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中国网络文学作家作品评价体系
从2011年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评选开始,允许网络文学参评,多部网络文学参评,无一获奖。评委们发现,以现有茅盾文学奖评奖标准对网络文学进行评价,网络文学不可能获奖。有学者提出,要为网络文学单独设立奖项,建立网络文学评价标准。建构中国网络文学作家作品评价体系的根本是从网络文学创作实践出发。与传统文学不同,网络文学不仅传播途径变了,创作的基本关系(作者和读者)也发生了变化。
以“鲁、郭、茅、巴、老、曹”为核心的中国现代文学,以文学为现实、为人生的启蒙传统为精神旨归,作者以现代精神对读者进行思想启蒙,作者和读者之间是启蒙与被启蒙的关系。中国网络文学诞生于20世纪末,兴盛于21世纪初,作者和读者之间的关系,由思想启蒙变成平等的精神交流。网络作家通过连载方式发表作品,读者可在线参与作品讨论。作者讲故事并不是要对读者进行启蒙,而是让读者获得精神放松和情感体验。
有学者将网络文学看作当代的通俗文学,还有学者将其与好莱坞大片、日本动漫、韩剧并称为大众文化奇观。网络文学并不以思想性见长,且与米兰·昆德拉所说的“思索的小说”“把小说与哲学相结合”有所差距,也少有艺术的先锋性,但注重娱乐性,凸显价值引领。网络小说蕴含的价值观既包含现代化思想,也继承了中国传统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相通的。有学者将爆款网络小说及其改编的影视剧进行大数据统计分析,发现“个体激励”居首,“正能量”故事为根本。当然,网络小说并非都是“小白文”,也有注重个人表达的“文青文”。比如,《悟空传》书写个体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大江东去》表现个体在成长中的代价,《楚河汉界》深层剖析人性等。
建构中国网络文学作家作品评价体系,须从网络文学的创作形态出发,从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关系出发,要认识其时代特性与复杂性,建立“大文学观”,超越现代文学以来的艺术评价标准,在古今中外文学传统的总体框架中考量,尤其是古今中外类型文学的坐标系中来考量。在庞大的网络文学作家队伍中,评判哪些作家是优秀作家,哪些作品是经典作品,这将是一个持久的过程。笔者根据近年来的研究与实践,探讨如何建构中国网络文学作家作品评价体系。
优秀网络作家可创造标志性作品,引领一个时代的作品类型。文学史上有很多脍炙人口、妇孺皆知的作品,这些作品在艺术上并非完美无瑕、无懈可击,但可以代表一个时代,代表一种文学类型的诞生。网络文学亦然,如网络文学的发端,同人小说、仙侠小说、盗墓小说等的开创。
优秀网络作家要有超越自我的创新意识。在传统文学领域,评价一个作家,需要看其是否能自觉摆脱已有作家作品及自身作品影响的焦虑。在这个问题上,网络作家面临的问题可能更为突出。网络作家迎合、取悦读者是不可避免的,模式化、套路化是普遍存在的。但那些较为优秀的网络作家,往往在满足读者阅读趣味的同时,有意识地超越爽文套路,超越自己,追求更有内涵的写作。
优秀网络作家须向传统文学学习,努力提高写作水平。网络文学是娱乐化的文学,优秀网络作家一定是积极向传统文学汲取营养的人。网络作家总体上受中国通俗小说影响比较大,还受外国通俗文学以及中外影视剧、动漫、网络游戏的影响等。在网络文学领域,那些艺术表达精湛、内容精彩的作品被称为小众文,既有网络小说的爽感,又接近纯文学的质地,往往有更高的文学价值,如《无缝地带》《云胡不喜》《最后的王公》。
对网络作家作品的评价是综合性评价。中国网络文学是立足大众读者的“人民文学”,因此对其评价须兼顾社会价值、市场价值和艺术价值。网络作家通过网络写作成名,其基础是读者的好评。读者数据是评价网络作家的重要指标,直接关系到作品的市场价值。当然,作品的市场价值并不等同于社会价值。如果作品不能产生很好的社会效益,或者缺乏作者的风格个性,缺乏精湛的艺术性,这样的网络作家也必然是“速朽”的。
对网络作家的评价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近年来,中国网络小说在海外的传播由东亚到欧美,影响力日益扩大。起点国际、Wuxiaworld等中国网络小说翻译网站的数据也屡创新高。那些在海外引起较大反响的中国网络小说是既传承中国文化又积极吸收外来文化的作品,兼具中国性与世界性,如《盘龙》《诡秘之主》《天道图书馆》。同时,中国近代以来的文学史也证实,那些优秀中国作家无不兼顾中西文化,立足中国现实,面向未来,敢于发时代新声。
总之,建构中国网络文学作家作品评价体系是一项复杂的重大工程,需要学术界持久的共同努力。中国网络作家作品评价体系既有内在规律可循,又在发展中不断完善。20多年来,中国网络文学的环境不断发生变化,带来网络文学内容与形式的变化:从早期纯文学的网络化到类型化网络小说,付费阅读到免费阅读,读者点赞到读者打赏,跟帖式评论到“本章说”评论社区,线下实体书出版到IP产业链形成,国内版权到国际版权等。网络文学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是媒介、作者、读者、资本市场等多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建构中国网络文学作家作品评价体系,须建基于丰富个案批评研究以及对网络文学发展史的考察,同时考量网络文学写作、生产机制与文学内外规律,既要有理解之共情,也要有理解之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