子的成长相结合,进而展现出教育的重要性。小说以40余年来的教育改革为大背景,以执教于城乡不同类型学校的基层青年教师成长经历为主线,生动地讲述了农村失学孤儿尚青竹,在教育部门与老师的帮助下逐步破除就学就业障碍,历经多次执教后磨砺出坚韧性格,最终与恋人荣立涵共同投身教育事业的故事。
“乡村要振兴,教育必先行”,乡村教育改革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时代使命和第一要义。小说立足于乡村教育改革这个重要话题,描绘了尚青竹、荣立涵等奋发向上的青年知识分子形象,重塑了网络文学的价值内涵,提升了网络文学的价值维度,小说里涉及的“唯成绩论”以及其他教育问题亦关乎着现代教育的改革发展与方向。
叙事是作品的躯干,决定着整部作品的走向与面貌。《桃李尚荣》在叙事上极具特色,采用经典的线性叙事结构,遵循内外逻辑关系统一的创作模式,以时间的先后顺序作为主要的结构形式,通过封闭的叙事链条将各个事件“无缝连接”。作品从尚青竹的幼年时期写起,按时间顺序描摹其成长为人民教师的过程,具有时间顺序连贯、故事情节完整、结构简单明晰的叙事特征。作品的叙事脉络亦独具匠心,以尚青竹执教任教的事业线为主线,以尚、荣两人的爱情线为副线,明暗双线交织,细节上层层铺设,进而推动情节的深入。此外,作品在叙事聚焦上的转换同样灵活,全文以全知全能的零聚焦视角为主视角、限制视角的内聚焦为辅,两种视角相互转换,引导读者进入角色空间,建立起读者对作品的认知。由宏大变微观的叙述聚焦转换策略,让原本单一的文本变得枝繁叶茂。
该作品在文学话语上的表现同样出色,全文多处使用了漫溢与变异话语,营造出陌生化的语言表达效果。文学语言“陌生化”理论起源于俄国形式主义学派,通过对我们熟习的语言进行“创造性地破坏与变换”,来增强语言的感染力。这种独特的形式能够增加读者理解语言的难度和感受心理时间的长度,进而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作品中多处出现变异修辞与漫溢修辞,如“稀疏的路灯眨着睡意朦眬的眼睛”“惊喜从心里、口里飞溅!”“冬日焦急的风声和着麦苗‘唰唰’摇动的声音跟着在乡野上呼唤,连掉光叶子的树枝上的麻雀也惊得‘叽叽喳喳’了起来!”。“路灯眨眼”“惊喜飞溅”“风声呼唤”等正是作者对文本变异、陌生化处理的具体表现,很好地表现出作家创作过程中带有非理性成分的情感活动,极大地丰富了作品的审美意趣,满足了读者的审美需求。
《桃李尚荣》的人物塑造极具特色,正如作品篇名,既呈现了以尚青竹、吴向、荣立涵为代表的新一代投身教育的青年知识分子形象,又刻画了以谭健、李小燕为代表的老一代乡村教育工作者的形象,人物塑造摆脱脸谱化、标签化的窠臼,每一个人都立体鲜活、有血有肉。尚青竹是小说的主线人物,他既是教育改革的受益者,也是教育改革的执行先锋,面对来自同事、前辈、家长对素质教育的不认同,他不抱怨亦不放弃,就如其名青竹一般,以极强的韧劲与毅力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素养,坚守素质教育,最终成长为一名认真负责的人民教师。作品在人物形象的架构上还采用了二元对立模式,吴向便是与尚青竹进行对照的人物,两人同时学习、同时任职,尚青竹一路踏实前进,而吴向却在金钱的驱使下扭曲了原有的善良品性,最终误入歧途,在尚青竹的帮助下才重归正路。作为老一辈教育工作者代表,李小燕热心关注身为孤儿的尚青竹,即使身患重病依旧牵系学生、牵系教育,尚青竹从事教育也受到了李小燕的影响。可以说,教育的真谛在两代人之间传承,令作品呈现出多种价值维度。
网络文学现实题材场域虽广泛,但教育题材的网文总体上仍偏短缺,《桃李尚荣》以扎实的文本功夫和细腻的情感描写倾注了作者对于教育改革事业的关注与情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优秀现实题材网络文学作品。
(作者系安徽大学文学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