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五年研究数据表明:中国 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活力
科幻文学以玛丽雪莱《弗兰肯斯坦》开启现代科幻篇章以来,已经走过200多年的历程,也日益形成了以“科学性”“认知陌生性”与“乌托邦特性”为主要特征的文学形态。中国科幻发展与中国现代化进程几乎同步。历经晚清、民国时期的科学小说创作、新中国建立后的新发展、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科普浪潮与21世纪的科幻热潮,中国科幻逐步构建起自身的风格并树立中国科幻形象,中国科幻研究也日益频繁进入全球传播的世界文学洪流中,以崭新的方式走向世界。
从近五年的研究数据来看,科幻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科幻研究进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尤其在信息科技与生物科技不断取得突破的情境下彰显了从精英到大众的全民想象狂欢。人工智能、ChatGPT、赛博格、基因编辑、元宇宙、智慧城市等新技术概念与技术成果不断在社会层面与学术研究领域碰撞出火花,涵盖学科面广,思想辩论热烈,进一步将科幻研究从大众消费视野推入严肃的学术探索中,充分彰显出科幻的洞察力、思想力与前瞻性。
以科幻映照现实,以现实推想未来,构建创作与研究双车道的科幻现实模式
中国科幻作家有深切的现实关怀。科幻作家刘慈欣、韩松、王晋康等人立足中国社会文化语境开展了丰富的科技人文想象,陈楸帆、顾适等人的创作更呈现出其理论前瞻性与创作实验性,将技术纳入具象的社会现实想象,由此建构基于中国立场的技术人文世界。
陈楸帆与李开复合著的《AI未来进行时》是前沿技术思考与文学想象的交互融合。小说开启人工智能专家与科幻作家的联合创作,用技术推想未来,探索2042年的未来世界新变化。这本书也在回答陈楸帆提出的问题,即“我们是否能创造出既呼应当下又期待未来,既真实可信又狂野深刻的科幻作品,让它担负起如此重大的期待?”小说以10个故事全面展示了21世纪的AI技术及其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引领我们思考智能技术可能产生的潜在危机与问题。
与此同时,现实中的人工生命技术及其现实可能性进一步闯入人们的视野。元宇宙、ChatGPT成为这两年科技界、社会界、人文社科的讨论焦点,各大学术期刊纷纷创建体量超大的专题讨论。人们迫切需要认识与理解ChatGPT的运行原理、内在机制及其对人类影响,许多论文从语言、技术、生产、消费、法律、哲学、产业政策、文学、文化等方面展开了密集的辨析与论述,这也进一步推动人们重新审视科幻文学对这一问题的表达,尤其在技术迅猛发展的未来,人类该如何自处。当梳理并勾勒科幻在这一问题中的思考时,会发现,这场“ChatGPT热”本质上是基于科幻人工生命观念的现实回应。
“人造人”代表了人类的古早猜想,既包含了“从哪里来”的哲学辩论,更指向“走向何方”的命运沉思。因此科幻作品很大体量都在创想新人类、后人类的世界。《弗兰肯斯坦》中疯狂科学家以人工制造的方式拼贴出一个怪物,开启了“人造人”的科幻历史。这一形象随后蔓延在世界科幻创作的每个角落,并形成了世界经典形象如威尔斯《莫罗博士的岛》中肉身拼贴的野兽、阿西莫夫《我,机器人》中的机器人,菲利普迪克《仿生人能梦见电子羊吗?》中的仿生人以及21世纪以来石黑一雄创造的机器人克拉拉与克隆人凯西。尤其是以威尔·吉布森为代表的赛博朋克作品早就想象了肉身消弭、意识永生的后人类在未来世界的生活与发展,人工智能“冬寂”、神经漫游者以及意识上载的南方人“泡利”留给我们震撼的背影。中国当代科幻同样致力于探索人类的意识上载与数字永生,探讨人工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不过,中国当代科幻作家并不将其看作是唯一途径,而愿意将其作为多元中的一种,如双翅目在《精神采样》中呈现了三种人类精神存在形态,其中既包括可以传递、传播和共享的人类精神内核,还包括人与机器共建的精神网络,更涵盖人与宇宙的共生。在这里无论是人类生命,还是人工生命,都走向一种新世界的共存与共建。
这一人工生命观念新认知还经由科幻影视作品进一步激发人们设想未来人类形态与生活。《流浪地球2》就引发了人们对数字生命的充分想象。这既与以往的科幻影视如《人工智能》《机器人总动员》《黑客帝国》四部曲、《人工进化》等主题一脉相承,同时更表达了中国科幻作家的新尝试。在此过程中,我们看到科幻作家正试图建构他们的新图谱。顾适在《嵌合体》中刻画了一个可以流转于人类、机器人、飞船程序且彰显其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的女科学家形象,即后人类主宰者形象。双翅目的精神采样,江波的机器人系列等,都在试图糅合技术身体与人类意识,观照新科技生产下的人工生命的存活方式,由此洞察科幻未来寄予当代的社会文化意义。
以开放的学科视野与交互的学科合作致力于新技术、新人文、新世界的探索
技术改变世界。信息技术与生物技术革新了物理世界与虚拟世界,并创建出连接两者的虚拟-现实居间空间,我们因此需要重新认识这个存身立命的世界和社会。来源于科幻小说的“元宇宙”“赛博空间”与经济、管理、智慧系统、传播、法律、旅游、文学与文化等探讨杂糅在一起,共同谱写了当今科幻研究新篇章。元宇宙带给人们的不只是活动自由,还产生了从物理世界到数字世界的权力重构与挑战,引发人们重新定义主权国家的现实治理安全性等问题的思考。“元宇宙”想象也必然产生未来与未来话语权之争,因此需要警惕元宇宙概念的无边界扩张,深化对元宇宙所主张的数字世界构建的认识,洞察其背后的社会权力机制。
由此可见,以元宇宙的讨论为例,既是现实世界的空间拓展,更是社会结构变化的基本平台,它同时也产生出乌托邦建构的可能性与问题,它凸显的不仅仅是现实世界向虚拟-现实世界的拓展,更要重视技术权力与现实权力在其中的角力。
科技城市作为科幻故事的发生场域,既表征为一种新技术身体现象学,更表达为一种新的生活与艺术的融合,形成“既是肉体所看,又并非所看,它是一种同时性的综观,包含元宇宙与各种丰富的生活形态的交织”,更成为思考人类与环境共处的聚焦点。顾适在自己的创作中建构了一系列奇异的未来之城,如《择城》中的城市处于气候变化之中,大暴雨的频繁让城市中的交通工具到城市结构都发生了改变;《母舰来到大海中央》等作品将城市建构在了海洋、火星等地,探讨人类城市为适应各类环境、应对环境灾难可能展现出的样貌。王诺诺的《全数据时代》和《浮生一日》中关于城市的思考都指向一个人类更好的生活。科技城市与日常生活交织在一起奠定一种新的生活样态和艺术样态,既具有与日常生活的一致性,同时还形成多样性与差异性,从而产生两者的融合。
贯穿历史、现在与未来,联结东方与西方、文化与社会、地球与宇宙,创建中国科幻话语,建构中国科幻诗学体系
中国本土历史与神话资源不断被整合在科幻创想中,“丝绸朋克”“青铜朋克”概念融合在中国新科幻创作中,日益成为中国式科幻标签。“丝绸朋克”这个概念起源于美国华裔作家刘宇昆,刘宇昆强调它是一种与东亚古代工程和工艺结合的技术美学。但显然这个概念正在为中国科幻界吸纳,并致力于以此挖掘与疏通中国的本土文化资源,蔓延并创造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科幻。金雪妮将刘宇昆的“丝绸朋克”看作是创建一种完全不同的宇宙叙事学,即一种崭新的、世界性的写作风格以擦除之前所建构的叙事边界,并提供一种与现在的西方中心立场的现代性的不同视角。这一路径或明或暗吸引并引导了一批新锐科幻作家。慕明在《宛转环》借用了上古神话中的空间意识,如“息壤”“瓶隐子”的逸闻,还有明朝的土地政策,物理学意义上的时空概念,刻画了一个明朝末年的新时空故事。她最终呈现的并不只是一个既有概念和符号拼贴的表面,而是在两种语言体系中洞察问题的本质。因此作品在某种程度上,融合了不同时期的人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语境中,对于时空问题的思考和成果。这样具有内在结构复杂性的文本就像是一个自发生长的森林,讲述一般人看不到的东西。《铸梦》则构想春秋末年战国初年社会处于巨变的时代,屈弗忌的形象融合了子贡的原型,铸梦的原型故事之一是申公巫臣和夏姬的故事,将梦和记忆、历史、文学、虚拟世界等不同叙事之间的东西关联在一起。
“丝绸朋克”与中国科幻努力寻找自身视点讲述独属于中国社会的科幻故事不谋而合。这一点还特别呈现在中国网络科幻创作中。网络科幻小说杂糅了科幻、奇幻、魔幻、玄幻、悬疑等元素。如远瞳的《异常生物见闻录》则将科幻与魔幻结合,讲述关于猎魔人、海妖、异类等不同族类之间的斗争。卧牛真人《修真四万年》加入盘古和女娲等中国神话元素,从另类视角为读者构建了一种世界观奇特的科技修仙叙事模式。2023年成都世界科幻大会的设计也以“丝绸朋克”为视觉风格,以竹材、丝绢、蜀锦等传统元素取材,打造集国风幻潮与摩登复古于一体的派对活动。
中国科幻话语也在兴盛的科幻创作中日益明朗。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意识到在当代科幻百花齐放的情境中,科幻观念与科幻理论建构的重要性。学者赵耀认为,当代中国科幻正在培铸科学精神,进行生活经验的真伪考辨,同时也在进行后人类重构,因此具有预警功能的科幻作品也产生了重心的转移,即不再以科技为中心展望人类未来的生存际遇,而是以人类为中心探索未来科技的正负意义,从而产生出真实的破碎、身体的悖论与自由的变异。从中国科幻小说的新创造出发,发掘其中的赛博格特性,中国科幻以赛博格叙事建构赛博格话语,以此呈现整体性思维对人与世界、人与宇宙关系的重构。这些都表明,中国科幻以其自身表现特色正在构建中国想象与中国话语,也正为更多的人们所熟知与接受。
总体而言,中国当代科幻获益于国家“科教兴国”战略布局,当代生物科技与信息科技的迅猛发展,以乐观昂扬精神致力于未来世界创想,引导了全民科技想象热潮,彰显出科幻文化自信与话语创新。科幻作家整合本土历史资源与神话仙话传统观念,以自己的方式想象世界新形态,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科幻文化正以开放的胸怀、多元的表达构画中国特色的科幻新图景,还以其全球传播与普遍认同夯实世界文学体系。中国科幻文化的新时代已经到来!
(作者系深圳大学人文学院教授)