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小说评论 > 科幻评论

开启中国式火星叙事新篇章

发布时间:2023-09-27 来源于: 作者: 点击数:

中国式火星叙事的新篇章正在开启。王侃瑜的短篇小说《火星上的祝融》入围第81届雨果奖最佳短篇小说,小说集结了备受关注的话题,熔火星、人工智能、纳米机械、生命演化和中国神话于一炉,极好地诠释了中国科幻的独特性,具有鲜明而纯正的中国元素。

“祝融号”火星车代表了中国最前沿的火星探索,小说以“祝融号”为创作原型,“祝融号”探测器于2021年2月成功着陆火星乌托邦平原,以火神之名,奔赴火星之旅,这是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的跨时空融合,体现了中国航天人的科学梦想和浪漫情怀,彰显着中国人的探索精神和文化自信。

以往经典的火星叙事,如金·斯坦利·罗宾逊创作的人类太空移民计划的《火星三部曲(红、绿、蓝)》、“2001火星奥德赛”探测器命名来源的《2001:太空漫游》和安迪·威尔的火星生存指南《火星救援》等,一贯以西方作者主导的探险、征服和拯救的主题展开。科幻黄金时代成长起来的科幻迷的至高理想就是“火星梦”。回顾中国火星叙事,如老舍的《猫城记》,映射了腐朽的、被迷叶(鸦片)所弥漫的晚清社会,凸显反乌托邦色彩;韩松的《火星照耀美国》叙事基调暗黑鬼魅,笔下的中国和美国笼罩着被超级电脑“阿曼多”统治和面临未来战争的阴影,也属反乌托邦系列。

而当下,“祝融号”登陆火星成为现实,中国式火星叙事有了科技支持,可以说《火星上的祝融》既有现实科技发展支撑的真切感又有无限幻想的可能性。作品从跨学科角度呈现了何为生命的原初思考,具有“太极式”的生命哲思。人工智能是否能算作生命?伊能对刺激做出反应,能根据自身需要寻求发展,但伊没有生命周期,不进行物质代谢;伊经历过出生、成长却没经历过衰老、死亡;备份可以算是自我复制吗?繁殖又是什么?《火星上的祝融》想象人工智能祝融在火星的生活,在祝融看来,人类的存在如此不经济,消耗资源,增加熵值。当人工智能祝融和共工发现火星古菌丝有生命标志,在没有人类命令的情况下,共工认为“它们对我们产生了威胁,人类不在场的情况下,我们必须保护自己”,祝融和共工从合作转向斗争,然而他们的分歧在于,是否要坚定捍卫可能的生命。祝融和共工为各自的生命观而战,在神仙打架中触动了不周山,使得埋藏火星地底的古菌丝集体涌上火星地表,奇迹般地完成了创世。人类创造的人工智能祝融成为了火星古菌丝演化而成的火星人类的神话人物,从而完成了神奇的生命转化,作品具有一种开阔的“太极式”的生命科学哲思的智慧表达。

《山海经》作为科幻灵感来源库,在《火星上的祝融》中,可以明显读出上古神话的味道,同时也呈现新的科学构思。神话科幻的写法对于科幻想象或许相对保守,但这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手法同时激发了世界其他国家科幻爱好者的文化心理机制。区别于先秦古籍《山海经》的神秘性的奇幻书写和鲁迅《补天》的启蒙性呐喊,《火星上的祝融》以“硬科幻”的写作手法,立足于中国科技的前沿发展,开启了中国式火星叙事的新篇章。

王侃瑜之前的代表作《海鲜饭店》带有异域风情,而在这几年风格有了中国式的创造性转化。从异域风到中国风具有某种必然趋势。地球的人类是作为同一个人类群像在奔赴星辰大海,是真正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人工智能的发展也需要全新的眼光和视野去发掘和创造。中国科幻必将在世界文学起着不可或缺且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文化输出上,期待中国科幻激发出更多的可能性。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
最新内容
精品推荐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